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铭记战斗在一线的镇街治水干部、村民群众,更要铭记战斗在污泥浊水里的一线治水工人!这座城市会铭记大家!我在这里代表市委市政府、代表全市人民,向中山的治水英雄们致敬!”3月21日,在中山市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工作会议上,响起了一阵久久未停的掌声,中山市委书记、中山市第一总河长郭文海与超200名来自全市各部门镇街的干部代表全体起立,向三年攻坚的中山治水英雄致敬。
彼时,坐在台下的治水工人代表覃育秀有些哽咽。他手里捏着一块用中山红木雕刻的纪念牌,牌上镌刻着“致敬中山治水英雄”。作为一线工人代表,他讲述了三年治水工作的经历:“虽然我们一线工人的手掌布满老茧,指缝里藏着难以洗净的淤泥,工作服上还留着汗水的盐渍,但这些痕迹,是我们一线治水勋章。我们坚信,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值得的!我们也将继续扎根现场。用专业和汗水守护中山的碧水清流。”
3月21日,中山召开的这场全市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工作会议,不仅是一场代表中山治水三年阶段性成果的总结会,更是一场起步迈向治水“新征程”的动员会。这意味着全市水环境治理保护进入全新阶段——从“治”到“美”,中山“水文章”在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基础上,向前迈出关键一步。
3月21日,中山召开的这场全市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工作会议。 卢子衡摄
3月21日,中山召开的这场全市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工作会议。 卢子衡摄
会议公布了中山保护建设美丽河湖的十大工程,涵盖污水管网提质增效工程、河涌常态化清淤工程、暗涵整治工程、厂网一体化工程等涉水领域工程。2025年第一号总河长令也正式出炉,其中明确目标:2025年,中山要全力巩固深化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成果,力争建设100条(段)以上市级美丽河湖。
“努力实现全市河湖从‘治’向‘美’转变、从‘反面典型’向‘正面示范’转变,是中山做好水文章、建设美丽岭南水乡的重要一环,更是中山践行总书记‘把中山建设得更加美丽’殷殷嘱托的自觉行动。”郭文海表示,在治污的基础上开启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建设岭南美丽的岭南水乡,是中山“百千万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从岐江河畔的桨声灯影到横门水道的水鸟翩跹,从乡镇的桑基鱼塘到密织的智慧水网,中山人用科学治水的精神密码,破解着现代城市的生态方程。这座与水共生千年的城市,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激荡出治水兴城的澎湃强音。
以治水为笔,在岭南水乡的版图上,中山正书写新的治水篇章。
从攻坚战到升级战
美丽河湖建设成为治水新坐标
此时此刻,该如何深刻理解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工作的意义?
这或许要从一组三年的“治水“基建数据谈起。
自2021年底以来,中山新建管网6216公里;新建扩建17座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处理能力增幅79%,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21.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至8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至96%。为一体推进清淤、治水、生态修复,去冬今春以来,中山累计清淤629万立方米,激活了河湖“水动力”。
岐江河。南方+资料图
岐江河。南方+资料图
基建能力的提升是中山搭建的第一层生态“地基”。
这些生态“地基”的建设,确实让中山群众看见了水环境的改善。
——走在四隆涌两岸的景观带,中山市神湾镇外沙村党委副书记何文俊说: “以前河涌环境不好的时候,很多村民都会离开外沙村,去石岐、三乡买房。现在河涌变清了,越来越多走出去的村民尤其是年轻人选择回到这里居住,翻新祖屋、盖新房子。”
——“很难想象,之前这里的河水都和写字用的墨汁一样。治理后不一样了,水里有鱼在游,村里环境变美了,来参观的游客也多了起来。”板芙镇里溪村村民黎雪娇笑着说:“我们里溪村人感到很自豪。”
——“以前河水很臭,我们没办法带孩子们出来写生。现在河水治理好了,河面、植被都更美观了,我们每一两周都会开展一次户外的琴棋书画活动。”组织孩子们外出写生的教育机构负责人王肖荣说,坦洲镇东灌渠水质改善后,户外课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报班人数也增长了两三成。
——中山市板芙镇金钟村村民小组长宋永丽谈及金钟涌治理前后的变化,笑着说:“现在治水后环境变好了,大家都愿意出来走动,有的唱咸水歌、有的喝茶,太好了。”
群众点赞治水案例。
群众点赞治水案例。
这些变化,是中山治水提质升级的 “牢固地基”:从管网等硬基础建设到“智慧大脑”等软实力提升,三年来,中山夯实的生态“地基”不仅带来了群众声音的转变,更让这座工业城市具备了向“生态修复+功能激活”进阶的条件。
从“末端治污”转向“系统治美”,中山治水的目标从“水清岸净”升级为“水美城兴”,推动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融合。
中山意识到,要实现长治久清,让水清岸绿成为常态,必须要破解水环境治理 “重建设轻维护”的精细化治理难题。《中山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将全面推动全市河湖治理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迈进,实现河网水系引排顺畅、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完备、河湖治理管护能力显著增强、水质稳定提升、水环境根本好转、河容河貌焕然新。
百条美丽河湖怎么建?
建“长效机制”,明确“任务书”
2025年第一号总河长令明确目标:2025 年,中山要完成“六污同治”工程任务,力争建设100条(段)以上市级美丽河湖;到2027年,初步形成“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建设体系,基本实现河湖水环境优美,水生态系统良好,水资源有效保障。
100条以上市级美丽幸福河湖怎么建?方法论很关键。
细细观察《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及的“方法论”,中山主要从三个层次上考量,一是顶层设计上高度,二是统筹联动上强度,三是社会参与上力度。
顶层设计上高度——中山明白,要长制久清,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针对美丽河湖建设十大工程内容,中山“一对一”建立长效机制。
例如,针对清淤疏浚,中山建立起全市河道轮疏工作机制;为提升管网收集污水的质量和效率,中山聚焦深入排查城市建成区雨污管网错接、混接、合流问题,实行入河(湖)排污口“身份证式”管理。这意味着全市392公里的污水管网、198个入河排污口都将补齐“身份证”,实现长期监控管理。
南方+资料图
南方+资料图
针对长效机制,中山配套做好资金支持的“长效保障”。《三年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保障,统筹涉水、涉农资金,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积极争取更多美丽河湖建设项目纳入中央资金支持名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统筹联动上强度——建立“市统筹、镇实施”工作机制,中山将美丽河湖建设纳入考核和述职范围。
《三年行动方案》强调,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工作专班统筹推进美丽湖保护与建设工作,各级河湖长加强对美丽河湖建设的督导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建设美丽河湖的主体责任,把美丽河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为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中山市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工作会议还印发了《中山市2025年度水污染治理攻坚方案》《关于推行清淤轮疏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山市2025年上半年涉水城市面源污染项整治行动方案》《关于更高质量推进河湖水岸绿化美化行动方案》等一批行动方案,通过制定三年行动方案,明确项目实施计划,出台相关指引文件,为全市建立考核评估标准制定美丽河湖建设标准体系,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可推广的建设模式。
社会参与上力度——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构建多元化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投入机制。
《方案》提出,要用好用活金融支持政策,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形成共建合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利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鼓励社会参与,汇聚力量,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氛围。
南方+资料图
南方+资料图
在一份三年行动方案中,中山建立了“长效机制”,明确了“任务书”。任务既明,面对难啃的硬骨,剩下的就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
板芙镇板芙社区党总支书记黄锦文现场表态:“治水工作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始终把老百姓感受作为第一标准,主动从治水工作的参与者转变为成果的守护者,继续做好治水后半篇文章,确保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治水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起点。治水,不仅是要疏通城市的‘毛细血管’,更是要架起政府、企业与百姓的‘连心桥’。”中交上海航道局华南分公司总经理李翔想起了施工时,一位古镇老人握着施工队员的手,感慨的场景。“老人说,‘这水清了,我们的乡愁就回来了。正是这些朴素的期盼,成为了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2025年,我们将以’收官战’为新起点,守好‘责任田’、织密‘生态网’,努力向中山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从治水攻坚到美丽升级
挑战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小时候的七宅涌回来了!”看着眼前七宅涌的优美景色,黄圃镇石军村党委宣传委员冼国华回忆起七宅涌从脏污到清澈的“前世今生”。
”亲身经历了河涌水质变好这一蜕变过程。看到村民们满意的笑容,听到他们由衷的赞叹,我更加坚信,我们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值得的。”来自治水一线的治水工人覃育秀说。
江河是日复一日流淌在人们眼前的时代力量。过去,它拥有两岸万家灯火和工商业的繁荣,也曾在烟囱林立的工业浪潮中蒙受污染;如今,它正在更高的文化和生态视野中得到治理、升级和重塑。
三年治水,遍布中山23个镇街16个流域,新建污水管网6216公里,新扩建17座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处理能力增幅79%,挑战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三年攻坚,中山治水干部不仅做到了廉洁治水,更饱含着情怀。带着对中山这片土地的深情,对中山父老乡亲的深情,对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一路走来,风雨无阻!”郭文海说,历经三年,治水取得了阶段性战果,但是仍然要进一步深化治水,推动“治污”向“建设美丽河湖”升级。
中山市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工作会议现场。 卢子衡摄
中山市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工作会议现场。 卢子衡摄
过去三年,是中山以治水攻坚重塑城市发展逻辑,提供了一个千日攻坚换得千江碧水长流的治理样本——从“环境负债”转向“生态资产”,中山以三年河涌治理带动城市品质提升,让人民群众从“避水而居”走向“拥水兴城”,提振了一整座工业城市破解“生态欠账”的信心。
未来三年,将是一场从“治”到“美”的生态治理实践。
——一场美丽河湖建设与保护的新征程开启,近300条河涌科学清淤正如火如荼开展实施。为推动河涌从“不黑不臭”转变为水清岸绿,中山今年要建设100条以上市级美丽河涌。“除了水清岸绿、绿化美化,为老百姓幸福生活创造条件外,我们还要为年轻人创业、就业提供新空间,建设美丽河湖,推动美丽经济,打造美丽家园。”郭文海说。
努力实现全市河湖从“治”向“美”转变、从“反面典型”向“正面示范”转变,中山意在用一个又一个落地生态治理实践,为湾区城市群提供从水环境的“末端治理”到“系统修复”的创新路径和经验样本。
统筹:罗丽娟
采写:南方+记者 曾艳春
摄影:卢子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