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电白区马踏镇黄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内宽敞明亮、窗明几净。一方方形沙盘中,细软的沙子平整铺开,旁边的架子上,形态各异的小模型琳琅满目。在社工人员耐心细致的讲解下,孩子们正专注地挑选模型,将其精心安置在沙盘中,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辅导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这是马踏镇黄羌村联合“双百”社工站、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创新推出的“四点半课堂”农村社工心理沙盘项目。该项目精准聚焦6至15岁的农村青少年,为他们提供靶向心理辅导,成为电白“四点半课堂”实践的生动案例。
3月24日,中央社会工作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电白区《爱心“四点半”传递大温暖》案例入选。小小的临时课堂,传递出大大的温暖,成为了留守儿童的“成长乐园”。
▶▷ 336个村(社区)全面推广 破解留守儿童看护难题
“乡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陪伴,内心有诸多困扰却无处倾诉。在心理沙盘的世界里,他们能处在一个安全、受保护的环境,无需言语就能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困扰。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我明显察觉到,多数儿童性格上有所转变,他们能真切感受到外界给予的关心和关注。”梁浩庭是2021年底进驻黄羌村心理沙盘项目的首批社工,谈及项目开展的成果,他感触颇深。
电白农村常住人口超95万,占全区人口的6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愈发明显,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不少孩子甚至滋生出厌学、孤僻自卑、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
“下午四点半学校放学时,多数家长仍在田间忙碌或远在外地务工。孩子们独自回家,四处玩耍,缺乏监管,面临较大的安全风险。”许多家长坦言,孩子们缺乏家长陪伴,学业上也得不到及时辅导,这是萦绕在他们心头的一大难题。
电白相关部门行动起来。驻村第一书记们走村串户,与村民促膝长谈,广泛收集意见。经广泛调研,电白区决定先在马踏镇黄羌村、林头镇槟榔村试点创办“四点半课堂”,将放学后无人照看的孩子集中起来,组织志愿者为孩子们辅导作业,开展文体活动,既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也有效保障了他们的人身安全。
试点取得的显著成效,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2021年8月,电白区趁热打铁,印发工作方案,在全区336个村(社区)全面推广“四点半课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场所,电白区进一步丰富了服务内容,不仅为留守儿童提供特色课程、心理疏导,还为困难群众提供便民咨询服务。为了让更多群众参与其中,村(社区)通过公示栏、微信群,及时公开每日课堂内容,做到信息透明,方便家长按需选择。
为保障“四点半课堂”的高质量开展,电白区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广泛招募志愿者。截至目前,电白累计发动登记志愿者4680名参与“四点半课堂”。这些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热心的退休教师,有充满活力的大学生,还有富有爱心的企业职工。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爱心,为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如今,开展“四点半课堂”的各村每天平均服务人数超过25人,留守儿童课后看护的难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 服务内容多元化 “四点半课堂”变多彩学堂
走进沙琅镇琅西村,在村里颇具人气的“好心书吧”,孩子们安静地写作业、阅读课外书籍,大人们则在书吧远端交流探讨。“这里不仅是大家休闲学习的图书室,还是社区家长学校的活动室、‘四点半课堂’的主阵地,更是咱们琅西村的法治驿站。”琅西村党总支书记蓝惠斌介绍时,言语间满是自豪。
如何拓展“四点半课堂”服务内涵和形式,是电白重点思考的问题。
琅西村将法治教育深度融入“四点半课堂”,让村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就能轻松接触到法律知识,“四点半课堂”摇身一变,成了村民的“学法课堂”。2024年,琅西村成功获评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成为周边村庄学习的典范。
马踏镇联合“双百”社工站、帮扶院校推出心理沙盘项目,累计为2300余名6—15岁青少年提供靶向辅导。目前,在电白各镇街,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成为呵护留守儿童阳光成长的重要阵地。依托此阵地,乡镇聘请心理辅导教师和社会心理教育专家,开展“青春期心理管理”“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等送教下乡活动,受益儿童累计超1.32万人次。
“四点半课堂”在解决看护问题之外,也致力于缓解农村教育资源不均问题。
基于此,电白大力引导“四点半课堂”开设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类课程,同时引入科普教育、非遗传承等特色项目,利用中华传统文化魅力丰富农村儿童的学习生活。特别编印冼夫人事迹宣传册,制作红色主题宣传片,通过书法课、诗词朗诵等形式,让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心、践之于行。
治理的温度不仅体现在时间填补上。以留守儿童为核心,“四点半课堂”项目还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扩大服务对象至困难群众帮扶。
近年来,“四点半课堂”项目讲师团累计开展农业技术、法律咨询等讲座1130场,累计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建立“小课堂”志愿服务队21支,开辟示范基地4个,推动形成“最美家庭”10户;通过矛盾调解室、法律援助站等平台,成功化解邻里纠纷228起,调解成功率达96.2%。
▶▷ 专人协调跟办 志愿者化身“爱心父母”
制度的创新,作用大多在于不断提升治理效能,让乡村治理更具“深度”。
“四点半课堂”精准锚定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用贴心服务为乡村生活注入人文关怀,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纽带,背后是各类资源可持续性投入,进而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新路径。
为确保“四点半课堂”持续发挥作用,电白区立足实际,广泛发动社会多元力量,组建特色志愿者队伍。其中,采取区统筹指导、镇(街道)组织实施、村(社区)具体落实、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模式,以68名驻村第一书记、170名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336名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牵头统筹推动。同时,镇村建立专人负责管理、学生接送点名、意向登记入册、活动协调跟办等工作机制,确保点面结合区域全覆盖。
在此机制下,电白还建立“业绩晾晒制”,让各镇村组织“吹哨报到”,先后动员4680名党员干部、离退休人员、新返乡爱心人士、退役军人等组建志愿者服务队,负责“四点半课堂”场所管理和服务保障。建立“项目清单制”,发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不同组成单位的资源特点优势,商请驻地教育、文体、司法、卫健等领域具备资质的心理咨询师、教师、律师、辅警、社工师、医生等专职人员担任讲师,定时开办专题讲座,丰富了“四点半课堂”的“爱心父母”队伍。
为解决“四点半课堂”开办选址,电白根据中、小学校分布情况,依托辖区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在乡镇共设置130个“四点半课堂”;结合村落、人口分布情况,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村文化赋能建筑,共设置690个村级“四点半课堂”。
此外,电白还盘活“家门口”红色资源,拓展“四点半课堂”室外活动场所。全区共挖掘、整合“冼夫人”好心文化阵地、中共电白县支部旧址、塘涵村史馆、电白严家祠、纪念场馆、“好人故居”以及农家书屋等36处“四点半课堂”见学点。
文 / 周梁 邓建青 许美莲
--------------------------------
编辑:晨希
版式:何伟
终审:谢文明
总监:陈妍
本微信平台部分图片与视频可能源于网络,如涉权属争议,联系即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