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河源分行行长徐飞霞:当好金融主力军赋能“百千万工程”| 南方访谈·行长说

作者 黄敏立 2025-04-17 17:00

编者按:

今年是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深化推进关键之年,是“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实现之年。作为经济血脉,金融是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河源通过金融创新、政策支持、政银企联动等举措,持续为“百千万工程”注入金融“活水”。

为充分展现河源金融“活水”支持“百千万工程”实效,南方+河源新闻部、南方+河源金融频道联合河源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金融专班推出“河源行长谈金融‘活水’赋能‘百千万工程’”系列报道,通过对话金融专班相关负责人、河源各大银行行长,展现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河源实践。


围绕金融“活水”如何赋能“百千万工程”,近日,中国银行河源分行(下称“河源中行”)党委书记、行长徐飞霞接受了南方+专访。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业务双融双促

南方+:“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作为国有大行,河源中行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有关部署要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赋能河源“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

徐飞霞:河源中行深入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行坚持将党建引领作为服务“百千万工程”的“红色引擎”,推动实现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围绕河源市“百千万工程”部署,成立“百千万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发送支持“百千万工程”服务方案,党委定期研究、统筹推进全行乡村振兴、县域金融、“百千万工程”等有关工作,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县域经济、新型城镇化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践行大行担当,定点帮扶成效显著。我行党委深刻认识乡村振兴定点帮扶的重要意义,压实定点帮扶工作责任,领导班子多次与定点帮扶镇开展党建共建、帮扶活动,并选派作风优良、能力过硬的基层党员干部担任驻镇帮扶干部,加大对帮扶镇产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支持,不断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2023年,我行驻镇帮扶的东源县上莞镇、龙川县黄布镇辖属3个行政村获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截至目前,我行在定点帮扶镇累计投入无偿帮扶资金超46万元。

三是用心用情用力,消费帮扶助农增收。依托“中银善源”消费帮扶平台,积极挖掘行内外资源,鼓励引导党员、员工开展消费帮扶,助力帮扶地区农副产品销售,同时积极做好“中银善源”平台推广及宣传,协助帮扶镇村企业入驻平台,拓宽帮扶镇村农产品销路。2024年,我行全年在“中银善源”平台消费帮扶金额超9.5万元,并推荐分行帮扶对象龙川县某农资公司成功入驻“中银善源”平台,上线品牌丝苗大米,截至目前平台销售2400余件,助力实现消费帮扶超18万元。

聚焦融资难点,做好县域主体融资服务供给

南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的重点。近年来,河源着力打造“1+3”产业集群,并成功创建1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河源有众多涉农企业。河源中行在扶持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融资方面有何措施?推出了哪些普惠产品破解农户、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徐飞霞:作为河源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的主力军,河源中行始终将服务乡村振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要政治责任,通过“四个聚焦”实现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

一是聚焦建立专班机制,疏通融资堵点。我行成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各级政府对接,全面摸排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做好县域主体的融资服务供给。目前我行走访对接小微企业超2300户,累计授信金额超16亿元,其中县域企业授信占比达37.5%。

二是聚焦做优普惠金融,浇灌小微实体。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行创新推出“线上抵押贷”“惠制造”“广东技工贷”等特色产品,畅通“线上+线下”双通道服务模式,提升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及便利性,更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截至2025年3月末,我行“两增两控”普惠贷款余额超28亿元,今年累计投放普惠贷款超5亿元。

三是聚焦县域资源倾斜,筑牢发展根基。我行持续加大县域金融资源倾斜力度,构建“分行主战—支行落地”联动作战体系,重点支持县域产业园区升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三产融合发展。我行针对园区基建推出灵活融资方案,为入园企业提供“中银科技通宝”“中银惠农通宝”等多元化信贷产品。2024年以来,累计为45家园区企业发放贷款3.34亿元,助推跨区域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设。同时,通过“中银科创+”等银企对接活动服务园区制造业,重点支持了丝苗米、腐竹、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园,有效推动县域产业提质增效。截至2025年3月末,我行农业产业园贷款余额近3亿元。

四是聚焦深耕三农沃土,激活乡村动能。我行持续推进金融助农,扩宽金融支农领域,加大涉农领域信贷投放,进一步挖掘并满足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户生产经营贷款需求,针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推出“优享贷”“惠农通宝”等特色信用贷款产品,将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解决农户、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截至2025年3月末,我行涉农贷款余额22亿元,较上年新增超2亿元。

紧跟绿美生态建设,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近14亿元

南方+:河源位于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粤港重要饮用水源地区。近年来,全市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围绕绿美河源生态建设,河源中行在绿色金融供给,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方面有哪些举措?

徐飞霞:河源中行紧跟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号召,持续探索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的有机融合。一方面,我行创新打造“绿色金融+普惠服务”双轮驱动的河源模式,完善绿色普惠服务方案,为小微企业节能、减污、降碳、增绿、防灾以及实施清洁生产等提供专业金融服务,加强对小微、“三农”领域绿色转型发展的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我行强化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的联动,满足科技型企业在先进环保、高效节能、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绿色化发展方面的金融需求,推动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截至今年3月,我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金管局口径)13.81亿元,比上年底增1.84亿元,增幅15.34%,其中清洁能源产业贷款占比超50%。

下阶段,我行将紧扣“绿美河源”,通过加强绿色金融机构建设、强化绿色金融人才建设、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健全联络沟通机制等多项措施,让金融“活水”在绿水青山间激荡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策划:魏金锋 邹永强

采写:南方+记者 黄敏立

拍摄:张浩森

海报:区洁莹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