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醒狮精神传岭南非遗之风——佛山市铁军小学醒狮文化传承实践

粤派名师 2025-04-10 12:38

何健敏

广东省佛山市铁军小学(佛山陈铁军红军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小学数学高级教师,中国共产党佛山市禅城区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佛山市名校长培养对象、禅城区骨干校长。荣获“佛山市五好校长”“禅城区优秀校长”“禅城区先进教育工作者”“禅城区优秀党员”等称号。作为百年名校的校长,秉承“求真奉献,和美共生”的办学理念,致力打造“和美育人、育和美人”的学校文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党建领航育人、赓续红色基因”大思政教育体系,让铁军精神代代相传,为学生打好灼如红棉的人生底色。办学成效显著,个人多次获省、市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发表专业及教育管理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教育科研课题10多项。

清晨,佛山市铁军小学校园里一片静谧清幽,充满鸟语花香,课堂上正传来琅琅书声。

漫步校道,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庄重大气的铜制装置——以铜管扎制而成的醒狮狮头,象征着佛山市铁军小学对岭南地区醒狮文化的传承精神。

作为全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佛山市铁军小学一直走在弘扬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道路的前端。近日,铁军学校何健敏校长接受记者专访,将“铁军狮情”娓娓道来。

随着国家对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级职能部门、教育院所等在不同研究领域逐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年青一代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国家、省、市均有对非遗文化研究的支撑政策,《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塑造佛山发展新形态奋力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在中国共产党佛山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1年11月27日)》提出“务必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坚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激活非遗发展活力,推动陶瓷文化、功夫文化、龙狮文化、美食文化、工匠文化大放光彩,让市民在唤起‘集体记忆’中共享美好精神财富,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因此,落实和加强非遗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青少年作为非遗文化的重点传播对象,既是参与者、享用者,同时也是传承者。而佛山市铁军小学作为彩扎(佛山狮头)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阵地,义不容辞,敢于争先。

雄狮出岭南,醒狮铸铁军

佛山市铁军小学作为全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广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广东省首批艺术特色学校、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狮头)传承基地,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彩扎(佛山狮头)为主干,融合各学科开设非遗狮扎特色课堂,研究开发了丰富的课程项目,具有不俗的影响力。

“醒狮是佛山人民的精神图腾。”何健敏对记者说。每逢节庆或开学典礼,佛山市铁军小学都会请来醒狮队伍表演庆贺。醒狮文化深深根植于铁军小学的每一位学生心中,学生无一不识醒狮、做醒狮、爱醒狮。而作为醒狮身上最引人瞩目、工艺最繁复的部位,狮头及其彩扎工艺成为铁军小学的重点关注内容,为此特设狮头艺术工作坊,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充足、丰富的学习空间。

狮头艺术工作坊的领衔教师欧琦辉,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优秀人物、广东省美育专家、禅城区教育系统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由于狮头制作工艺繁复,至少需要学习6年才能掌握,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自2012年开始,欧琦辉拜佛山狮头扎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黎伟为师,熟练掌握了狮头扎制的工艺流程。在12年的时间里,欧琦辉在传承方面,不仅传授醒狮文化内涵,还让传统的技艺焕新活力,如出版狮头工艺写色教材《扎狮娃》,让学生在创意美术中了解狮头写色魅力,目前教材已经在铁军小学实现普及化教学;通过材料创新、技术革新,解决传统狮头传承中“扎”这一技艺学习难度大、时间长的“卡脖子”问题。目前,欧琦辉可以用16次授课教会小学生基础版狮头扎制,并实现可复制性。

近年来,狮头艺术工作坊硕果累累:荣获全国艺术展演一等奖、广东省艺术展演一等奖、佛山市艺术展演特等奖;2019年作为广东省唯一小学代表参加在苏州的全国现场展评,受到教育部时任部长陈宝生、副部长钟登华的高度赞扬;代表佛山市教育局战队参加广东省直单位第六届工作技能大赛获得优秀奖;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展“非遗进清华之佛山狮头体验”课程的讲授和展演;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进行精彩展示,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文化部部长雒树刚等人的赞扬;接受中央电视台专题采访7次,媒体报刊采访近50次;《传承佛山狮头文化的教育实践》案例被录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委托清华美院编写的《工艺当随时代:传统工艺振兴案例研究》一书中。

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观看铁军小学学生制作狮头

狮头艺术工作坊领衔人欧琦辉在教学

非遗进课堂,润物细无声

佛山市铁军小学将醒狮文化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中。“将学科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能够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熏陶之下,包括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达到对本土文化的认可,建立起文化自信。”何健敏说。

铁军小学根据前期调研得知,目前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教育的形式与方法虽然越来越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其展开的角度多是单一地从传统文化输出(技艺传承)教育的角度开展实践研究。而从学科融合的角度介入非遗教育,将多学科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青少年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美”与“德、智、体、劳”有机组成的研究实践较少。因此,学校以狮头文化为基础,将醒狮文化解构并分学科植入课程实践,以串点成面的重构方式落实醒狮文化的教育式传承与濡化式育人效果。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铁军小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科融合项目建设,并对实践结果进行数据比对分析,以期达到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例如,道德与法治学科以文化自信为核心基础,通过挖掘适当载体——狮艺育人,让优秀的非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传承民族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美术学科拟定依托校本教材《扎狮娃》,从“欣赏·评述”“写色·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单元入手,利用多种学习形式以及创新表现手法,结合养成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公德教育、理想教育等,循序渐进,系统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语文学科拟定语文教师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创作佛山狮头的儿童诗,借助欧琦辉老师设计的狮享信箱,学会感恩长辈,与人沟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铁军小学以欧琦辉为故事原型编排的校本剧《责任》获奖无数,引起广泛关注。因此,音乐学科拟定通过表演和舞蹈,就如何让学生理解责任的意义,学会合作,加强集体主义意识等开展系列教学。信息学科则与美术学科相融合,设计宣传海报、电子报刊、3D作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综合实践学科拟定综合实践教师在校带领学生通过课内外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传授文化知识,课外实地考察狮头发展的现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科学学科拟定科学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科学保护文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增强科技强国的意识。

此外,铁军小学利用托管课程,校内外结合,由不同专业的优秀教师进入课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跨界合作,形成新概念,给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还开设家长学校,拟定狮头艺术工作坊逢周三的课程向家长开放,加强家校合作,增强亲子活动和谐性,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狮头艺术工作坊的学生在用竹篾扎笼

深耕红土壤,共创“非遗家”

何健敏告诉记者,因为革命烈士陈铁军就是学校的首届学生,学校在1991年更名为“佛山市铁军小学”,2022年12月更是增加了“佛山陈铁军红军小学”这一光荣名称,因而自带着红色基因。“我们把革命传统里的红色基因和党建引领,以及醒狮文化的狮扎工艺教育传承结合在一起,以期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以狮头艺术工作坊为例,铁军小学精心培养学生对狮头文化的浓厚兴趣,通过扎笼、铺纸、上色、定色等生动的工艺课程,围绕五育并举的核心教育理念,寓教于学、寓教于作、寓教于乐。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铁军小学通过彩扎(佛山狮头)传承基地的建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通过探索学科融合下的非遗醒狮工作坊建设,为非遗的教育式传承构建在地化的路径和模式,促进跨学科融合的非遗教育研究与实践。铁军小学以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将五育与非遗教育结合的教学模式推向高潮,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视域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对中华优秀文化最坚实的共识和信心。

其次,通过跨学科实践提升中青年教师的非遗校本课程研发能力,一线教师率先成为非遗传承人,进而带动更多教师参与其中,这在全国尚属首例,也为青少年非遗课程研发、非遗文化与教育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再次,通过带动学生学习特色醒狮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并结合文化传承的理念,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习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并有所创新。

然后,通过全面引入醒狮文化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氛围,以现场参观、科学探究、工程设计、艺术设计、学习评价、交流分享等综合活动,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

最后,从醒狮工作坊个案寻绎非遗校本课程研发的学理逻辑,深化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破解困扰学界的非遗如何更好进校园的理论困惑;同时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崇高理想、创新素质、文化自信等,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向。

铁军小学深耕狮艺扎作至今已有十余年。作为传承与发展铁军小学醒狮文化的接棒人,何健敏道出了未来的新五年规划:“除了继续传承发展狮艺扎作这项非遗文化,铁军小学还将积极向外延伸,包括将粤绣、版画、藤编、剪纸等非遗工艺吸收进来,仍然以手工艺为主,鼓励大家一起做‘非遗家’。我这里所指的‘非遗家’,不仅是非遗家庭,也是‘非遗学科+’,同时还是‘非遗大家’。”

狮头艺术工作坊的学生在用纱帐铺纸

(素材来源:《成长》杂志2024年14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