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浩荡,征程再启。
3月17日至19日,梅江区2025年两会召开。会议总结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工作,动员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实干担当,全力以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梅江实践迈出新步伐。
两会,既是议大事、谋大计的重要平台,也是观大局、察大势的关键窗口。透过两会,可以感受地方的发展潜力,洞察地方新一年的发展方向。
回顾2024年,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但梅江区不断攻坚克难,让发展的势头继续蓬勃。
回首来时,皆是奋斗的时光;眺望前路,亦是奋斗的新篇。
梅江区两会召开,全力以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梅江实践迈出新步伐。 见习记者 杨斐君 摄
梅江区两会召开,全力以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梅江实践迈出新步伐。 见习记者 杨斐君 摄
梅江区定下新一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
俯瞰这片570.61平方公里的沃土,正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向上生长。
蓄势能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经济数据是评价工作成效的“度量衡”,也是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
四个第一,这是梅江区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答卷上最亮眼的成绩——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24.91亿元,总量稳居全市第一;
梅州经开区完成全口径税收4.01亿元,比增104.2%,增幅全市第一;
新引进39个总投资达82亿元的项目,计划投资额、实际投资额完成率排名全市第一;
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总量的47.9%,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增40.1%,均居全市第一。
历经风雨考验,梅江区的综合实力更加厚实。
过去一年,梅江区聚焦烟草、电力、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五个百亿产业,不断加压奋进,通过延链、强链、补链,推动产业由“小而零散”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梅江区推动壮大“五大百亿产业”。 见习记者 杨斐君 摄
梅江区推动壮大“五大百亿产业”。 见习记者 杨斐君 摄
走进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盈华电子”)的生产车间,忙碌的场景随处可见。生产线上,生箔机台正输出玫瑰金色的铜箔。一旁的工作人员紧盯屏幕,关注着数据变化,以便及时调整生产参数,确保生产线有序运行。
近些年,为了在市场站稳脚跟,盈华电子不断加快铜箔产业的布局,扩大产业的布局,通过两期总投资额达38亿元的项目建设,盈华电子已经成长为预计年产值56亿元、年纳税2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的骨干企业,是梅州、梅江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产业集群的重要支点。
同时,盈华电子还不断发力科技创新,提升科研水平,加快产品开发速度。盈华电子人力资源总监谢巧芳说:“像5G的高频高速铜箔和锂电高抗拉、超高抗拉铜箔等,都是公司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我们专门成立了研发技术中心,仅仪器投资就接近2700万元。”
去年,广东省科协同意在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广州)股份有限公司等52家单位建立“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其中,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获批设立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为2024年度梅州市唯一一家获批企业。
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梅江区积攒了更多经济发展的势能。
去年一年,梅江区净增“四上”企业38家;工业投资比增9.6%,总量占全市的24.7%;实施技改项目15个,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均居全市第一。
拼经济,就是拼产业;强产业,就是强梅江。梅江区正以大格局、大视野,谋划更大的未来。
——扩容提质产业平台。全力争取梅州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4个以上。力争园区工业总产值超142亿元、增长23%以上。加快梅州经开区北区首期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培优增效工业企业。争取烟草产值突破百亿元。服务保障11个总投资55.85亿元的项目建成投产,发展电子元器件、电子电器等终端产品,力争电子信息产值突破120亿元。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推动视觉相机、无人机遥控器等新项目落地,引育电机、电控等零部件企业,打造无人系统零部件制造基地。
——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成立数字经济行业协会,新增数字经济相关企业300家以上。推动梅江BPO数字产业园(二期)建成运营、星舆科技数智产业基地落地建设,打造数字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城区综合物流产业园、商贸物流园,就近培育电商产业生态圈,加快冷链物流项目建设,打造区域物流集散中心。
提效能
改革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向前发展,道路愈加艰难。
从现实条件来看,梅江区的区位交通、人力资源等优势发挥不充分,环境容量、土地等资源要素制约明显。
除此之外,产业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投资增长乏力,消费潜力仍需释放,也都制约着梅江区的发展。
面对发展中的问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以发展的办法破解。
梅江区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以改革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
近年来,梅江区主动衔接大湾区规则机制,对标广州、深圳等湾区城市,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行政审批事项“两个100%”成果持续巩固,2834个事项实现“极简办”。
同时创新建立服务企业“首日制”、代办制、降成本等机制,在全市率先完成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精简化的服务,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
梅江区推动茶叶产业品牌化发展。图为西阳镇桃坪村赤树坪茶田。 见习记者 杨斐君
梅江区推动茶叶产业品牌化发展。图为西阳镇桃坪村赤树坪茶田。 见习记者 杨斐君
同时,为优化梅江区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办理路径、推动项目加速落地,梅江区推出服务企业代办制,通过制定代办审批流程图和办证企业所需提供资料清单,整合区科工、发改、税务等区直部门力量,把全区有关审批的行政资源聚集到企业和项目服务上,指定专人为符合代办条件的招商引资项目单位提供“事前介入、事中帮办、事后跟踪”的全程“保姆式”服务,让干部多跑腿、企业零跑动,实现园区企业办事不出园。
除此之外,梅江区不断探索“免费梅江”新模式,盘活梅江区范围内的闲置资产,为青年人才和就业创业者提供限期免费住宿、免租工作场所和免费平台等,吸引集聚优秀青年人才在梅就业创业,助力经济发展。
3月18日上午,全市首家人才社区——青创人才社区正式在梅江区宣告成立运作。作为“才聚梅州大行动”重磅开场戏,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梅江区立足中心城区优势谋划建设全市首家人才社区,在探索创新人才服务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探路破冰。
社区定位为青创人才社区,位于江南新城中轴,总建筑面积9.15万平方米,规划有写字楼、复式公寓、酒店、配套商业、社区饭堂、共享社区空间等,现进驻各行业龙头企业38家,整个项目企业注册数量超过150家,集聚青年人才500多人,园区产值达35亿元以上,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基础扎实、创就业氛围浓厚。
梅江区坚持紧扣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广大青年人才现实需求,认真研究、精心谋划、找准定位,依托佳都智慧·PCI未来社区优良载体,采取“政企共建”模式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人才社区建设,为市、区纵深推进“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提供坚实平台保障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不少难关要过。改革,是破解制约发展障碍的攻坚利器。梅江区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聚焦用力,以改革赋能经济发展。
增动能
民生实事增加发展信心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前是看得到家、回不了家,一到年节就堵得厉害。现在开通了泮龙路,原先的路就没那么堵了。”居住在梅江区三角镇泮坑村的村民熊元兴兴奋地向笔者表示,新开路段对生活带来的改变。
泮坑旅游风景区素有“梅南胜境”美誉,是梅州市民假日休闲旅游胜地。据不完全统计,高峰期时,每天有上万人前往景区,但城区通往泮坑村的道路少且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
为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回应广大市民群众对改善泮坑旅游风景区交通环境的热切期盼,梅江区、三角镇党委政府经多次调研论证、协调沟通,最终推动泮龙路于2024年2月7日建成通车。
全长780米的泮龙路,将泮坑停车场与龙上村长岌下村道路打通,有效促进车辆、游客分流,缓解泮坑村道的交通压力,让景区交通更加顺畅、群众出行更加顺心。
人民是城市幸福的最终评判者,建设好人民城市,要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建设成果。
西阳镇直坑村内鲜花盛开,装扮一河两岸。 见习记者 杨斐君 摄
西阳镇直坑村内鲜花盛开,装扮一河两岸。 见习记者 杨斐君 摄
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和残疾人保障水平保持全市领先;城镇新增就业2455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3%;新增1012个基础教育学位,嘉应学院附属学校动工建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运营,新建“长者饭堂”5个;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无信访村(社区)”创建比例超八成,群众安全感保持省市前列……过去一年,梅江区实施的一系列务实之举,将民生实事件件落到百姓心坎上。
新的一年,梅江区将继续在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化健康梅江建设,打造客都文化中心等领域持续用力,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梅江区计划新增城镇就业2500人、创业400人以上,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推进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强化创业孵化支持。
今年,梅江区将开工建设北实双语学校,同时加快推进嘉应学院附属学校建设,确保芹洋学校新建教学楼秋季投入使用,新增学位1000个以上。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1%以上,全力办好“家门口”的学校。
梅江区推动嘉应古城活化利用,吸引众多游客市民前来游玩。 见习记者 杨斐君 摄
梅江区推动嘉应古城活化利用,吸引众多游客市民前来游玩。 见习记者 杨斐君 摄
作为梅州市中心城区,梅江区提出打造客都文化中心。着力彰显“客都首府、活力梅江”魅力,实施文脉活化、业态升级、品牌矩阵、供给提质“四大行动”,推动文化资源向城市品牌价值转化,打造文化发展新高地。同时,持续推动嘉应古城活化利用,建好非遗展示馆、侨批博物馆、古城记忆馆,以“520”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打造梅州文旅“顶流”。
一直以来,梅江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以高质量民生建设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数读
数看梅江区2024年N个全市第一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24.91亿元,总量稳居全市第一
●梅州经开区完成全口径税收4.01亿元,比增104.2%,增幅全市第一
●工业投资比增9.6%总量占全市的24.7%
●新引进39个总投资达82亿元的项目,计划投资额、实际投资额完成率排名全市第一
●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总量的47.9%,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增40.1%,均居全市第一
●成立34家强镇强村公司,建设2个产业社区,选聘63名“产业村长”,8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平均年收入达46.29万元、比增15.7%
●嘉应古城凌风路步行街成为梅州旅游新地标,国庆、春节期间日均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低空经济新增产值4.39亿元,成立梅江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中心
●“免费梅江”“青年在梅江”等品牌深入人心,营商环境评价排名全市第一
●在全市率先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1+3+N”政策体系,集中流转经营性耕地7627亩,整理腾挪建设用地33.25亩
●基层医疗机构均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基本公共卫生考核排名全市第一,“村医通”医保结算实现全覆盖
数看梅江区2025年计划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
●壮大“五大百亿产业”,培育客服经济、低空经济等特色产业,净增“四上”企业36家以上
●力争面上村村集体经济年平均收入突破48万元、增长10%以上。大力涵养文明乡风,创建无信访村(社区)105个以上
●力争完成计划总投资90亿元、实投18亿元以上,新引进超亿元工业项目13个以上,实际使用外资2200万元人民币以上,擦亮“走千走万,不如梅江两岸”的招商品牌
●推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11家以上、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8家以上、技改投资5亿元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
●至年底建成100个城市绿美小公园、200公里绿美乡村公路、200公里绿美碧道
●新增城镇就业2500人、创业400人以上。新增学位1000个以上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梁时禹 张柳青
通讯员 钟戈 陈绮冰 陈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