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接待游客总人数同比增长57.5%,全区旅游收入同比增长53.5%,实现“丁财两旺”!
如何做活做优文旅资源整合与开发,让“流量”变“留量”?“五一”假期,深汕特别合作区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一方面坚持“内外结合”打好非遗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坚持山海交融,打造“生态艺术文化休闲游”特色趣味线路,推动天子山农业公园、桃花源艺术村、鹭月岛、水底山温泉庄园、玉海湾度假村等景点走红出圈。
“我们将持续探索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新路径,让非遗文化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擦亮山海生态文旅品牌,为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加快建设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提供强大文化软实力,注入发展新动能。”深汕特别合作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非遗”走红
擦亮“深汕非遗”品牌,厚植文化软实力
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文历史悠久,客家、福佬、疍家、畲族等族群共处,非遗文化资源丰富。
氛围拍照打卡、潮玩市集、快闪节目、杂技、舞蹈、越剧……“五一”前夕,一场“文旅深汕·非遗奇妙夜”非遗文化活动盛大举行,提前拉开了假期序幕。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7项国家级非遗手工艺体验项目和8项特色美食摊位依次排开,无论是团扇制作、剪纸工艺,还是糖葫芦、擂茶、客家米酿等特色美食摊位,都吸引大批市民前来体验。
开场舞《鼓舞飞扬》、国家级非遗项目舞狮子《采青》、快板《深汕行》《深汕欢迎您》、滑稽表演《快乐的小丑哥》、越剧歌伴舞《天女散花》、舞蹈《拼搏》、川剧变脸《变变变》、杂技《顶瓶转转乐》、越剧《貂蝉拜月》……一系列精彩节目更是让市民朋友纷纷拿出手机围观拍照。最后在舞蹈《灯火里的中国》的优美旋律中,活动圆满落幕。
近年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厚植文化软实力,通过举办“文化下乡”一系列活动和项目,持续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让白字戏、麒麟舞、罗山拳等非遗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五一”期间,不少深汕人的朋友圈都被“四海一家五一欢乐大巡游”霸屏。深圳市民中心旁的节日大道变身成欢乐的海洋,伴随铿锵有力的鼓点,来自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南香村联义馆独角麒麟狮惊艳登场,时而腾空飞跃,时而张嘴眨眼,一位位小拳迷在前方打拳行进。这场传统与现代激情碰撞的表演,不仅让市民游客大饱眼福,更展现了深汕独特的文化魅力。
“山海”出圈
省内游客超九成,让“流量”变“留量”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向东辐射的战略节点,深汕特别合作区不仅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明显,而且还坐拥山海林田河湖草等全要素自然资源,碧海蓝天、半岛海岛、古寨寺庙、温泉湿地、渔港小镇交相映辉,宜居宜业宜游。
据统计,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深汕特别合作区天子山农业公园、海丽国际高尔夫球场、石龙湾、鹭月岛、南方澳度假村、玉海湾度假村、水底山温泉庄园、桃花源艺术村、水底山滑翔伞项目等9个景区或项目接待游客同比上升20.8%;营业收入同比上升1.2%。其中,接待游客人数最多的景区为玉海湾度假村。
“五一”假期,深汕特别合作区接待游客以省内为主,省内游客则以深圳市为主。
抽样调查的游客中省内游客占比为95.5%,省外游客占比为4.5%。其中,省外游客主要来源于湖南省和湖北省,占比分别为1.3%和1.1%。省内游客中来自深圳市区的游客占比最高,为50.8%,其次是来自汕尾市、惠州市和广州市的游客,数量分别占省内游客的15.5%、13.8%和6.4%。此外,汕头市以及东莞市的游客比重均在3.0%以上。
此外,深汕自驾游、自由行游客占比突出。“五一”假期,深汕个人自由行游客占比达99.5%,单位组织游客占比为0.5%。自由行游客中旅行出行方式以自驾车为主,提及率达76.8%,其次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值得一提的是,游客留在深汕过夜的情况比较多,其中停留一夜的游客占比57.6%,停留两夜的游客占比30.5%,停留三夜及以上的游客占比11.9%,为促进消费提供新助力。
5月6日,深汕特别合作区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公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亿元,同比增长8.6%;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5.5%,餐费收入同比增长28.4%,消费市场恢复向好。
南方+记者 陶清清
综合 文旅深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