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广宁:厚植文化底色,涵养文明乡风

作者 施亮 2025-04-24 16:01

深化“党建+基层治理”,发动党员志愿服务队助力人居环境整治、将“竹文化”融入家风建设,推进乡村治理、创新“武术+治理”模式,以村级传统武术比赛联动环境整治……

近年来,广宁县厚植文化底色,以“竹韵、武魂、红源”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感恩奋进的新时代文明乡风。

红色引领,筑牢文明乡风思想根基

广宁是广东省著名的革命老区县,曾是工农革命运动的重要阵地。广宁县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切入点,为推进文明乡风建设提供源头活水,筑牢文明乡风思想根基。

位于南街街道的江美村是全省第一批“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村。目前已建成初心堂、党建中心广场,复原县委机关旧址、秋收暴动发生地、农军训练场等场景。

江美村以红铸魂,探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积分制”,健全完善“村党支部—自然村—党员群众”三级责任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以“精神激励+物质奖励”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江美村为试点,广宁县全域深化推进“党建+基层治理”,发动党员志愿服务队助力人居环境整治,带动群众为家乡“百千万工程”建设捐资捐物。

广宁镇街举行竹编教学活动。

广宁镇街举行竹编教学活动。

通过整合全县61处红色遗址,广宁串珠成链打造12条红色研学线路和主题党日活动线路,开展红色宣讲750余场次,覆盖4.7万人次,将革命精神融入村规民约,培育家国情怀。

此外,广宁建设“红之源”“绿之韵”乡村振兴示范带,修缮潭布严垌水楼等红色革命遗址,同步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红色基因”与“绿色经济”双赢。

绿色发展,绘就生态人文共生画卷

走进广宁县洲仔镇仓丰村委会,可见油塘村的美丽庭院繁花绽放,坑基村的生态公园人气正旺,农户庭院里花香与树茂交织,一幅“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绿美乡村图景缓缓展开。曾是长满野草的泥地、荒地,现已成为村民的“绿色会客厅”。

当前,广宁县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抓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文明动能。坚持生态筑基,夯实乡村绿色底色,全域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完成190公里主干道绿化提升、38公里竹荫大道优化,组建“护绿志愿队”推动全民植绿,形成“人人护绿”文明共识。

广宁南街街道江美村发动党员志愿服务队助力人居环境整治。广宁县供图。

广宁南街街道江美村发动党员志愿服务队助力人居环境整治。广宁县供图。

立足“全国竹子之乡”资源优势,广宁县深化竹韵赋能,培育文明新风。将“竹文化”融入家风建设,以“组织引领+家庭参与+文化赋能”模式推进乡村治理。构建“1+N”竹文化传播矩阵,以县竹文化博览馆为核心,辐射带动机关、企业、镇街、学校、乡村打造竹文化阵地,创建6所竹文化特色学校,以“竹子精神”涵养文明新风。

对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广宁而言,最大的“所优”就是绿美生态,实现“弯道超车”的破题钥匙就是绿色发展。广宁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2024年发展竹林碳汇普惠交易带动13个镇107个村增收532万元,农文旅体融合实现旅游收入21亿元,通过活化绿色产业,激发文明乡风共富动能。

古色传承,焕发乡土文化时代价值

在南街街道本策村,每天晚上老、中、青、少四代村民都会齐聚江边洞武术馆,练习五形拳、八卦棍、单刀、双刀等武术。

武术馆馆长兼教练邓家成介绍:“在我们村,下至五、六岁幼童,上至七十岁老人,都热爱武术。只要锣鼓声一响,大家都知道要开始练武了。”

广宁乡村举行村级武术比赛。

广宁乡村举行村级武术比赛。

作为“全国武术之乡”,广宁县以武养德,涵养社会正气,立足17万习武群众基础,实现武术文化与乡风文明深度融合。广宁县创新“武术+治理”模式,在全县各镇村举办覆盖老中青三代的村级传统武术比赛,各镇村在赛事筹备中联动整治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激发了村民集体荣誉感,形成“以赛促治”的良性循环,展现了全县新时代干部群众深入践行移风易俗的良好精神风貌。

此外,广宁县挖掘“南拳王”邱建国、广东蔡李佛拳传人曾庆煌、竹编非遗传承人卢水仙等名人资源,以“名人效应”传播“尚武崇德”“守艺传家”理念,引领文明新风。

广宁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将强化协同推进,文明乡风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通过文明新风激活邻里情感联结、增进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基层治理从“政府独奏”转向“社会合唱”,实现治理效能与居民幸福指数双提升。

南方+记者 施亮

通讯员 黄岚清 陈嫣

编辑 唐锦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