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光镌刻历史。位于潮安区古巷镇枫洋村洋铁岭的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里,两间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平房是广东潮安农业学校的教学点。这里承载了无数垦荒农林干部的汗水与智慧,为农业经济发展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
上个世纪50年来以来,农校校友用双手开辟新路。作为新时代的中职生,当倍感使命光荣,倍加苦练技艺,拾起散落各地的记忆碎片,把自己“拼”入未来校史中崭新的篇章。
为此,南方日报、南方+联合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一同走近校史,寻访杰出校友,在时光长河中探寻职业教育的价值,让文化认同的根系在传承中生长,让农校的开荒精神照亮每一个学生的星辰大海。
《广东省潮州农业学校校友芳名录》上的校友故事将随着学校的寻访脚步徐徐展开。本栏目将持续跟进,如您有关于学校历史的相关线索可联系我们。
“潮州农业学校”——这是坐落在潮安区古巷镇枫洋村的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潮州职校)正门仍挂着的牌子。这里曾是培养农林干部的地方,为粤东地区乃至全省全国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在这当中,既有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科学家,也有致力于番薯育苗的研究员,还有深耕贵州农村助力脱贫攻坚的基层干部……
从中专生到行业翘楚,他们都从这里出发——潮州职校这些优秀校友们用行动诠释了一个道理: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起点的高低,而在于能否为每个梦想提供扎根的土壤和向上的阶梯。
中国科学院“终身研究员”许再富:
三年之学照亮科研路
2025年4月,在昆明的许再富接到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打来的问候电话时,一个个关于母校、校友的信息透过时间再现眼前,来时的路历历在目。
彼时,已然86岁的他退休还不到半年——在2024年12月真正退休之前,他一直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终身研究员”的身份继续发挥着余热。
从中专生到“终身研究员”,一辈子与植物打交道的这颗“种子”,正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广东潮安农业技术学校埋下的。
1956年,由于品学兼优,许再富初中毕业后被保送升学到广东潮安农业技术学校读中专,其专业是“农作物栽培”。1959年2月,20岁的许再富从广东潮安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后,统一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被安排在该所的昆明植物园从事园林管理工作。
“到了昆明植物所,我被分配到该所昆明植物园的茶花组工作。但在茶花园里见到的并没有我所熟悉的农作物,而是陌生的茶花、杜鹃花、梅花、秋海棠、报春花等花花草草。所以,在农校时我们所自诩的‘农夫’便改成了本人名字的谐音‘栽夫’。”在许再富的自述书籍《葫芦岛足迹一甲子》里,他这样回忆刚到昆明时的心情。“到了昆明植物所后,知道我的职称是在‘科研殿堂’里技术系统中刚入流的‘见什么就学什么’的‘见习员’。所以,便积极地参加在所里举办的各种科学讲座,也到所里图书室借阅有关科技书和杂志,认真阅读并做笔记,以弥补自己少得可怜的科学知识。”许再富一直保持学习的心态,在茶花组跟老师傅们认真学习花木的繁殖、栽培管理技术。由于在农校时有农作物栽培的基础,他很快成为颇为合格的“园丁”。
1961年,许再富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就在同一年,中国著名的植物学家、云南植物研究的先驱者、热带植物研究的奠基人蔡希陶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要了一批科技人员,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加强工作,时年22岁的许再富就在其中。
后来,许再富在热带雨林植物资源、民族森林-植物文化和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两个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多科技成果,也为该园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1961年至1980年,许再富共发表11篇论文,主编出版了科普著作《林海行》。受蔡希陶影响,许再富主要的研究领域为热带雨林植物资源学和民族森林-植物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两个领域。
1978年,许再富由“见习员”被破格晋升为助理研究员;1992年起至2005年,先后获得了硕士、博士生导师资格,开始为科学研究培养科技人才;2006年,被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聘为“终身研究员”;2016年,荣获“中国植物园终身成就奖”。当年埋下的那颗“种子”,已成长为参天大树。
对于许再富来说,一生与植物打交道的缘分正是始于潮安农业技术学校——“在农校时,既要种丰产试验田,又要种蔬菜和果树,每年还要到附近农村支农,所以学会了不少农活。”在自述作品中,许再富表示,在农校的学习经历为他后来成为植物园一名合格的园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科研工作上取得成绩,向科学高峰攀登的勇气,同样来源于洋铁岭下(潮安农业技术学校)的三年所学。
1990年,在庆祝汕头农业学校(潮安农业技术学校于1983年更为此名)建校40周年活动上,许再富回到了阔别31年的母校,并作题为《三年之学 三十一年所用》的发言。在发言中,许再富饱含对母校的深情,他说:“‘劳动是我们愉快的生活,学校是我们温暖的家庭’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我们得到了全面的哺育和锻炼,能文能武,是农校学生具有的品质。”
农校是起点,但不是终点。“作为一名农业中专生而进入高级科学门槛,既兴奋又激动,摆在我面前的头等重要问题,是如何把工作做好和攀登科学高峰。”在自述作品中,许再富从不回避“中专生”这一身份。“在过去的六十多年中,我深知自己只读了中等专业学校,浅薄的知识很难适应于科学研究的需求,所以,除了认真与老师请教、与同事切磋、向自然学习和博览群书外,还在1961年在职就读云南大学生物系函授班……”
正如他在母校成立40周年上的发言一样,他感恩母校,牵挂母校的心一直未变。“母校,确实是一座有特色的农业技术学校,她已为国家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校友也感到自豪。祝愿母校在科技兴农方面进一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甘薯育种专家冯顺洪:
学习和工作都需埋头苦干
今年年初,普宁市农科所副所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冯顺洪入选揭阳市首批“榕江人才”。长期致力甘薯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的他,已获得国家级荣誉6项、省级荣誉21项、市级荣誉9项。
冯顺洪与农业结缘,源自父亲的影响。“我老父亲是60年代的‘潮汕老农’,当时他被派到广西南宁红星农场当柑橘类等果树‘老农专家’,家里也是世代务农。”冯顺洪介绍,在父辈的影响下,1996年,他自己选择来到潮州农业学校农学专业学习。
说起甘薯,许多潮汕人并不陌生。“苦阿苦,吃甘薯,配菜脯”是潮汕老一代人教育子女艰苦乐观的方言。在潮汕地区,甘薯(番薯)和菜脯(萝卜干)是常见的食物搭配,这句话不仅描述了食物的搭配,也体现了潮汕人民在艰苦生活中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
实际上,甘薯作为广东省重要农业经济作物,因其周期短、经济效益高,近年来在广东各地区得到迅速发展,为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是甘薯的生产大国,甘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带动了农业的增产增收。近年来,“普薯32号”“龙薯9号”“烟薯25号”等优质甘薯品种产量突出、优势明显。
作为“普薯32号”的主要培育人,冯顺洪常带着种苗和技术资料走进全国各地的甘薯种植地和农业企业,帮助农民种植好“普薯32号”。目前,该品种已在全国多省份大面积推广种植,成为农民致富的“利器”。
中专毕业后,冯顺洪按统一分配来到普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在普宁农科所专家、高级农艺师李绪志,农业推广研究员吴卓生的“传帮带”之下,参与到“普薯23号”“普薯24号”的育种工作中,正式开启了选育甘薯良种的事业生涯。
选育一个甘薯良种往往需要花费多年时间,要在采种、杂交、选育等一系列试验流程后,才能得知当次选种试验是否成功。“好的品种要推广,要通过农民种植得到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做这一行,能为农民增收,为农业增效,我感到非常值得。”20多年来,冯顺洪日复一日地蹲在农田里琢磨甘薯品种,推广种植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看到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我也坚定了继续在基层科研一线作贡献的信念。”冯顺洪说,母校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当时学校里面,教蔬菜栽培的邱镇波老师、教作物栽培的刘作权老师、管理学校农场的洪志忠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他们奠定了我从事农作物特别是甘薯育种栽培等农业生产的基础。”
在冯顺洪毕业15年后,也就是2010年,他又回到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他说:“母校的变化很大,新的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操场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师弟师妹们也更加朝气蓬勃。”
“我认为学历并不能代表一切,学无止境,中专学历也好,本科学历也罢,都要在工作实践中埋头苦干,努力向前辈、同事们学习。”通过自学考试和函授等方式,冯顺洪在繁忙的工作中不忘提升个人学历,2023年,他还被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聘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近五年来,他主持或参与省、市级科技项目5项,撰写发表论文、技术资料20多篇,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第一发明人),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甘薯品种“普薯32号”入选2023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先后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10项、揭阳市科技进步奖8项,获评“广东农技推广能手”“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农校一直强调的‘产学研’模式也十分适用当下的中职教育。”冯顺洪建议,“当下的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到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交流参观学习,同时也期望学校今后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中国好人”林雪玉:
“中专是我‘带着泥土味’的起点”
林雪玉是贵州黔西南兴仁市大山镇猪槽箐村民委员会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在村民眼中,她是一个从广东远嫁而来的“外来媳妇”,更是带领大家摘掉“穷帽”的好干部。
2003年,林雪玉和丈夫结婚后,两人一直在广东工作。2014年底,为照顾生病的婆婆,林雪玉跟随丈夫回到猪槽箐村。等到婆婆身体有所好转,两人本来准备启程回广东。但看到这里的村民们仍过着穷困的日子,她深受触动,就选择留下和大家一起改变村子的面貌。
2015年初,林雪玉参加村干部竞选,担任村治保主任。一年的工作经验累积,让她获得了村民的信任与支持。2016年,林雪玉当选村委会主任。
猪槽箐村是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区,缺水少土。“要致富,先修路”。林雪玉带着村民奋战在乡村公路建设的工地上,在2018年元旦前,完成了全村长12.45公里的通组路、8公里串户路建设。路修通后,她带领村民们完成庭院硬化,安置路灯,修建卫生厕所,改造住房等,通过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猪槽箐村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如何激活乡村的“造血”功能?经多次考察调研,林雪玉了解到“阳光玫瑰”葡萄的种植需要1100米左右海拔高度,而猪槽箐村的海拔高度在1200米左右,刚好适合栽种。结合全村所处地理位置,她决定发展“阳光玫瑰”葡萄种植产业。
说干就干,她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478万元,启动了“阳光玫瑰”葡萄基地建设。基地项目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通过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全村原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2019年,猪槽箐村316户1452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2021年,基地的葡萄迎来大丰收,葡萄上市后,林雪玉又通过网络直播、设置进园采摘体验活动等促销宣传,推动“阳光玫瑰”葡萄的销售。村民们从种植“阳光玫瑰”葡萄中获得了“甜蜜”收获,除收入土地流转费和分红,还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就业增收。
在贵州短短的几年时间,林雪玉不仅把家人照顾好了,也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贵州工作期间,她先后入选“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获得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贵州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等荣誉。
对于林雪玉来说,让她深耕农村的一个很重要的信念就是“不糊弄”,这也是她在母校里学到的做事原则。1997年,林雪玉进入广东省潮州农业学校多种经营专业学习,“我记得在农校第一堂实践课,老师抓起一把土说‘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这句话刻进了我的骨子里。”
回忆起农校的生活,林雪玉仍印象深刻,“当年在学校时,农校就提出了‘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第一次看到大棚蔬菜栽培,温度可自行调控,打破了我对‘种地’的陈旧认知,激发了对农业现代化前景的憧憬。”农校的经历不仅教会了林雪玉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的专业技能,更塑造了她“敬畏自然、务实创新”的价值观。“若再选一次,我仍会毫不犹豫地走进那片飘着稻香与书香的校园。”
“我觉得中专不是终点,而是‘带泥土味的起点’。”林雪玉说,虽然她因为中专学历,在20岁前就进入社会,但这也让她在学以致用中,获得了更多社会经验。“当高中同学刷题时,我们已在果园解剖病枝;当他们在背诵气候类型时,我们已在记录大棚内微气候。行业更认结果,如收购商从不问我学历,只问这里的葡萄糖度和果粉均匀度如何。”
文:南方+记者 陈柔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