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今年1月收到240件(套)!“散落珍珠”在东莞市博物馆重新闪耀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2-18 08:06

“您好,请问怎么给博物馆捐藏品?”在东莞市博物馆四楼的保管部办公室,这样开头的来电每周都会响起。工作人员回忆道,以前这样的情况只是偶尔,新馆建设项目启动以来,捐赠信息常常主动来“拜访”。

今年1月,“亦善亦美——尹黎栓、叶妙玲伉俪捐赠瓷器展”开幕。尹黎栓、叶妙玲伉俪三个月前捐赠的百余件精美瓷器在东莞市博物馆集中亮相,受到广泛关注。在此影响下,捐赠热潮又迎来高峰。据统计,仅今年1月,东莞市博物馆就收到了240件(套)藏品捐赠。

在博物馆,藏品的主要来源有考古发掘、田野采集、接受捐赠、征集购买、调拨移交等。社会捐赠的藏品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或许凝聚着藏家多年的心血,或许是普通市民世代传承的传家宝。它们如同一颗颗散落在博物馆之外的珍珠,曾被捐赠者拾起,如今又在博物馆里闪耀。

藏品捐赠是博物馆与社会大众间的情感纽带,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在一座因社会捐赠而为人称道的博物馆里,透过捐赠藏品,可以看见一座博物馆和一座城、一城人的故事。

一次如“孩子出嫁”的捐赠

2024年11月6日,是东莞市博物馆近年藏品捐赠的一个大日子。对于东莞市莞城街道的尹黎栓来说,“这是‘孩子出嫁’的日子。”他口中的“孩子”并非自己的女儿,而是20多年来陆续收藏的108件/套瓷器,其中还包含30余件从海外淘回的精品。

负责接收的东莞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杨晓东直言,自己经手过上百起藏品捐赠,但最初见到这批藏品时因为价值珍贵,“手都有点抖。”

20世纪90年代起,尹黎栓在东莞做建材生意。有一次,在从事古玩经营的朋友家中,他近距离接触到古玩瓷器,觉得自己“一下被击中了”。之后,尹黎栓开始看书钻研,学起收藏圈“行话”,跑起古玩市场。

谈起人生第一件藏品,尹黎栓回忆道,2002年,他刚涉收藏,和好友谢汉东去广州一位老藏家那看藏品,被一件很少示人的清康熙青花夔凤纹摇铃尊吸引。经过几次接触,老藏家决定以9万元价格出给尹黎栓。尽管彼时囊中并不充盈,尹黎栓东拼西凑借了6万元才终于拿下,“时隔20年还是我的最爱。”

“生意好时,手上有闲钱就买一点。”为了收藏瓷器,尹黎栓和好友不仅全国跑,还飞往全球各地。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典……哪里有消息,他们就赶往哪里。20年来,尹黎栓前后买了100多件瓷器,少则几千元,多则20多万元,仅茶壶这一器型就超过50件。

谢汉东透露,曾有不少人出高价让尹黎栓割爱,但他从未转手卖过一件,可每当博物馆找他借藏品展出时,他总会爽快答应。

尹黎栓坦言,捐赠的念头萦绕了近10年,恰好这几年,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开始建设,老馆人气越来越旺,也曾办过捐赠展,这是他选择东莞市博物馆作为“婆家”的原因,“全部捐了,心里有点空落落的。不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博物馆是藏品最好的归宿。”

编号、定名、确认保存现状描述、贴上标签……108件(套)瓷器清点交接完后,尹黎栓和妻子叶妙玲郑重地在《文物资料捐赠证明》上签下名字。

东莞市博物馆馆长李历松从业近30年。他告诉记者,对博物馆来说,来自私人藏家的捐赠并不罕见,但像尹黎栓这样的捐赠十分难得,尽管数量不是最多,但藏品质量很好,能形成一个较有体系的藏品序列。

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潘鸣皋认为,这批捐赠瓷器横跨唐代到民国,年代跨度大,北宋青釉花口碗、明宣德青花梨形壶、清康熙山水人物纹缸等有较高历史、艺术、经济价值。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副站长、副研究馆员鲁方鉴定后表示,这批藏品陶瓷品种丰富,精品较多,艺术价值较高,明清提梁壶、执壶、倒流壶有数十件,笔山、水呈、印盒、砚滴等文房用品有数十件,体现了藏家很高的陶瓷鉴赏水平和艺术审美情操。

捐赠那天,尹黎栓将锦盒递给博物馆工作人员前,把盒里的几张小纸条掏了出来,细心对折后,默默揣进了口袋——那是藏品外借展览的凭证,也是他留给自己的念想。当天下午,馆方特意带着尹黎栓去了趟正在建设的新馆工地。目前,新馆已进入钢结构屋面施工冲刺阶段。在那里,尹黎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捐赠初心,将获得“最好的归宿”。

一座因捐赠发展的博物馆

每年6月4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东莞市博物馆会在这一天举办藏品捐赠仪式,向当年藏品捐赠团体单位、社会爱心人士颁发证书,以表谢意。

自1929年建立以来,东莞市博物馆接收了大批捐赠藏品,前有麦朴农、陈伯陶、邓蓉镜、东莞明伦堂、容鹤龄的古籍文献捐赠,后有邓白、卢子枢、黄笃维的作品入藏。

据统计,截至目前,累计有235位爱心人士向东莞市博物馆捐赠了5783件(套)藏品,共计9953件,占馆藏总数26.1%,几乎涵盖所有藏品类别,为博物馆开展藏品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文化传播等奠定了基础。

二十世纪初,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莞邑进步人士认识到一所现代化的博物图书馆对文化普及的作用。1928年,东莞明伦堂倡议筹办东莞博物图书馆。在众多莞人的努力下,1929年,耗资28000余元、占地489平方米的东莞博物图书馆竣工。但建成后因缺乏营运经费,该馆旷置年余、门封窗破。

1931年,东莞县财政拨款用于博物图书馆修理、购置用具等,组成筹备委员会负责开办事宜。1932年,东莞博物图书馆开放,一楼作为博物馆部,举办禽畜动物标本陈列,有少量陶瓷藏品,二楼作为图书部,设有图书阅览室,另设印书部,委托东莞名人编书,由东莞博物图书馆印刷发售,或利用旧版片重印东莞古籍。

至此,由民间出资筹建的东莞博物图书馆投入运营。该馆也是岭南地区第一家由民间出资建立的博物馆。

东莞博物图书馆老照片

东莞博物图书馆老照片

1959年,东莞县委拨款对博物图书馆旧馆大修,另建一间120平方米的文物仓库,更名为东莞县博物馆。这一年,为筹办展览,东莞县博物馆开办了一期文物征集及鉴赏培训班,收到许多村民捐赠。黄炜熙捐赠5枚宋代钱币,江福粦捐赠26件/套东江纵队文物……这些藏品为博物馆复馆、展览筹办提供了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发展迅速,博物馆迎来发展良机。越来越多友好人士向博物馆捐赠藏品,来自本土大家的捐赠撑起了藏品的品质。

著名学者容庚的后人先后两次捐赠了175件/套容庚笔记、书籍、家具、书画;著名将领蒋光鼐的后人先后三次捐赠135件/套藏品,除蒋光鼐物品外,还包括如《徐悲鸿水墨双喜图轴》等珍贵藏品;著名画家邓白捐赠了92件/套自己的书画代表作;杰出出版家王匡捐赠了47件/套居廉、关山月、黎雄才、谢稚柳、陆俨少等名人大家书画作品;书画家卢子枢的家属两次捐赠了806件卢子枢作品及遗物,其中的杂录是研究东莞、广东乃至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的重要史料……

“回顾莞博85年的路程,每个阶段值得铭记的历史画面,都凝聚在一次次捐赠义举中。”在2014年出版《东莞市博物馆捐赠文物》一书时,杨晓东这样描述博物馆与捐赠的关系。

一场方兴未艾的捐赠潮

“亦善亦美——尹黎栓、叶妙玲伉俪捐赠瓷器展”开幕当天,东莞市博物馆同步举行了捐赠仪式,为尹黎栓、汪恩光、张上松、何焕坚、徐国强、黎庆强、卢慧玲、陈裕达等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

他们中有来自广州、梅州、佛山、东莞等地的爱心人士,也有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莞籍华侨,既有著名书画家、收藏爱好者,也有不少热心市民。

支持新馆建设,几乎是大部分捐赠者的初心。2022年,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建设方案通过,建设工作加速推进。2023年,新馆建设在东莞掀起一波捐赠热潮,东莞市博物馆收到1146件(套)藏品捐赠。

大信文化创意(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强从小就热爱集邮收藏,工作后开始收藏与东莞有关的物品,至今已有20多年。8年前,王晓强拜访香港长江制衣厂有限公司(集团)董事长陈瑞球时,被其办公室一幅“施比受更有福”的作品打动。2023年,他向东莞市博物馆捐赠了214件(套)藏品,“我是东莞人,深深爱着这片土地,我想为家乡出一份力,尽己所能把收藏的一些关于东莞抗战、民俗、华侨的藏品捐献出来,帮助博物馆的发展。”

2024年,东莞市博物馆连发两道藏品征集令,启动面向全球征集“东莞记忆”活动。藏品征集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踊跃支持,不少热心人士积极提供线索或直接捐赠藏品。该年东莞市博物馆收到600件/套藏品捐赠。

在东莞,一批民间藏家多年来热衷“海淘”,越来越多藏品因此踏上归途。黎俊杰和刘锦世便是其中热心捐赠者,20年间,两人陆续“淘”回不少宝,仅瓷器就有上万件。两人把东城街道温塘社区的老陶厂建成棠美术馆,给这批藏品安了“家”。知道博物馆新馆建设后,两人多次把其中的清代外销瓷、民国时期东莞生活用瓷捐给博物馆。刘锦世说:“这次不是我们第一次捐赠了,往后也会继续捐赠。”

澳门四川总商会主席、富盈集团总裁刘学伟将收藏多年的汉代彩绘茧型壶赠予东莞市博物馆。从事收藏的数十年,这是刘学伟第一次向博物馆捐赠,“当我知道东莞市博物馆缺少此类藏品后,我决定把藏品赠予博物馆,以此回馈家乡市民,增进大家对汉代历史文化的了解。”

李汉仪家属李晖还捐赠了李汉仪雕塑作品《反弹琵琶》,同时授权博物馆翻刻并永久收藏李汉仪《烽火年代》《旗峰四英雄》东莞历史人文主题雕塑,新风格美术馆也捐赠了《仿唐菩萨》等6件李汉仪雕塑作品。

此外,澳门藏家黎鸿健捐赠了一批与东莞近代炮竹业相关的藏品,玖龙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捐赠恐龙蛋化石标本,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嵘及妻子罗少珍捐赠了44件/套绘画作品、书法作品及文献资料,青年收藏家张浩鑫捐赠了明信片、铜钱等,大学生陈裕达捐赠了植物标本、海洋生物标本、邮票、世界各地钱币。

捐赠藏品不仅丰富了馆藏体系,还体现了广大捐赠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正如东莞市博物馆藏品征集成果展的标题《凝露成珠》一样,捐赠如凝露成珠,也如汇流成海。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尊重每一位私人藏家对文化的追求,也欣喜于各位的无偿捐赠。”李历松表示,在社会各界的参与、支持下,博物馆得以成为共建、共有、共享的城市“记忆殿堂”。

■案例

革命艺术家董丹东家属先后两次捐赠693件/套藏品

东莞市博物馆

开展全链条保护利用

近年来,著名革命艺术家董丹东家属先后两次向东莞市博物馆捐赠693件/套藏品,是东莞市博物馆接收藏品种类最丰富、数量最多、体系最完整的个人捐赠,填补了东莞市博物馆在版画领域的收藏空白。

董丹东家属为何向博物馆两次捐赠?这起捐赠为何在业内被频繁提起?从藏品捐赠、保护修复、学术研究到展览策划、教育活动开发、宣传推广、学术研讨、专著出版,东莞市博物馆围绕此批藏品开展的全链条保护利用引人注目。

四天完成清点梳理

半个月完成入藏

2021年3月,获悉董丹东女儿董璆计划整理捐赠一批董丹东的作品及手稿后,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组成征集小组,赶往广州洽谈捐赠事宜。在董璆家中,征集小组看到了董丹东成系列的木刻板、版画、国画、画稿、写生稿、素描、书法等作品,并从中精选了302件/套。当天,征集小组小心翼翼打包并运达东莞市博物馆藏品库房。

同年3月17日至20日,短短4天时间里,东莞市博物馆对302件/套作品逐一拍照、登记、梳理,系统形成捐赠作品清单及捐赠图录。3月21日,馆方组织广东省书画鉴定专家开展鉴定评估,出具《鉴定意见书》。

3月28日,董璆实地查看藏品库房,确认捐赠清单。3月29日,东莞市博物馆举行董丹东书画作品捐赠仪式,董璆与东莞市博物馆签订捐赠协议,围绕捐赠作品修复保护、学术研究、展览策划、图录出版等事宜开展座谈交流并达成合作意向。302件/套藏品从捐赠到入藏用时仅半个月,这是博物馆里的“东莞速度”。

一年完成保护修复

15个月推出展览

接受捐赠后,馆方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保护修复工作。

除了定做无酸盒、无酸夹、无酸框外,博物馆还遵循“修旧如旧”的传统修复理念和技艺,对其中的174件书画作品进行细致修复。在做好评估和检测分析的基础上,博物馆有针对性地按照损坏原因进行分类保护修复,经过“灭菌除虫—脱酸—加固—清洗—修复—装裱—保护”等系列流程,恢复藏品原貌。

与此同时,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博物馆组建业务骨干成立项目组,多次到江门、广州等地实地调研、口述采访,梳理董丹东文献史料、实物资料,将文献、实物与艺术作品相结合,深入挖掘藏品内涵和价值。

2022年9月9日至12月11日,全国首个全面系统梳理、研究、展示董丹东人生和艺术的原创展览“见证岁月砥砺丹心——董丹东捐赠作品特展”亮相东莞市博物馆。

展览精选168件/套木刻板、版画、国画、书法等藏品,配合文献史料、图片、音视频和辅助展品,从人文与艺术的角度,通过“执刀向木投身革命”“与时俱进时代新风”“辛勤耕耘多面能手”三部分,讲述董丹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及艺术创作特色,彰显其沧桑人生中真挚的艺术情怀,呈现近百年来的社会变迁与历史瞬间,缅怀董丹东坚定前行的艺术历程和平凡而伟大的艺术创作精神。

“捐赠是遵照父亲多年的为人准则,要懂得感恩,更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董丹东儿子宋家梁表示:“父亲早期参加革命时就在东江纵队,也曾经在东莞投身革命事业。我们放心把父亲的作品放在这里。”

两年出版研究专著

家属再次捐赠

2023年6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博物馆整合美术界专家学者与馆内研究力量编著的《见证岁月砥砺丹心——董丹东生平与艺术研究》成功出版。该书上篇为艺术品鉴,下篇为研究专论,填补了学术界对董丹东生平与艺术研究的空白,为公众了解董丹东艺术作品及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发展提供了学术参考。此举也是该馆对捐赠行为的重要回报。

同年6月15日,董丹东书画作品捐赠仪式、《见证岁月砥砺丹心》新书发布会及学术研讨会在博物馆举办。董璆专程从英国回来,代表董丹东家属再次向博物馆捐赠391件/套董丹东相关藏品,主要包括版画、国画、证件、手稿、书信等。

捐赠仪式后,“董丹东生平与艺术”学术研讨会举行。专家学者分别从董丹东的人生经历、革命历程、版画创作、艺术特色等角度进行深入解析与探讨,为进一步深化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据悉,为了让捐赠藏品焕发新生和活力,东莞市博物馆计划在新馆建成后加强展示,发挥董丹东作品的教育意义。

数读

东莞市博物馆捐赠藏品类型及数量:

书画作品1190件/套

近现代文物750件/套

民俗文物67件/套

东莞出土文物39件/套

陶瓷575件/套

拓本6件/套

玉器7件/套

古籍18件/套

金属器5件/套

杂件文物45件/套

自然标本44件/套

资料藏品3037件/套

南方+记者 马新杰

编辑 李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