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遇上网文,江门如何繁荣新大众文艺?|文化观察

南方杂志 2025-05-10 19:29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 | 影子

5月9日,江门开平塘口迎来一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艺盛事——“侨乡新大众文艺社暨广东网络文学(江门塘口)青创孵化中心”正式揭牌并签署共建协议。这一平台落地,为岭南侨乡注入了数字文艺的新活力,也是江门以文艺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创新之举。活动中颁布的系列政策更彰显了地方聚合网络作家,发展新大众文艺的诚意和决心。

“江门出台具体政策,让作家在侨乡有居住保障、有人关心,还打通了写作与转化通道,有助于团结和留住人才,创作出更多好作品。”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在接受《南方》杂志采访时高度评价此次活动。

“塘口社区计划”分享交流会。受访者供图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会长于爱成也指出,江门在推动新大众文艺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理念创新,实践扎实。此次活动厘清了新大众文艺与网络文学的关系——二者交集广泛,网络文学作为门槛更高的大众文艺形态,正成为推动文艺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里,孵化的不只是作品,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侨乡与世界的文化桥梁。”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寄予厚望,“希望每一次敲击键盘,都能在时代浪潮中激荡回响。”

来自天津、湖南、新疆、广东等地的网络作家在江门开平市考察创作环境。受访者供图

侨乡土壤与网络文学的共振

江门,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誉,侨乡文化底蕴丰厚,人文故事绵延不绝。侨乡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赋予了当地文艺创作独特的视角与题材优势。

从近年的发展看,网络文学恰好与江门气质相契合。虚拟平台上的故事穿梭时空,现实中的侨乡又何尝不是跨越地理与族群的桥梁?自2021年江门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成立以来,短短数年,江门已涌现出一批本土活跃作者,他们不仅在晋江、七猫等主流平台占据一席之地,更有不少作品实现了影视、有声书等多形态转化。

在这里,网络文学不仅是创作手段,更逐步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从黛墨(李玉珊)的作品《妾色》到唯易永恒(易广永)的作品《逆天丹帝》,从网文点击量破亿到改编作品上线主流平台,江门网络作家走出了一条从民间到云端、再返乡土的路。他们的作品植根于现实人情,又不局限于地方视角,通过虚构再现侨乡风物,既是情感表达,也是一种文化回响。

在谢有顺看来,侨乡多种文化激荡,是创作的富矿,能提供很多创作灵感;新大众文艺社以网络为切入口,有利于赢得青年人的关注,是与青年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他表示,江门开平塘口能提供丰富创作元素,侨乡的风俗人情、历史野史、族谱传记等都埋藏着有趣的故事因素,创作者沉潜下来,能从这些元素中获得无穷灵感,侨乡还有很多未被发掘的故事和人文等待挖掘。

江门不断吸引多方关注,许多网络文学作家来江门塘口创作采风。受访者供图

于爱成指出,网络文学与新大众文艺是“技术—内容—价值”三维一体的共生体:前者以技术创新、通俗叙事、产业生态为后者提供物质载体与实践路径,后者以“人民性”“时代性”“全球化”为前者确立发展方向与评价标准。

新大众文艺对网络文学的引导,本质是时代精神对数字文艺的规范与赋能。这种引导并非简单的“指令性创作”,而是通过价值锚定、题材引导、技术规制、生态建构、评价革新等多维机制,推动网络文学从“野蛮生长”走向“自觉创作”。

他认为,江门在侨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推广及文艺创作上成绩显著。在广东文学中,江门作家对侨乡的书写自觉坚韧,“侨乡叙事”特征鲜明。新时代“山乡巨变”需要新大众文艺深度参与,网络文学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地域与全球的桥梁,肩负文化载体、技术先锋、传播使者三重使命。坚守“人民性”导向,网络文学将在新大众文艺繁荣中肩负新使命,书写时代 “山乡巨变” 新史诗。

青创孵化:文艺人才的新舞台

江门网络文学委员会负责人表示,此次青创孵化中心的落地,不仅顺应了网络文学成长的需求,也折射出江门探索青年文艺新路径的战略眼光。过去网络作家多以“单兵作战”着称,缺乏系统化培养与产业化引导。孵化中心的设立,恰恰填补了这一短板。

平台打通了文学创作、内容孵化与版权运营之间的链条,为青年作者提供了作品发布、技能培训、市场转化的全流程支持。同时,依托侨乡文化资源,孵化中心也有潜力激活本地故事IP库,助推“江门故事”的全国乃至海外传播。

202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也是“网络文艺”概念提出的第十个年头。以江门网络文学委员会的发展为例,2021年以来实现120%的增长速度。其中多人跻身国家、省级作协,甚至有作品远销海外,说明青年创作者在本地已有坚实基础。此次塘口中心的加入,更提供了一个“线上线下结合+创作推广并进”的实操平台。未来,一批具有侨乡特色的新作家、新作品或将在这里孕育而生。

值得注意的是,江门的网络文学群体呈现出题材多样化与风格青春化双重特征。无论是都市言情、古风幻想,还是现实题材、历史穿越,都有作者涉足,并不断尝试跨界改编。孵化中心有望进一步促进“网络文学+影视”“网络文学+旅游”“网络文学+文创”等复合发展路径,拓宽文艺青年的职业空间。

“期待更多的作家来到塘口镇这个写作的富矿,挖到自己的宝贝!这里有许多故事可挖掘,能为创作者提供各类题材的切入点,找到新的突破点。”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姚笛(红娘子)对广大网络作家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在她看来,塘口镇是一个既旧又新的小镇,一方面有着众多世界非遗和古建筑,另一方面在理念上很新颖,像先锋书屋、艺术公社以及特色民宿等都展现出艺术感和设计感,具有吸引力。她向记者透露,正和江门的朋友合作创作关于江门碉楼的短剧,内容涉及当时的历史、碉楼建筑以及华人出海等方面。

融和中西文明特色的塘口墟。受访者供图

政策护航:文艺生态的坚实支撑

侨乡新大众文艺社与青创孵化中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构建,更有一整套完备的政策体系作为保障。

在《江门“侨乡新大众文艺社”暨广东网络文学(江门塘口)青创孵化中心建设方案及政策要点》(以下简称《方案》),《南方》杂志记者看到,从专门机构、专项资金到专属礼遇和专业孵化,江门为网络文学创作者营造了温暖且高效的发展环境。

在《方案》及政策要点发布环节,江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钢华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文艺社设立了建设委员会、运营团队与顾问团队,统筹规划、落地运营与专业指导并重。同时,市县两级专项资金将用于扶持创作、孵化项目与文艺活动,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与转化支持。每月100元的人才公寓租金、8.5折的创作民宿、免费游览5A级景区“自力村开平碉楼与村落”……网络作家不仅可以享受这些专属福利,还能参与“大咖导师团”讲座、文艺沙龙和IP改编大会等多元培训与孵化活动。

这种“保姆式套餐+产业化孵化”的模式,让文艺青创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在良好的政策土壤中“拎包”创作。更重要的是,塘口镇深厚的文化资源、中西合璧的美学环境与活跃的青年社群,也为文艺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与传播通道。

《方案》中提及打造“塘口文墟人才库”,将通过系统化培训体系培养创作新秀。课程内容会涵盖网络文学写作技巧、市场趋势分析、版权保护等多维度,并根据作者水平进行分层教学。

近五年间,记者多次走进塘口镇,目睹了当地的乡村巨变。塘口镇紧紧抓住乡村振兴和 “百千万工程”的契机,在环境整治、人文建设、产业发展上持续发力,成果肉眼可见。塘口镇党委书记黄巧娜表示,全镇将以本次中心建设启动为新起点,全力做好属地服务,推动文化赋能在塘口落地见效。

塘口镇不仅坐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更有先锋书店、艺术公社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乡村美学。受访者供图

地方文化焕新与数字文艺的“双向奔赴”

江门网络文学的崛起与侨乡新大众文艺社的建设,其实折射的是当下地方文化与数字文艺“双向奔赴”的趋势。一方面,传统侨乡文化渴望借助新媒介焕发活力,讲好地方故事;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等数字文艺形态亦需要地方资源滋养内容,丰富表达维度。

以《权宠天下:神医小毒妃》《医品傲妻》等现象级作品为例,虽然故事未必直接取材于江门,但创作气质中家国情怀、草根逆袭、跨境情感等元素,恰与侨乡叙事同频共振。这种“潜文本”的契合,使得江门不仅是创作地,更可能成为网络文学新的叙事基地。

而侨乡新大众文艺社面向大众、服务基层、融通中外,与网络文学全民写作、互动共创的特征天然契合。通过孵化中心和公益沙龙等活动,既可培养新作者,又能提升大众文化素养,增强基层文化获得感。

更深远来看,这也是一种文化现代化实验。它尝试将网络文学这一轻盈的数字文艺,与地方文脉厚重的文化根基相结合,探索数字时代区域文化自信的新表达。未来,江门有望成为全国范围内“文艺下沉+数字创新”的示范案例。

本文责编丨张蓓蕾

《小影VLOG》栏目

本期策划:影子

统筹:张蓓蕾 蔡惠珍

文案/出镜/拍摄/剪辑:影子

封面:黄燕嘉

通讯员:王丽丽

支持单位:

江门市委宣传部

江门开平市塘口镇党委

统筹丨郭芳 蒋玉

编辑丨周丽娜 莫群

校对丨杨明珠

来源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