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深圳蓝皮书:深圳经济发展报告(2024)》。
《深圳经济发展报告(2024)》分为总报告、经济运行篇、高质量发展篇、新型工业化篇、特色行业篇、数字经济篇、深港合作篇、区域篇、借鉴篇。
《深圳经济发展报告(2024)》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深圳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为主线,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23~2024年深圳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与研判。包括:对深圳宏观经济包括投资、消费、出口重点领域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对金融业、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信息业、人工智能产业(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和研判,对民营经济、“工业上楼”“飞地经济”“低空经济”、深港合作等2023年深圳经济发展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可操作性对策建议。
第一,多措并举,以促进2024年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深圳经济持续恢复、回升向好,宏观经济需求侧、供给侧主要指标高居国内城市前列,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本报告分析指出了深圳投资、消费、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分别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民营经济在深圳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认为,要构建深圳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政策的重要突破口,包括:一是大力清除公共部门投资和采购中歧视民营企业的各种做法;二是落实落细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国家政策;三是完善制度破除制约民营经济稳步发展壮大的资金障碍;四是多措并举助力民营企业形成强劲高质量增长动力;五是积极探索提供民营企业跨越式创新升级的政策保障;六是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以良法保障善治;七是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本报告分析指出深圳工业、金融业、房地产等重点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分别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研究发现,深圳近十年的房地产投资、房地产销售、土地交易数据与GDP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这对于深圳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有重要启示:在短期要避免房地产开发投资大起大落对经济造成剧烈波动,而在长期要充分考虑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合理控制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速度和规模。
第二,以新型工业化和数字经济为重要切入点,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新型工业化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本报告建议深圳从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构建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方面入手,打造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具有极强头雁效应的经济引领性产业。随着数字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正在促进各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报告经过综合分析发现,2023年全市AI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整体竞争力比2022年实现稳步提升,其中产业链布局基本全面,但更侧重AI应用,算力、算法、数据业务企业还不多;企业经营收益水平总体相对合理,但发展规模效应有待凸显;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高,但企业研发投入水平还不高,研发队伍规模、创新成果总量相对偏小。针对全市AI上市公司群体整体亟须发展壮大的问题,建议政策上加强支持AI全产业链发展、AI企业规模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三,以深港合作和制度型开放为重要切入点,促进深圳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报告建议罗湖区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可从产业升级、城市建设、政策支持三方面入手,并给出具体建议,以实现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大格局下的“小融合”。本报告建议深港在科技创新合作中,提升规划统筹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深圳光明科学城打造深港科创合作典范。本报告建议依托前海、河套两大国家战略平台,分别打造全面对接高标准的制度型开放综合试验区、数字领域制度型开放示范区,在建设“境内关外”自贸试验区、推动跨境服务贸易自由化、探索数据安全跨境流动等领域寻求新突破。
第四,2024年持续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本报告建议深圳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产业体系“竞争力”,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最终呈高质量发展之效,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南方+记者 郭悦
主办方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