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开始接触,12岁收集图纹样本,16岁独立设计作品,21岁成立公司,25岁组建合作社……今年30岁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壮族小伙冀麒宇,他的人生都与壮族织锦(以下简称“壮锦”)绑在一起。
一根丝线,一头连着文化传承,一头系着乡村振兴。他通过合作社运用“集中培训+分散接单”模式将7个镇的926台家庭织机纳入机制,累计培训超1000人,带动900多人就业,年增收普遍超5万元,间接惠及2.5万村民。昔日“藏在深闺”的壮锦,如今成为民族文化闪亮名片和富民产业。
凭借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中的突出贡献,冀麒宇今年被评为“表现突出个人”并获全省通报表扬,成为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赋能乡村的典范。2025年5月,冀麒宇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评为“新时代青年先锋”。
千年壮锦,一梭一线,交织着民族地区的创富梦。曾获“中国民族服饰十佳设计师”称号的冀麒宇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技艺传承中来,焕发非遗“新姿彩”,助力打造“壮锦文旅小镇”,以乡村旅游让壮锦走向更大的平台,加快实现乡村振兴。
2025年5月,冀麒宇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评为“新时代青年先锋”。连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2025年5月,冀麒宇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评为“新时代青年先锋”。连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传承
2009年,太姥姥在弥留之际拉着他的手,一直重复着“织壮锦你学会了吗?一定要学啊!”
1995年出生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太平村的冀麒宇,是钱氏家族第19代壮锦传承人。太平村是连山壮锦重要的发源地,“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描绘的就是曾经壮乡人人织锦的全盛时期场景。
壮锦、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织锦技艺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旧时,它曾是壮族地区农村妇女的生计方式。但在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机械纺织设备逐渐大幅增加,纺织业的发展逐步取代了传统手工织造,百姓的日常衣着需求也不再局限于自给自足,致使连山壮锦技艺的生存及传承从七十年代后出现了断层。
壮族织锦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壮族织锦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他的幼年时代,是在太姥姥、外婆和母亲一梭梭彩线、一脚脚踩织机中度过的。“那时候,我家里就有一台老旧的织布机,每次看到妈妈在织布,我都觉得特别神奇。”7岁时他就接触学习这项技艺,12岁时开始整理收集相关图纹样本。
冀麒宇系统学习壮锦技艺,与其太姥姥有关。2009年,太姥姥在弥留之际拉着他的手,一直重复着“织壮锦你学会了吗?一定要学啊!”
回忆这一幕,冀麒宇语音哽咽。他介绍,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服饰逐渐从生活中淡出,但是他的太姥姥一生坚持织壮锦,“因为她害怕有一天人们想再看看壮锦,再穿一穿传统服饰时,却没人会做了。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太姥姥已经不记得所有人的名字,但仍没忘记她织了一辈子的壮锦需要后继有人。”
就这样,年仅13岁的冀麒宇带着太姥姥的嘱托,开始了他学习织壮锦的生涯,17年的光阴逐渐呈现的是一幅幅美丽的壮锦,也织就了他的别样青春。
“传承是责任,更是热爱。”冀麒宇坦承,最开始他心里始终有点别扭,“你看,织娘、绣娘大多是女性,男孩子学真的很少,也招致周围不少异样的眼光。”但是在学艺的过程中,他由此有机会深入地了解壮族文化、了解家乡连山,从别扭到热爱乃至痴迷,冀麒宇发觉自己的生活再也离不开壮锦,他也从中找到了未来的奋斗方向。
让他坚定信心的是发生在2012年的一件事。当年,16岁出头的他开始设计与制作壮锦纹样母版,创作设计了一批壮族元素T恤,在连山七月香壮家戏水节上设摊售卖,没想到很快被抢售一空。第二年,他又开创出更多壮锦元素的产品,包括双肩包、挂饰等。这次以少数民族风及壮锦元素“试水”的成功给了冀麒宇很大的鼓舞和信心,也让他更坚定了探索壮锦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2016年,冀麒宇成立了“连山壮瑶风采锦绣”公司,开启了非遗壮锦的“追梦”之旅。次年,他考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艺术设计,希望学到现代的先进的设计理念,再融合传统的技艺,把壮锦技艺发扬光大。
创新
冀麒宇认为,非遗想要传承,就要进行创新,让它融入生活中。
在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的墙上,醒目地挂着“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的口号。墙上罗列的一面面奖状,则彰显了冀麒宇在创新壮锦技术的成就。“壮瑶风采——引领锦衣华服时代新风”项目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是其中的缩影。
壮锦,是居住在连山壮族地区的壮族先民为日常所需,在传统织布机上,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成锦的一门手工技艺。
“传统的技艺还是非常吸引游客关注,群众其实也非常喜爱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服饰。”冀麒宇认为,“非遗想要传承,就要进行创新,让它融入生活中。”
“刚开始时,我们这个项目属于文化类别并不被人看好,因为大多人普遍认为这是关于‘互联网+’的赛事,项目应有高新科技成果。但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创新非常有信心,决定一试。”冀麒宇说,为了此次大赛,他主要对壮锦技艺作出了四大创新:
——织机的创新。以前壮锦织机操作复杂,技艺学习至少半年、织锦需要一个多月;而经过改良后的织机,新人上手仅需三天,织锦工时也缩短一半。
——面料的创新。在布料里增加了生物蛋白纤维,改善了传统面料的厚重感,增加了舒适性。
——染色的创新。传统的壮锦只有黑、红、黄、蓝、绿5种颜色,且因为植物染色,色彩呈现极不稳定。为此他除了沿用传统的植物染色法,还运用新的媒染剂和辅助剂,让壮锦从5色变成了220多种颜色。
——设计的创新。得益于前三项的创新成果,该项目所设计制作的壮锦,从服饰到家居家纺都能适用,运用的场景得到极大拓宽。
冀麒宇对壮锦技艺进行创新。连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冀麒宇对壮锦技艺进行创新。连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历经10个多月与全球超千万人次的激烈比拼中,《壮瑶风采——引领锦衣华服时代新风》最终凭借传统与创新的巧妙融合、别出心裁的设计理念和魅力独特的壮瑶风情,荣获总决赛金牌。这枚金牌是唯一的非遗类项目,也是大赛八年来广东粤北地区的国赛首金。
发扬
成功吸收318户村民加入壮锦技艺队伍,帮扶带动900多人就业,年增收普遍超过5万元。
2020年,冀麒宇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创业,组建“连山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创业之初,冀麒宇通过大量的走访和市场调查,总结出了“制作成本高、生产效率低、面料应用范围窄、销售渠道滞后”等正是众多织娘不愿意再织壮锦的原因。
“非遗技艺不能只在几个人手里。”他认为,学习技艺耗时长是传承壮锦技艺的一大难题,制作成本高是传统民族服饰规模化生产的一大难题。“通过‘四大创新’,降低了从事壮锦技艺的门槛,缩短制作工时,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上来。”
冀麒宇团队设计的壮锦作品。连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冀麒宇团队设计的壮锦作品。连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解决壮锦技艺传承困境,冀麒宇团队开设了“壮锦织造技艺培训班”,对贫困家庭留守妇女进行工艺和知识培训,通过“送培在家,就业在家”助力当地贫困村民增收致富。目前,连山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帮扶带动900多人就业,学员普遍一年增收5万多元。村民们在创新模式下就业更灵活,既能照顾家庭又不耽误务农,既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又实现了家庭增收。冀麒宇还加入连山“十大网红培育计划”,主动学习直播带货技巧,拓展销售渠道,为村民创造更多增收机会。
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帮扶带动900多人就业,学员普遍一年增收5万多元。连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帮扶带动900多人就业,学员普遍一年增收5万多元。连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非遗传承人,他深知传统技艺的困境:手工复杂、传承断层、市场萎缩。从2020年1月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冀麒宇深入调研,精准施策,通过“三地活化”策略,共盘活了10余栋乡村废弃住宅,让沉寂的村落重新响起织机声,力争将合作社打造成一个集文化传承、技艺传习、民族服饰、特色美食、非遗民宿、研学旅游、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
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连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连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实现壮锦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冀麒宇及其团队建立了完善的长效发展机制。他们采用“固定手艺人+分发订单”的生产模式,成功吸收318户村民加入壮锦技艺队伍,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合作社坚持统一培训、统一生产、统一设计、统一物料、统一销售,通过联合多方资源拓宽销售渠道,2023年共销售壮锦产品30余万件,营业额近1000万元。
冀麒宇的脚步不止于乡村,他带着壮锦走进校园,在100多个城市开展超1000场非遗活动,让年青一代触摸民族文化根脉。此外,他还积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服饰相关活动和比赛,荣获多项大奖,有效提升了壮锦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并与高校合作引入设计师团队,用“国潮”设计赋予传统纹样时代魅力。
2024年,冀麒宇联合多方优势资源,在连山福堂镇金龟村打造“南越锦院”,成立清远壮锦创新中心,推动壮瑶风采非遗旅游区建设。该景区已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评审,入选“2024年度中国非遗旅游体验创新十佳案例”。
2025年,冀麒宇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评为新时代青年先锋。从非遗守护者到乡村致富引路人,他正用创新与坚守,让千年壮锦焕发新生,更让一方百姓走上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南方+记者 黄津
通讯员 潇娴 覃芮妍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