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救援冲在前!台山这位退役军人好样的

作者 叶芷晴 2025-05-19 11:18

早前,台山市退役军人陈以昌荣获由台山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授予的“台山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份荣誉背后,是他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动人故事。

陈以昌2000年入伍,2002年退役。在两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曾两次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并获两次嘉奖。这位曾身披戎装保家卫国的钢铁战士,如今身着蓝天救援队的“蓝甲”,以专业的技能、无私的奉献和温暖的关怀,奋斗在救援一线。

2022年投身公益救援事业至今,他从台山蓝天救援队的普通队员成长为冲蒌服务点组长,他将军旅生涯锤炼出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人作风,深深烙印在每一次公益救援行动中。

陈以昌。

陈以昌。

山林救援,危难时刻显担当

今年的3月2日对于陈以昌而言,是又一次与时间赛跑、守护生命的紧张日子。当日20时许,台山市斗山镇派出所接到居民报警,称其60多岁的邻居陈女士自当日中午12时到山上墓地铲草后迟迟未归,家人四处寻找无果。

得知消息后,陈以昌第一时间响应,带领队员迅速加入到多部门联合组建的30余人搜救队伍中。在熟悉地形的村干部引导下,他一头扎进了夜色笼罩、漆黑寂静的山林,展开地毯式搜寻。

山林荆棘丛生,崎岖的山路在夜色下更难行,每前进一步都充满挑战。陈以昌凭借积累的丰富搜救经验,冷静地判断每一处可疑地点,指挥热成像无人机在后山区域展开全方位搜索。当日23时32分,无人机传回关键线索。陈以昌顾不上长时间的疲惫,与公安民警朝着目标坐标方向深入搜寻。在陡峭的山路上,他们手脚并用艰难跋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找到失联老人。

经过不懈努力,陈以昌和队员终于在次日凌晨0时1分找到陈女士。看到老人平安,他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随后,陈以昌和队友将陈女士转移至山脚,让早已等候在山脚的医务人员第一时间为陈女士救治和检查。这场长达数小时的救援行动中,陈以昌始终冲在最前,用专业的救援技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

救援现场。

救援现场。

雨夜逆行,时刻心系群众

去年3月2日,陈以昌同样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5名大学生在地形复杂的古兜山望风朔受伤迷路,夜间救援危险重重。陈以昌仅用15分钟就召集9名队友奔赴险境救援。

救援队伍抵达山脚后,面对无人机侦察无果的困境,他们只能徒步进山,沿着崎岖的山路艰难前行。随着深夜降临,山风呼啸,气温骤降,细雨让山路变得湿滑,山势陡峭,地形复杂,林草茂密,根本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每走一步都伴随着坠入山的风险,但陈以昌始终走在最前面,为队员开辟道路。他们在灌木丛和乱石间摸索前行,荆棘划破了皮肤,泥泞浸湿了鞋袜,却丝毫没有动摇他们救人的决心。

救援现场。

救援现场。

经过长达4个小时的艰苦搜寻后,他们终于在次日凌晨2时5分找到5名被困大学生,其中两名大学生小腿抽筋,跌倒擦伤,无法正常行走。救援队员顾不上自身的疲惫,立刻为受伤学生简单救治。

“看到获救群众眼中的光,听到那句‘谢谢你们’,所有的苦都值了。”这句话不仅是陈以昌的心声,更是他投身公益救援事业的初心写照。每一次成功的救援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刻苦训练和实战积累。正是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让他在危急时刻总能挺身而出。

磨砺技能,锻造救援尖兵

作为技能过硬的“救援尖兵”,陈以昌深知专业技能对救援工作的重要性。他系统学习急救、高空、越野、无人机操作等专业技能,钻研水域救援、山地救援、医疗急救等专业技能,获得应急第一响应人导师、应急救援员、安全工程师等多项专业证书。

他每年参与200小时以上专业训练,在防汛抗旱、地震救援等模拟实战中锤炼本领。日常训练时,他反复钻研绳索救援技术,练习复杂环境下的伤员固定与转移;针对水域救援,他深入研究各类救生设备性能,在复杂水流环境中锤炼实战能力;积极参与灾害现场指挥演练,强化应急决策与资源调配水平。这份对专业的执着追求,为他在救援一线的英勇表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台山蓝天救援队开展专业训练。

台山蓝天救援队开展专业训练。

三年来,陈以昌带领队员开展救援行动42次,转移被困群众50余人。在台风、水灾、山野等救援现场,他的身影也在。他还走进社区、学校,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宣传,从防溺水科普到应急演练,他让“自救互救”意识深入人心。

每一次生命救援,都在续写“戎装虽卸,初心不改”的忠诚答卷。陈以昌三年如一日坚守公益事业,将“人民至上”的信念化作一次次义无反顾的奔赴。

撰文:叶芷晴 叶嘉敏

图片:台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编辑 李衡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