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揭晓,由广东省作家协会、潮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委宣传部报送的长篇小说《归潮》荣获图书类“优秀作品奖”,这是潮州市首部获此奖项的文学作品。
5月16日,该书作者、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崇正回到故乡潮州,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讲述对潮州文化的深情与未来展望。
01:14
《归潮》以碧河镇陈、林两家几代人的“下南洋”与“归潮”历程为主线,时间跨度从1922年前后延续至当代,串联起潮人侨胞远赴重洋的奋斗史、抗日救亡的家国情怀,以及新时代“侨四代”反哺家乡的故事。小说以“一座宗祠、一座书楼”为意象,将潮剧、潮州木雕、潮州工夫茶等非遗元素与广济桥、牌坊街、龙湖古寨等名胜古迹交织,构建起虚实交融的文学地标。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虚构的,但在这种虚构背后,有着众多的(潮人先辈)原型。”陈崇正坦言,创作灵感源于家族记忆与潮州“海内一个潮州,海外一个潮州”的独特族群特质。他通过“侨三代”“侨四代”的视角回溯历史,既展现战乱年代“过番”潮商在暹罗推广华文教育、支援抗战的热血,也刻画和平时期年轻人追寻祖辈足迹、激活文化遗产的担当。
谈及创作历程与获奖感受,陈崇正表示,小说历时一年多采风创作,其间得到潮州市委宣传部组建的专家团队支持,涵盖民族学、语言学等领域,“专家团队补齐了文学创作的弱项短板,确保小说在文化细节上不出现大的纰漏,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思路”。
《归潮》书籍。
《归潮》书籍。
自2024年4月小说新书发布会举办以来,在潮州书法艺术展、苏州潮剧艺术展、香港书展等场合,《归潮》频频亮相,引发多方关注。《归潮》不仅成为文学界焦点,更带动读者“跟着小说游潮州”,湘子桥、龙湖古寨等书中场景成为文旅热点。
“潮州就像一本万页巨著,每一页都很精彩。”陈崇正说,他觉得《归潮》中展现的民俗元素还“远远不够”,“我特别期待有更多人来书写潮州,产生更多新的故事。”
作为潮州市首部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的文学作品,《归潮》的成功被视作潮州文化传播的重要突破。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评价其“成为了解岭南文化乃至中国南方生活的重要窗口”,《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称其为“涵纳潮州百年沧桑的史诗”,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认为“每个潮人都该读一读这样的小说,只有读懂故乡的过去,才会更期待故乡的未来”。
陈崇正向国际潮团总会执行主席陈幼南赠书。 陈锦煌 摄
陈崇正向国际潮团总会执行主席陈幼南赠书。 陈锦煌 摄
目前,《归潮》已推出繁体字版,并启动影视化改编,电影与电视剧同步开发,计划以“全平台发行”模式打造“新南方影视标杆”。陈崇正透露,未来还希望推出泰文、英文译本,让“潮州故事”走向世界。
“获奖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陈崇正表示,他新创作的关于英歌舞的书籍已经初步完成,并将以“退城”(取韩愈字“退之”)为概念创作新小说,继续以文学解构潮州的“后撤美学”——在快节奏时代,这座古城的慢生活智慧、对文化细节的雕琢,恰是现代人稀缺的精神资源。在AI浪潮冲击,内容产出高度同质化的当下,陈崇正认为潮州文化的独特性愈发珍贵。
“读一本书,不仅仅是阅读一本书,而是通过一本书找到一把钥匙,去打开另外一个时空的大门。”谈及对潮州青年的期望,陈崇正寄语在潮州的年轻读者:“潮州文化复杂多元,像森林一样茂密。希望大家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能引发对潮州文化、潮州民俗、潮州历史的兴趣,引发对潮人族群的开阔思维与智慧的更多研究。”
文/视频:陈锦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