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首家共享厨房服务超2000人,让患者感受“家的味道”

2025-06-30 07:00

每到饭点,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下称“附二院”)东门旁的“党群连心·共享厨房”总是飘出阵阵香味。原来,医院陪护的家属正在此忙碌,烹制出患者熟悉的“家的味道”。

00:38

(医院里的共享厨房。时长共38秒)

医院里的共享厨房。

这是湛江市首家“党群连心·共享厨房”,位于霞山区解放街道文体社区,自2024年运营以来,共享厨房已为2000多名就医群众提供了免费自助烹饪服务,促进了医患关系和谐,展现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成效。

目前,赤坎、廉江等地的共享厨房正在加快建设中。

设有7个厨位

免费提供水电大米

附二院东门旁,共享厨房的店面并不显眼,走进去才发现别有洞天。

这里配备了多套炉灶、炒锅、电饭煲等烹饪器具,还有齐全的锅碗瓢盆和丰富的调料,烹饪空间温馨而有序。

连日来,陈女士在附近超市买完菜后,便来到共享厨房做菜。她的父亲在附二院康复科进行康复,她在这里已经做了十几天的饭,每天两餐,口味清淡。

“我家住在雷州,离医院很远,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便民的场所,自己做的菜健康放心,大米还是免费的。”讲起共享厨房,陈女士连连点赞。

患者家属梁女士也有同样的看法:“厨房为我们提供了厨具,干净卫生又方便。”

共享厨房的成立,要追溯到近两年前。霞山区是医疗强区,外来就医患者多,个性化用餐需求较为强烈。

“2023年底,社区联合附二院发放了402份调查问卷,有超过一半的群众都反映就医用餐难题。”解放街道党工委书记韦学谋回忆。

了解到群众诉求,社区和医院随即行动起来。

在湛江市委组织部的指导支持下,社区大党委充分整合组织、民政、团委、街道和医院等单位党建资源,启用“平急转换”工作机制,把医院临街闲置的业务用房改造升级为标准化的厨房,统一安装独立排烟系统、消防设施,配备无明火电磁炉、消毒柜、冷藏柜、厨具,建立了7个标准化操作台,并购买“场地险”,筑牢安全屏障。

2024年3月,共享厨房投入使用,周一至周六免费开放,每天分9时至11时、11时至13时、15时至17时、17时至19时四个使用时段。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组织部部长袁莎介绍,由于医院患者流动性较大,护士长在患者办理入院时,会向他们介绍共享厨房项目。群众可通过手机小程序点击预约,登记病床号或就医材料后,便可前来个性化烹制“家的味道”,免费享用水电、调味料及基础食材,提升就医体验。

此外,共享厨房里还同步提供文件复印、物品寄存等便民服务。平日里,烹饪之际,家属们纷纷交流护理心得,建立起互助微信群,传递鼓励与祝福,守望相助康复之路。

打造志愿服务队

小灶台蕴含基层治理大智慧

共享厨房建起来了,该如何持续运营、怎么管理?

韦学谋介绍,共享厨房日常运营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辅助开设“爱心超市”,为群众提供一些急需的日常用品,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去年,借助2024年“6.30”慈善活动,倡议动员社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赠了4.8万元,市慈善会支持了2万元,基本保障共享厨房运营经费。不少企业联系捐赠物资,共同将“爱心接力棒”传递下去。

管理方面,街道、社区、医院和志愿者协会“四方联动”,挖掘具有医疗、家政等服务专长的党员,组建了一支由党员、医护人员和青年志愿者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成立“红管家”临时党支部,设立“党员示范岗”。

其中,附二院则引入营养科党员技术骨干,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肾病、肿瘤等患者和外科术后康复者及孕产妇等不同群体,量身定制个性化膳食食谱,提供营养咨询服务,进一步延伸“医疗+康养”服务。

为保障服务常态化、长效化,临时党支部借助i志愿“公益积分”平台,持续吸引志愿者加入“红管家”服务团队。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50名志愿者加入服务团队,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800小时。

“一开始,我们也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没想到志愿者特别积极,现在基本每天都有3个志愿者过来帮忙。”韦学谋说。

周一至周六8时许,志愿者副队长、社区退休党员庄茁总是准时出现在共享厨房。厨位使用登记、厨具清洁维护、协助烹饪送饭……在这里,她的工作虽然简单却重要。

“得知社区开展了这项工作,我就过来了,退休后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我觉得很有意义。”庄茁说。

一方小小的灶台,蕴含基层治理大智慧。湛江市“党群连心·共享厨房”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探索出“党建搭台、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基层治理模式。

正如一位群众在留言簿上写道:“感谢党委政府提供共享厨房给患者家属使用,这里设备齐全、服务态度非常好,处处为我们提供方便。”在这片升腾的烟火气中,党群连心的力量正烹制出新时代的幸福滋味。

南方+记者 林露  通讯员 湛组轩

编辑 傅晓冰
校对 罗健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