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荔”绽放柏桥村|报告文学

作者 彭琳;郭珊;黄进;石磊;张子俊;吴明;刘俊;张迪;刘栋铭;钟志辉;王俊涛;冯洁云;何志豪 2025-05-20 07:00
00:31

美“荔”绽放柏桥村|报告文学

岭南初夏,荔枝红了。

荔枝,原产于中国南方,素有“果中之王”的美誉,也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水果之一。

汉武帝刘彻平定南越之后,为了移植荔枝,曾不惜代价在长安上林苑兴建“扶荔宫”;唐玄宗为取悦喜食新鲜荔枝的杨贵妃,下令开辟了日夜兼程、接力运送的“荔枝道”。

时至今日,甘甜的荔枝早已不再是名流显贵的案头特供,现代科技与物流的助力,让天南地北的人们都能感受到一代文豪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沉醉和快意。

眼下,正值荔枝集中上市的时节。每5颗销往全球的荔枝当中,就有1颗来自“中国荔枝之乡”——广东茂名。

5月20日,全国首个以荔枝文化为主题的服务区——位处茂名高州市根子镇和分界镇交界处的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改造升级后正式亮相。从空中俯瞰,约660米的人行景观天桥横跨包茂高速,宛如一条灵动的飘带,又如荔枝树的枝干,串联起形如果和叶的东西两区,将人们带入荔林深处的柏桥村。

“荔枝”穹顶点亮粤西夜空,柏桥服务区开启亮灯测试。南方+记者 石磊 张迪 摄

“荔枝”穹顶点亮粤西夜空,柏桥服务区开启亮灯测试。南方+记者 石磊 张迪 摄

就在两年前的2023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柏桥村视察调研时曾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要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

柏桥村这些年的变化,是广东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生动写照。

从改进种植技术、完善物流冷链,到创建合作社、强村公司带动周边镇村增收致富,从围绕荔枝布局农文旅融合发展,到推动乡村美学、涵养文明新风,一幅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的和美画卷,正在古老的高凉大地上日益清晰地铺陈开来。

柏桥村的故事,要从荔枝采摘季一个寻常而忙碌的清晨开始说起。

三代传承的荔枝林

凌晨4点,轻纱般的晨雾笼罩着柏桥村。漫山遍野的荔枝园中,忽然掀起沙沙叶浪,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咔吱”脆响。

54岁的荔枝种植大户何金明领着几位村民,猫腰从荔枝树中间钻进去。他伸手探向枝头一串泛红的妃子笑,双手掐住挂果的枝条,轻轻一掰,放入随身挎着的箩筐里,动作娴熟得像是老一辈的会计拨弄算盘珠子。

柏桥村地处浮山岭余脉坡地,所在的根子镇荔枝种植已有2000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荔枝第一镇”。柏桥村总共1080户、4000多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种植、售卖荔枝为生。

村子里有一棵1300年树龄的白糖罂古树,每年入夏依然硕果累累。这棵古树,有个很文雅的名字——“力士回首”。

据《高州府志》记载,唐玄宗年间,原籍茂名的高力士回乡省亲,见家乡荔枝“色如渥丹,味甘如醴”,便命人快马加鞭送往长安。玄宗与贵妃一尝倾心,柏桥荔枝遂成为千年贡果。

何金明有200多亩荔枝树,有一部分是从他父亲那里传承下来的。每次在荔枝园中巡查、劳作,就如同清点一页页会呼吸的祖传的账簿。

何金明(左)与在高州研究荔枝种植的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厚彬讨教种植技术。南方+记者 吴明 摄

何金明(左)与在高州研究荔枝种植的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厚彬讨教种植技术。南方+记者 吴明 摄

今年荔枝长势喜人,他估摸着,自家果园亩产能达到2800斤。

即便如此,依然不能掉以轻心——荔枝保鲜,自古以来就是一场争分夺秒的大战。白居易《荔枝图序》有“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的说法。

作家马伯庸在小说《长安的荔枝》中,提到了棳树之术(高枝压条)、分枝植瓮法、盐洗竹箨隔水法、竹筒密封、冰镇等唐代“生鲜速递”的法子。

即便到了今天,荔枝的储藏与运输仍是能走多远的关键。荔枝果最怕高温,必须带露采摘。此时,天空中露出鱼肚白,何金明抬头看了一眼,嘀咕道:“得再快点,赶在太阳出来前收工。”

在何金明的指挥下,刚刚摘下的鲜果被送到田头小站进行预冷处理。冷库铁门打开的一瞬间,白雾贴着地面涌出,村民们一路小跑着,将荔枝搬进去降温、装箱。

这是一年之中柏桥村最繁忙的时节。村里1300多平方米的物流冷链仓储中心,昼夜灯火通明。村里的荔枝24小时内就可运送到广州、深圳等地。

何金明的手机上,不断收到儿子发来的电商平台订单。在柏桥村,电商是自产自销的种植户的标配,电商销售占比超六成,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线上卖荔枝。

傍晚时分,何金明总算喘上一口气。他转身走到柏三村入口处,在父亲留下的那棵百年荔枝树前停了下来。老树树干皴裂,宛如父亲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掌。

这颗荔枝老树,不仅是衣食根基,也是精神纽带。每年春夏,一家人围坐在荔枝树的浓荫下,闻着满园芬芳翘首以盼,这一幕深深刻在何金明的脑海里。

高中毕业后,他就留在村里跟着父亲学习种植技术。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让他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农业种植得“看天吃饭”,个中甘苦,何金明最清楚。

荔枝生性敏感,冬季促花怕霜冻,春分坐果忌雨淋。去年清明节,接连下了几场大雨,雷电大风夹杂着冰雹,噼里啪啦砸向荔枝林。何金明说,那雨下得人“心都跟着打冷战”。

比歉收更让人揪心的,是“果贱伤农”。

尤其是2000年之后,有那么几年,荔枝竞争陡然加剧,收购价格一度反复。何金明亲眼目睹过全村的荔枝无人问津,烂在树上,甚至被拿去喂牲畜。当地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年年守望荔枝头,人人想哭无泪流。”

眼见着不少村民放弃种植,大片荔枝林失管,他再也坐不住了。

他成了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四处学习嫁接技术,在专家指导下,毅然淘汰白蜡、黑叶等低效品种,嫁接了妃子笑、白糖罂等高附加值品种。

每天天没亮,何金明就进园仔细查看荔枝的生长情况,记录好坐果、病虫害以及温度、湿度和施肥情况。“种荔枝也像养小孩嘛,得耐心、细心,发现问题马上想办法解决,这样它才能长得更漂亮。”

这两年,随着茂名推动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上线,何金明遇到的种植难题通过手机就能“一键解决”,远程还能连线省里专家。今年年初,大数据平台接入了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荔枝病害的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

接着,何金明又干了件更“疯狂”的事:让荔枝种植机械化!

2023年下半年,他从附近村庄又流转了80亩荔枝林,约1600棵荔枝树。“目前投入20多万元,在林间开辟出一条条小路,未来要实现水肥灌溉、打药、摘果自动化一条龙。”何金明盘算着。

随着种植、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柏桥荔枝品质显著提升,逐渐抢回市场。2024年柏桥村创收过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

高州根子镇柏桥村,几乎家家户户种荔枝。南方+记者 张冠军 通讯员 倪宗荣 摄

高州根子镇柏桥村,几乎家家户户种荔枝。南方+记者 张冠军 通讯员 倪宗荣 摄

“一果一木来非易,多少园丁挥汗雨,换来万紫与千红。”何金明抚摸着从父亲手里接过的荔枝果树,耳畔仿佛又传来老人的谆谆叮嘱:“这棵树是我在你出生前就种下的,现在交给你了,你要继续把它养好。”

现在这棵老树,每年还能结三四百斤果子。“我把它照顾得很好,您放心吧。”他在心里默默念道。

迎头赶上的“后进村”

吃过晚饭,闲不住的何金明又扇着草帽去了田头小站。这间约70平方米的小房子,是“明叔合作社”的大本营。

合作社的墙上,挂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柏桥村时和荔农们的合影照片。“总书记来视察时,鼓励我们带动村民一起致富。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带着乡亲们共同种好荔枝、卖好荔枝。”何金明看着照片,回忆涌上心头。

一直以来,散户种植经营质量参差不齐、渠道狭窄单一,难以有效应对市场风险。合作社如同一条纽带,一方面加强技术指导,做到统一管理、统一品质;另一方面,统一采收标准,制定销售策略。何金明的合作社刚成立一年,就帮助加盟的18户村民销售荔枝约100万元。

村里还有规模更大的“根子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每到荔枝丰收季,合作社都会集中采购,每斤荔枝收购价比统货高2—3元,又通过和物流公司谈判,让运输成本降低30%—40%;遇上荔枝大年,合作社还可以通过深加工制作荔枝干等副产品,稳定市场价格。

去年以来,合作社仅联结紧凑型农户就超300户,组织和接待培训超过1000人次,辐射带动2200余户增收致富。

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富口袋”只是第一步。

鸡社村,过去是柏桥18个自然村里出了名的“后进村”,曾经把柏桥村党总支部书记何清整得焦头烂额:“提到鸡社村,大家就想到那里鸡飞狗跳。”

1984年出生的何清是柏桥本地人。2014年,抱着要为家乡“干点实事”的念头,他从广州一家国企辞职返乡。2021年,从事过物流、销售、电商等工作的他被选为村干部,2023年9月又当选村支书。

鸡社村一条200米的“肠梗阻”道路,成了摆在他面前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这条200米的环村路多年未修,杂草丛生,路面被附近的村民挤占,种树种菜、违建杂房。要改变鸡社村的现状,就必须从这200米环村路开始着手。

2024年9月,政府支持5吨水泥给柏桥村改善基础设施。鸡社村200米环村路硬地化,成了“头等大事”。

何清清晰地记得,对于让地修路,一开始村民们非常抵触。“甚至有人威胁说,要‘做掉’我。”

憋了一肚子气的何清冷静下来,把鸡社的村民召集在一起,在村委会、村广场上召开“板凳会议”。他带着村干部,轮番给大家做工作:“难道要把‘断头路’留给我们的下一代吗?”

光讲道理还不够。何清知道,村民抵触的背后,是一个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诉求。

翻开当时的会议记录本,泛黄的纸页上记得密密麻麻:有人要求解决屋地纠纷,有人索取高额补偿,有人担心破坏风水……

针对11个具体诉求,何清一连开了七八次“板凳会议”,“磨”了好几轮。那段时间,他每天深夜回到家时,嗓子都干到冒烟。

终于,鸡社的村小组长带头让出了2厘地。接着,大家纷纷松口,你让三棵树、他让一间房,一分一厘让出自己的“私心”。

最后清退清单显示,鸡社村民总共让出荔枝树23棵、杂房5间、菜地8块,同时额外腾出约2亩地建设生态小公园。

高州根子镇柏桥村鸡社村小组村民在修建小花园。受访者供图

高州根子镇柏桥村鸡社村小组村民在修建小花园。受访者供图

伴随着最后一车水泥浇灌完成,何清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当初扬言要“做掉他”的村民也主动找到何清,向他道歉。新的环村路落成那天,鸡社村口竖起一块“村名石”。每次经过这里,何清都忍不住驻足片刻。

村里还多了一条村规:“村中事、齐参与;屋内外、勤打扫。”这是比沥青路面更坚固的发展基石。

如今,柏桥18条自然村,共9.1公里环村路全部实现硬底化,行政村村道从4米扩宽到8米,泥路变成了沥青路。废弃砖瓦堆砌成波浪形护坡,荔枝老枝编织成生态栅栏,连排水沟盖板都描上了荔枝纹样。

大变样的,不只有路,还有房。

从远处眺望柏桥村,仿佛能看到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侧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一批钱包鼓起来的荔农建的“荔枝楼”,保留着朱漆铁门、马赛克外墙等当时流行的装修“烙印”。

另一侧,是近年来新建的岭南民居风格楼房,黛瓦白墙、青砖压顶、琉璃花窗,掩映于翠绿的荔枝林海之中。房前屋后,是村民精心开辟的小花园、小菜园。沥青村道上,往来的冷链货车惊起飞鸟一片。

柏桥村近年来新建的岭南民居风格楼房,掩映于翠绿的荔枝林海之中。柏桥村供图

柏桥村近年来新建的岭南民居风格楼房,掩映于翠绿的荔枝林海之中。柏桥村供图

过去,柏桥人致富盖新楼,是各显神通;现在,我们整村塑新貌,见缝插绿,村子一下子有了精气神。”何清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果海深处的新乡风

对于柏桥村这些年的变化感受最深的,还有柏桥驻村第一书记何霞。

自2012年大学毕业后,来自湖南的何霞一直在根子镇政府工作,后来又被调任到高州市委接待办,犹如被嫁接到荔枝老树上的一截新枝。

2022年11月,何霞被委派到柏桥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嫁接接口处,经常会留下疙瘩树瘤或环形凹痕。用专业的词来说,这是接穗与砧木之间“不亲和”的表现。这个过程,何霞也亲历过。

“她行不行啊?”“估计没几天就得哭着跑路了吧……”村里来了个女书记,还是个外省人,消息一下子在柏桥村炸开了锅。

很快村民就发现,这个看上去文文弱弱、说话细声细气的女书记,实际上却是个地地道道“霸得蛮”的湘妹子。

何霞的职责之一,是在柏桥贡园担任讲解员。柏桥村里的贡园始建于隋唐时期,是粤西地区现存最古老的荔园,也是著名荔枝品种白糖罂的发源地。为了把贡园的故事讲得精彩动人,何霞想尽办法和从小在贡园长大的村民打交道。

何霞(右一)在给柏桥村的游客讲解荔枝文化。受访者供图

何霞(右一)在给柏桥村的游客讲解荔枝文化。受访者供图

刚开始,她吃了不少“闭门羹”。大家对她这个“外地妹”本能地疏远,不愿多谈。但她坚持上门拜访,和他们做朋友,帮他们解决困难。慢慢熟络之后,村民们渐渐开口,和她唠起家常。

何霞还经常往返于图书馆和档案馆之间,查阅资料、打磨讲稿,逐渐对村里的掌故信手拈来:“柏桥全村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有39株,千年以上的有9株。”村民惊讶地发现,从建村历史到古树来历,一个外省人竟然比本村人还知根知底,简直是柏桥的一部“活字典”。

没有什么比人们发自肺腑的认可更让她感到踏实。

柏桥郁郁葱葱的荔枝林间,由党建引领的文明新乡风正扑面而来。

2023年5月,茂名以柏桥村为核心,依托利用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中国荔枝博览馆、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三个国家级荔枝产业平台和甜美果海乡村振兴示范带等资源,开设“柏桥讲堂”,集中展示柏桥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生动实践。

前来贡园调研、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最多的时候,村里一天要接待4万人。作为“柏桥讲堂”的讲师之一,何霞每日奔走在古荔林下为游客们讲解答疑,迎来送往。

每逢周末傍晚,村里的“柏桥大舞台”都有演出,木偶戏、情景剧、快板、歌舞节目等轮番上演。身兼主持的何霞身着一身利落的西装,穿着运动鞋,别着麦克风,将村里的风俗人情向游客们娓娓道来。

一个荔枝季下来,何霞晒得黑黢黢的,脸上脱皮,手上、腿上全是蚊子包。但她却愈发充满干劲:“柏桥村的历史积淀非常深厚,要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荔枝文化故事,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

“柏桥讲堂”开设以来,村里人气暴涨。游客一多,如何保持村里的环境干净整洁,又成了一个难题。

高州市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电商直播技能提升班暨“柏桥讲堂”十万电商大培训活动开班。高州市供图

高州市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电商直播技能提升班暨“柏桥讲堂”十万电商大培训活动开班。高州市供图

何霞提出,让村民承包自家门前屋后的卫生。马上有人质疑:“凭啥游客弄脏了,让我们来收拾?”

何霞并没有急着理论,而是带着村干部们动手美化村庄。“村民暂时不理解,我们就想方设法带头干、推着干、哄着干,先干起来再说!”何霞跟村干部们说。

那段时间,从每家每户门前到村里的犄角旮旯,何霞和村里的干部一起,认真清理。在何霞等人的带动下,原先反对的村民也逐渐改变态度。柏桥在全村设立“农村人居环境全民集中劳动日”,累计有3680人次参与,消除245个卫生黑点。

随着研学团、参观团的日渐增多,不少村民开始建起民宿,让游客慕名而来,尽兴而归。

以前闲暇之余,人们经常聚在一起打牌、喝酒,如今相约着打乒乓球、运动健身,或者带着孩子去“新华阅读空间”读书。人们争相义务植树,踊跃报名参加“美丽庭院”评选。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何霞说,“现在村民主人翁意识更强了,对村子的未来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齐心蹚出的共富路

“研学热”给柏桥村带来了泼天的文旅流量,也为突破“民富而村不强”的瓶颈,带来了新的契机。

“何清、何霞来一下,我们抓紧讨论今年荔枝定制的包装设计。”接近中午,根子镇党委书记裴婉君刚送走研学团,便立马来到强村公司,与村干部们商议。

今年40岁的裴婉君,2023年从高州市委调任到根子镇就职。向来长发齐腰的她,一到任上,立马就剪了齐耳短发。“基层干活嘛,这样利索点。”她说。

荔枝富了村民,但村集体经济收入仍很薄弱。民宿餐饮等配套欠缺,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白天的人气“流量”尚不足以转换为晚上的“留量”……裴婉君日思夜想的,都是这份“问题清单”。

经过反复研判,2023年底,柏桥村委牵头成立强村公司,由村集体100%持股,茂名市农业农村局和根子镇政府共同指导。

强村公司成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创收。要创收,就要创造消费热点,盘活柏桥商圈。

柏桥强村公司直播间。受访者供图

柏桥强村公司直播间。受访者供图

裴婉君说,公司赚到的“第一桶金”是2万元,靠的是自制柠檬茶和荔枝雪糕。公司店面就位于柏桥农创园广场的左侧,是进入柏桥讲堂的必经之地。每当荔枝成熟时节,游客如织,附近停满了旅游大巴和冷链货车,冷饮成了游客的热门单品。

初战告捷,给了强村公司团队莫大信心。随后,荔枝定制、研学游、荔枝文创、柏桥村夜市等多种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为了支持公司运营管理,村里还专门招聘了一位返乡青年许玉婷担任职业经理人。

“你们每天要拍照、拍视频发给客户,让他们参与荔枝生产成熟的全过程,情绪价值给到位……”裴婉君和大伙儿热烈讨论着。

“我们还可以在每个包装盒里放上一张手绘卡片,写上荔枝树的编号和祝福,客户收到会更有归属感。”许玉婷又冒出了一个新点子。

“这个主意好,我让设计师立马开工。”何清兴奋地说。

今年荔枝收成喜人,村里好多荔枝树都被早早预订。茂名高州是广东最早探索“荔枝定制”模式的产区之一。截至今年5月上旬,茂名荔枝定制超7.5万单,金额超9000万元。

有了强村公司的带动,柏桥村集体收入一路攀升,从2022年的170万元,到2023年的342万元,再到2024年的432.44万元,实现“三连增”。今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已达135万元。

荔枝不仅是柏桥村的“致富果”,更串联起周边镇村的“共富梦”。总占地约1.5万亩的柏桥荔博园5A景区正在紧锣密鼓地打造中。

柏桥荔博园以根子贡园为中心,从柏桥村辐射至分界镇、泗水镇等相邻镇村连片开发,包茂高速、汕湛高速贯穿其中。荔博园景区还配建了荔枝驿站、甜蜜蜜酒店、婚姻登记处、婚纱摄影店等相关设施,主打“甜蜜经济”“浪漫经济”。

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中国荔枝博览馆、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等三大国字号平台位于柏桥荔博园西片区。李达 摄

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中国荔枝博览馆、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等三大国字号平台位于柏桥荔博园西片区。李达 摄

为了打通从高速到文旅景点的“最后一公里”,柏桥高速服务区于2024年初启动提质升级工程。游客可以由服务区“无缝”进入周边景点,包括贡园、中国荔枝博览馆、红荔阁等荔枝主题景区。服务区建成后,预计每年将为荔博园导入游客超百万人次。

开通前,服务区举行了亮灯测试,灯火璀璨。不远处,“明叔合作社”的荔农们、村委会干部们、加工厂的工人们、直播间的主播们齐聚一堂,好不热闹。

服务区西区主楼“荔枝穹顶”,犹如一颗被月光浸透的荔枝果破壳而出,流光溢彩。何金明看得出了神:“真不敢想象,才短短两三年时间,柏桥村变化这么大。”

每天依旧深夜下班的何霞、何清也来了。看到村子发生的变化,何清忍不住感叹:“忙点累点憋屈点,一切都是值得的!”

裴婉君站在景观廊道上举目远眺,在她的印象中,曾经的柏桥,就像藏在深闺的姑娘。“如今,我们要把柏桥村的共富经验推广到更多地方去,创造更多的亿元村!”

此时此刻,一辆辆旅游大巴和冷链货车披着星辉驶出村口,满载着甜蜜与希冀,驶向远方。

千百年来,古荔虬枝见证着岁月流转、沧海桑田,也饱含着无数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

如今,柏桥村被赋予了更为浪漫而厚重的内涵——

春华秋实,美“荔”绽放。当千年荔乡的根脉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进程中,这是人们奋力拼搏,共建幸福新家园的永恒追求,这是万众齐心,携手奔赴共富路的时代之光!

采写:南方+记者 彭琳 郭珊 黄进 张子俊 刘俊 刘栋铭

摄像:石磊 吴明 张迪 钟志辉 王俊涛 刘栋铭 冯洁云

剪辑:南方+记者 何志豪

统筹:陈枫 李贺

策划:郎国华

编辑 钟烜新 李江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