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声哨响,清澈的河面上,划出四条赛道,年轻小伙子如“飞鱼”入水、箭镞离弦。满屏肌肉,引得一河两岸的父老乡亲,欢呼声不断。
4月29日,在中山市三角镇新涌河畔,百名 “泳者”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游泳赛事。
游泳接力赛吸引了不少村民观赛。
游泳接力赛吸引了不少村民观赛。
“水真的靓了,所以村民才真敢游!”作为三人根艇等水上运动的“发烧友”,土生土长的光明村村民陈见明一边解说赛事,一边感慨。“我爱玩三人根艇,也爱划龙舟,所以几乎每天都要下水。在水上,我们是真的见证水质在变好!”
现场,记者发现,这场主题为“游生态新涌,品生鱼之乡”的三角镇治水成果展示暨生鱼文化推广活动,不仅吸引了近百人次参赛,更引来镇内大批本地群众观赛。
“只有新涌好了,老百姓才有信心”
“小时候的新涌回来了!新涌是光明村村民的母亲河,几岁的时候,我经常瞒着家里人到河涌里游泳。”就在数日前,三角镇刚在新涌举行了三人根艇赛,光明村村民周在荣说。
新涌在三角镇心中有着特殊地位,它流经光明村、蟠龙村、东南村等三角镇“大村”,是三角镇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土方最多、长度最长的人工开挖河涌,是当地居民生活、农业灌溉、水产养殖等的关键水源。由于过去排污系统不完善,新涌水体也曾经发黑发臭。
作为三角镇的“母亲河”,治理新涌是基层治水人打响的“第一枪”。
“只有新涌的水质变化了,老百姓才真正有信心!”吴嘉荣说,“作为基层治水人,我们深知河涌治理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考验方法,更考验耐力。”
游泳接力赛吸引了不少村民观赛。
游泳接力赛吸引了不少村民观赛。
新涌属于整个三角镇水域中的上游,新涌的水质直接影响着下游水环境的改善。
“要改善水质,首先要对附近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应收尽收,同时要建设好污水管网,这非常关键。”吴嘉荣表示,因此,第一步是搭建“四级联动网”,确保工程的落地实施。“最上面是指挥部,负责定方向、做决策;中间是治水办负责协调各种具体事务;驻村工作组直接守在工地,盯着工程进度;村干部挨家挨户和村民沟通,确保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位。”
第二步,为了确保建成的管网真实有效,三角镇邀请了专家“坐镇”, 组建“河长+治水”网格化队伍,专门从技术团队里抽调了 7位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每人负责一个村的治水工作。
“为了加快推动水环境改善,我们还成立了‘应急小队’,一旦遇到村民有意见,我们立即赶赴现场调解,让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同时帮助施工队伍‘抢工期’‘抢进度’。” 吴嘉荣说,从水体发黑发臭、漂浮垃圾,再到如今能给举办游泳比赛,新涌的蝶变是全镇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
30年后,“母亲河”又能游泳了
“河涌里游泳,真是第一次!刺激又好玩。”土生土长的潘龙村村民温先生说,“以前都听父母辈说,30多年前新涌水质很好,可以游泳,但是从自己记事开始,河涌就漂浮了一些垃圾。近两年,我回到家乡工作,才感受到家乡的水越来越干净、越来越清澈,一河两岸整治后,给人感觉很舒服。”
数周前,温先生听说新涌要举办首场游泳接力比赛,他激动地拉着同村的几个小伙子,一起报名、练习、参赛。作为消防员,他每天都开展体能训练,在游泳比赛当天,他组织的比赛团队不仅拿下了奖项,还收获了独特的奖品——生鱼罐头、生鱼片。
“奖项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新颖和刺激,以前没有机会在河涌。那种曾经看着我们长大的叔叔阿姨都在岸上给我加油喝彩的感觉,很热闹!”温先生说,“游的是一种氛围!希望接下来还能有类似的游泳比赛。”
水上拔河比赛,两队激烈比拼。
水上拔河比赛,两队激烈比拼。
“这两年,三角河涌的水变清了不少。尤其是新涌,如今的水质维持在Ⅲ类水标准。好多居民都愿意在河涌边散步了。新涌的蝶变是全镇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镇水环境改善的缩影。”中山市三角镇水务事务中心副主任吴嘉荣坦言,治水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的“大合唱”,只有“政府+群众”共同努力,“河长+治水”多措并举,“整治+提升”久久为功,才能凝聚起治水兴水的合力。
采写:南方+记者 曾艳春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叶志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