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先锋①】惠州市生态环境局惠城分局:“四统一”破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老大难”

广东生态环境 2025-07-10 12:27

编者按:

榜样引领,战鼓催征!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对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的通报》,我省生态环境系统一批先进典型获此殊荣。“广东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及《环境》杂志同步开设【绿美先锋】专栏,聚焦先锋风采,讲述奋斗故事,充分展示先进典型的精神风貌和生态环保铁军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让我们见贤思齐,汲取榜样力量,共绘美丽广东壮美画卷!本期讲述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惠州市生态环境局惠城分局,一起来了解他们的故事。

仲夏时节,走进惠城区汝湖镇茶径村,村民老张指着房后的浅沟感慨道:“以前洗菜刷碗的水到处流,现在好了,顺着这沟流到旁边小菜园,一点味都没有,还省了浇地的水!”他的脚下,一套几乎不见“设备”、花费仅几万元的简易系统,正悄然将生活污水转化为滋养土地的“肥料”。

老张的切身感受,是惠城区全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以下简称农污)治理的生动缩影。

日前,惠州市生态环境局惠城分局荣获“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称号,当地1233个自然村已基本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在这片中心城区与乡村交织的独特版图上,惠城区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惠城特色”的治理之路。

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  王光语

作为惠州市的中心城区,惠城区面临着一道特殊的考题:一边是高楼林立、人口密集的城区,另一边则是布局零散、数量庞大的乡村地带。1233个自然村差异显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度倍增,而巨大的投入需求也让区级财政承压明显。

“我们解题的核心,在于‘四个坚持’。”惠州市生态环境局惠城分局局长黎文威总结道,“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污工作,坚持高位推动、全域统筹;坚持因地制宜、集约节约;坚持系统治理、激发效能;坚持优化提升、科技赋能。”

在此背景下,惠城分局首创的“四个统一”(统一规划、建设、运维、管理)治理体系成为关键引擎。创新性地划分了责任链条——分局负责政策规划与监督评估的前后端,区属国企则承担起项目落地与工程建设的中间环节。

“这好比给农污治理装上了‘流水线’。”惠城区生态环境事务中心主任张海东解释道,“我们懂政策、熟村情;国企擅长融资、抓工程,保障了项目高效落地和质量过硬。”

马安镇新楼村农污设施改造成村民休闲小公园

随着治理的深入,惠城分局发现了一个更棘手的现实:外围乡镇大量村庄呈现“多、小、散”的特点——人口规模小、居住分散。沿用传统的“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城镇模式,不仅管网建设成本高昂,后期运维更是难以为继。

“资源化利用”模式成为破局之选。2022年起,惠城分局大力推广该模式,如今超半数新增治理村庄采用此路径,已节约投入近5000万元。

什么是“资源化利用”?它贯彻了“因地制宜、就地就近、生态循环”的原则。

在核心技术方面,以简单、低成本的厌氧生物膜工艺进行预处理,全程无动力、不耗电、不加药。在路径选择上,根据村庄规模灵活处理。极小片区主要以生态消纳形式为主(如林地、草地);较小片区以农业灌溉形式为主;较大片区则强化预处理后用于农业生产。

“这大幅减少了管网铺设数量和深度,终端设施简单,建设和运维成本极低。”张海东说道。在茶径村,这一模式的经济性令人惊叹。若采用传统建站模式,需要投入超300万元,而资源化利用仅花费25万元便达成了治理目标。该案例因成效显著,被生态环境部作为2024年全国典型案例进行推广。

“推广初期最难的是‘说服’村民。”张海东坦言,“我们要向镇村干部和村民一遍遍解释这个‘新概念’。起初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时候,很多村民不理解,认为动工破了风水和习俗,百般阻挠建设。但经过我们耐心的沟通和解释,最终都顺利完成了”。

沙岗村农污设施,结合村容村貌,采用高负荷土地渗滤生态型工艺

环境治理的终点,不仅是清澈的水流,更是激活乡村的脉动。横沥镇墨园村的实践,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了生动注脚。

在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一座地埋式污水处理站悄然变身为充满文艺气息的乡村咖啡角。游客们坐在景观平台上品尝咖啡,脚下是默默工作的处理设施。“村集体经营的公司负责咖啡角的日常运营,第三方专业单位则保障设施的正常运行。”张海东说道。

设施建成只是起点,如何确保近200个设施长久稳定运行,考验着治理智慧。惠城分局将重心转向“成效管理”。

首先是明确需求、制定标准,惠城分局编制运维费用测算指引,明确各类设施维护内容和成本基准;然后明确分工,严格绩效评估,运维费支付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张海东说道,目前惠城区农污治理已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通过提升接入城镇污水厂的比例、优化简化处理工艺、整合利用富余处理能力等措施,预计全区设施总量可减少30%,运行能耗降低30%,年节约运维费约300万元。

来源/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作者:冯瑞杰

整理/广东生态环境微信编辑小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