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穗”月静好,为广州沉淀出古今辉映的鎏金底色。
一堂一寺、一砖一瓦,蓦然回首,人人耳熟能详,又常常耳目一新。
穿越古今,融汇中外。换个视角看羊城,《遛湾·穗月回声》邀你一起聆听岁月回声。
春游江南正当时,又何必远赴苏杭?
在广州,藏着几处不为人知的“小江南”——兰圃的竹林曲水、药洲遗址的千年古韵、泮塘五约的青砖黛瓦,无不透着婉约的诗意。
这一次,让我们暂别喧嚣,于闹市中听一曲广府《忆江南》。
越秀公园站B2出口处,手扶梯载着几位身着汉服的姑娘轻盈而上。
循着她们的身影转过街角,兰圃的月洞门便蓦然映入眼帘。
园中那座湖心石板桥,是兰圃最负盛名的网红机位。
姑娘们熟练地找好角度,随手定格的一瞬,便能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何必下江南”的惊叹。
一墙之隔外是车水马龙的喧嚣,兰圃却以8元门票的低调姿态,为都市人保留着一方静谧所在。
被誉为“广州版苏州园林”的兰圃,其魅力可追溯至1951年。
最初作为植物标本园而建,1957年经改建后,蝶变为以兰花培育为主的专类园。
如今,这里已发展成岭南地区最大的兰花主题公园。
自1976年对外开放以来,兰圃不仅深受市民青睐,更接待过尼克松、李光耀等国际政要。
董必武曾在此留下“竹自具五好,兰有其四清”的题词,道出了这座园林的风骨与神韵。
漫步园中,设计师的匠心处处可见。
虽仅有5公顷的有限空间,却营造出移步换景的绝妙体验:
一条溪涧贯穿南北,连接中心和北面两处水塘,形成完整的水系网络;
建筑色调以棕、灰、墨绿为主,与深绿植被浑然一体,鱼池花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数以万计的兰花品种,搭配茂林修竹,四季皆有绿意相伴。
兰圃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十二景图”的设计理念,每一处景致都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月洞门借用“八仙过海”的“芭蕉借渡”典故,寓意踏入仙境;
芳华园是国际园艺金奖作品,假山瀑布构成迷你仙境;
同馨厅由朱德题词“兰蕙同馨”,是品茶赏兰的胜地……
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这里堪称古风摄影的天堂。
除了前述网红石板桥,傍晚时分的借云庄最为动人,斜阳穿过树叶的间隙,古韵悠然而生。
雨雾天最适合到茅舍取景。以竹篱为框,穿青灰素色,轻松拍出古典意境。
园内还常有流浪猫出没,为游园增添一份意外之趣。
(建议可带些猫粮,但请勿过度投喂)
若时间充裕,还可将越秀公园、南越王宫博物馆串联成一日文化之旅。
一砖一瓦皆风雅,一草一木见匠心。
趁着春光正好,不妨来兰圃赴一场诗意之约。
从兰圃信步南行两公里,喧嚣繁华的北京路商圈中,也藏着一座自带江南风的千年园林。
那就是99%游客都会错过的秘境——药洲遗址。
这座仅有2000平方米的“迷你园林”,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古代皇家园林地面遗存,承载着1100余年的城市记忆。
药洲的故事要从五代十国说起。
公元917年,南汉刘氏皇族在此大兴土木,开凿仙湖。因湖中沙洲遍植花药、炼丹求仙,得名“药洲”。
药洲的水道曾与珠江潮涨潮落相连,形成了城中独特的“城市岛洲”景观。
当时的园林规模宏大,据考证湖区面积达10万平方米,是广州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
宋代时,药洲依然碧波荡漾,清澈的文溪水潺潺流入池中。
诗人许彦先用“花药氛氲海上洲,水中云影带沙流”的诗句,生动描绘了药洲花开满岛、潮水映云的醉人美景。
此时药洲既是园林胜景,也是士人雅集之地。
苏东坡、米芾、周敦颐等文化大家都曾在此流连。米芾题写的“药洲”石刻至今犹存,成为镇园之宝。
随着广州城不断扩建,原本清澈的文溪逐渐变成了六脉渠,潮水倒灌让池水变得浑浊。
当时主政广东的宁良想出了个妙招:在池中修建堤渠,把东岸的污水引向大海。
这一巧妙的水利设计,展现了岭南园林的实用智慧。
明代时,“药洲春晓”更入选羊城八景,足见其历史地位。
步入今日的药洲,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湖中色泽翠润、星罗棋布的奇石——九曜石。
细观这些石头,会发现上面密布着宋元以来的题刻,如一本打开的石头史书,记录着历代文人的感怀。
站在药洲遗址内,会经历奇妙的时空交错。
抬眼可见明清风格的廊檐斗拱,背景却是现代玻璃幕墙的高楼;耳畔是树叶沙沙作响,数百米外就是人声鼎沸的北京路。
这种“大隐于市”的独特体验,正是药洲最迷人的地方。
如果你路过北京路,不妨拐个弯,来赴这场穿越时空的约会。
逛完古典园林,不如顺道探访泮塘五约——这个既保留西关韵味又充满文艺范儿的古村落。
泮塘历史悠久,曾是南汉末代帝王刘鋹的御花园“刘王花坞”的一部分。
村里的仁威祖庙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因此,泮塘开村至少已近千年。
“约”原是古代乡村组织单位,从荔湾路到珠江边,依次分布着泮塘首约至五约五个村落。
随着历史更迭,其他“约”逐渐融入老城区肌理,仅剩泮塘五约,成为广州现存唯一完整保留清代乡村风貌的古村落。
仁威祖庙旁,翠竹婆娑下,泮塘的入口门楼映入眼帘。
这里的街巷沿水蜿蜒,相比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民居多是青砖墙、筒瓦屋、麻石路,古朴而雅致。
除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仁威祖庙,泮塘五约还保留着一些重要的历史印记。
百年古榕下的“半溪五约亭”,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是水乡的重要见证。
五约亭边的旱桥下,昔日河涌连通珠江,舟楫往来,穿梭于埠头古桥之间。
穿亭而过往西不远,是三官庙的旧址,这里曾是泮塘五约的中心。
墙体上镶嵌着嘉庆二十五年重修三官古庙的碑记,后被改建为“石井人民公社西郊大队泮塘第三生产队”队部。
还有村里唯一的私塾“皡遐书舍”、仅存的李氏宗亲祠堂“敦本堂”等,成为繁盛时光的剪影。
2016年6月,泮塘五约成为广州首个以“保留”为目的的城市更新项目。
在微改造的呵护下,“古村+文创”焕发生机,约有80余家商铺进驻。
多位艺术名家在此设立工作室,包括音乐人吴颂今、盆景大师李伟钊、国画家李长松等。
老建筑焕发新生,变身书屋、咖啡馆、民宿,也容纳了银器修复、香道等传统手工艺作坊。
街巷里零散分布着广州人文风情墙画,以丰富的西关元素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
漫步其间,原住民的日常生活依然鲜活,展现着最地道的岭南风情。
三官庙前,村民闲谈娱乐的身影与昔日舞狮祭拜的场景交叠,恍如穿越时光。
广场与荔湾湖分隔的围墙已被拆掉,让泮塘五约再度与“水”相伴。
漫步泮塘五约,老榕树下听风,古亭桥畔观水,看传统与现代在此温柔相拥。
岭南文化的生命力,正藏在这份从容的传承与创新之中。
撰文:刘自如 万映雪
设计:张雅
策划:黎詠芝 高静宁
来源:中国广州发布、广州越秀发布、广州荔湾发布、i广州、广州日报、广天广地、小红书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