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高明区石水招商推介会暨井头圩开圩仪式将在杨和镇石水村砅PARK举行,届时将有节目表演、非遗体验、井头圩市集、草坪音乐节、乡村濑粉宴等多个精彩活动。其中,“佛山第一峰”下的井头圩是一个颇有历史人文底蕴的古村,非常值得品味。
井头村所在片区风景优美。杨和供图
井头村所在片区风景优美。杨和供图
故事:
因水井而得名,有敬老之风
井头村,位于杨和镇西南部,距离镇政府约15千米,包含井一、井二两个村民小组。
据高明区档案馆资料显示,井头村始建于元至元年间(1341—1368年),因周姓先民迁移至此定居而形成。开村时,周姓先民挖了口井,井水清澈甘甜,源源不断,后来其他姓族人挖的井都比不上。村民饮水思源,便以第一口井定为村名,称“井头”。
井头村因井水清甜而得名。杨和供图
井头村因井水清甜而得名。杨和供图
起初,井头村含东仁、应龙二里;后来,井头村分为上坊村和下坊村(实质是村民小组);再后来,上坊村和下坊村改名为井一村和井二村。
井头村地处山区,附近盛产谷米、茶叶、木材、药材等。因此,井头村东侧的井头圩成为当时的商贸中心。民国期间,井头圩有中药、屠宰、打铁、木材、杂货、缝纫、饮食、山货、缸瓦、理发等店铺30多间。除本地人外,古劳、鹤城、白水带、云勇、云益的群众也经常到井头圩进行农副产品交易。
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推动了文化的积淀。例如,井头村有一个名为“抬‘老号’”的习俗,彰显了当地人尊敬长者、团结友爱的传统。
井头村的男人到六十岁便请酒命名,俗称抬“老号”。这是一个人继出生、结婚之后的第三次命名。经过抬“老号”,这个男子便算是村中父老。这时,他在村中已有一定的权威。村人如有争执,就请父老来评判。村人一般都尊重父老的意见,往往通过父老就可解决一些纠纷。年纪最大的一员父老更受村人敬重,村中大事必须经他点头,祭祀由他主持,每年由他向社稷之神祷告,祈求上天赐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等。
新酒:
“石水新八景”三景在井头
岁月变迁,近700岁的井头村也迎来了新变化。
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以来,井头村所在的石水行政村立足丰富的山水资源,主动争取市、区、镇下沉资源、驻点帮扶,链接6家国资力量,积极融入环皂幕山生态旅游观光带开发建设,塑造“砅PARK几好”“深山里的夜生活”等文旅IP,推出“石水新八景”。井头村的砅PARK(谷里盈新)、凌云街(骑楼巷影)、凌云书院(文澜墨韵)都名列其中。
砅PARK,原是井头粮仓,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是当时井头片区村民交公粮、储收余粮的站点,于2002年关闭。今年,杨和对旧粮仓进行了改造更新,承载着半个世纪记忆的粮仓,带着新的文化内涵重新开放。
杨和巧妙地把“石水”这一村名组合在一起,为新公园命名。砅PARK占地面积5143平方米,正引入多种业态,将建成集亲子游乐、艺术文创、餐饮美食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创园区,成为杨和文旅新地标。目前,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正在新建,周边配套及服务日臻完善;招商推介工作也在火热进行中,业态将逐步丰富。
招商推介会当天,石水村的精神地标将在砅PARK揭幕。地标把井头村所在片区的山水特质与传统文化、时尚潮流有机结合,辨识度很高,欢迎大家到现场见证“庐山真面目”。
石水村的精神地标将在砅PARK揭幕。杨和供图
石水村的精神地标将在砅PARK揭幕。杨和供图
凌云街,原为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骑楼建筑,每逢圩日,周边的村民都前来赶集。今年,杨和通过政企共建,以圩镇微更新、微改造等方式活化历史文化遗产,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建筑风格有机结合,时尚餐饮、便利商超、休闲旅居等多元业态正在陆续进驻,老街风华再现,焕发生机。
凌云街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建筑风格有机结合,值得逛吃。杨和供图
凌云街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建筑风格有机结合,值得逛吃。杨和供图
凌云书院坐落于井头村井一村民小组,建筑简单质朴,外面石头小径曲折蜿蜒,一旁的古树更增添了几分古朴和神秘的气息。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让人不禁沉浸于其中,与古人对话,与历史对谈。如果你也渴望远离尘嚣、感受文化的纯粹,不妨来凌云书院感受一下这里的书香墨韵。
凌云书院可让市民和游客感受书香墨韵。杨和供图
凌云书院可让市民和游客感受书香墨韵。杨和供图
采写:南方+记者 盛正挺
通讯员:杨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