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侨与梅州
“这是我第一次回家乡祭祖,又是在国庆这么特殊的日子里。当我在碑石上看到公太(曾祖父)的名字时,心情非常激动,我的根在这里!”10月1日,来自马来西亚的丘志豪跟随堂叔回到梅江区西阳镇四平村第一次参加祭祖,这一切对他来说既陌生又熟悉。
今年47岁的丘志豪出生于马来西亚,他的曾祖父于1926年从松口出发,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谋生,他的爷爷当时还未满月也一起跟随出海,就这样开启了他们一家人在异国他乡打拼的人生新征程。
对于下南洋的客家人而言,即使走得再远,故乡依然是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回家”这个执念深深埋在一代又一代海外客家人的心中。“曾祖父最大的心愿就是可以落叶归根,但由于晚年曾祖母身体不好未能成行,如今我替他们完成了心愿。我们家算上我,四代人在海外打拼,从我这里常回乡看看!”丘志豪说。
国庆回乡第一次参加祭祖
9月30日下午,一班从吉隆坡国际机场起飞的航班抵达了揭阳潮汕国际机场,丘志豪从飞机上走下,此行他的目的地是梅州。
从机场走出他熟练地点开了滴滴,叫了一辆汽车直达梅州,抵达梅州的酒店时已是傍晚,但耳边熟悉的乡音扫去了他旅途中大半的疲惫。虽然出生在马来西亚,但他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客家话,这是他外公外婆从他咿呀学语时教他的,40多年来他从未忘记。
10月1日早上6时多,丘志豪简单洗漱完毕后和堂叔坐上了回西阳镇四平村的车。汽车缓缓驶进村道,在一个祠堂不远处停下,丘志豪下车后拉着堂叔的手快步走向祠堂,那是该村的丘氏祠堂——梅林公祠。
看到从千里之外回来的亲戚,村中的老人纷纷前去迎接,一时间祠堂热闹了起来,寒暄声、笑声此起彼伏。虽然他们不是同在一个地方长大的,但操着同样的乡音,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眼见时辰差不多了,锣鼓声响起,俏皮的舞狮走在前头,丘氏族人提着祭品浩浩荡荡上山了。客家人重亲情,宗族血缘观念强,敬宗祭祖是各地客家人极其重要的民俗活动。
丘志豪和亲戚们一路说说笑笑,翻山越岭,带着祭品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抵达了九世祖的墓地。汗水已经湿透了丘志豪的衣服,顾不上更多的他迫不及待地走到墓前轻轻擦去碑石上的灰尘,此时他惊喜地发现“春新”二字赫然在上面。“那是我公太,上面写着这个墓他有出力修缮。我的祖先在这里,公太的名字就是最好的证明。”丘志豪兴奋地说。
在氤氲的香火中,丘志豪与族人一起虔诚地鞠躬祭拜,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祭祖活动,他用行动和脚步诠释了“认祖归宗”这四个字,汪洋大海阻隔不了他认亲的脚步,几代人未完成的心愿他用行动达成了。
祭拜仪式完成后,丘志豪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心情无比轻松,跟随族人一起下山回到祠堂,此时,祠堂里已经摆满了八仙桌,丰盛的午餐正热气腾腾等待着他们。
“第一次在祠堂里吃饭,第一次跟几百人同时在祠堂里吃饭,吃的还是我爱吃的梅菜扣肉,非常开心!跟家族的人一起用餐很热闹,是回家的感觉!”丘志豪虽然从小在马来西亚长大,但对客家菜并不陌生,他们家也会制作豆腐、肉丸、梅菜扣肉等,这些菜的味道对他而言就是家的味道。
2011年第一次回故乡寻亲
由于村中祭祖的时间与丘志豪的行程难得对上,今年10月1日是他第一次参加祭祖活动,却不是他第一次回乡。
2011年5月,丘志豪带着80多岁的爷爷乘坐飞机回国。根据书信上的文字,他们辗转找到了梅江区西阳镇四平村,在那里他找到了曾祖父在海外打拼寄回钱建的房子。
“这一排的几间房都是我公太建的,只有这几间是有红毛灰(水泥)铺的地板,跟别家的泥地板不一样。”丘志豪略带骄傲地说,公太在马来西亚打拼了一辈子,却没有购置店铺、房产等,他几乎把挣的钱都寄回了中国,在家乡建房子、买田地,想的就是有朝一日可以回来安享晚年。
在下南洋的客家人心里,异国他乡不是他们人生的归宿,回不去的故乡才是他们心心念念的地方。当时华侨中流传一首山歌:“千辛万苦出南洋,一片大海水茫茫。敲锡屎(打制锡制品时敲打出杂质)来割橡胶,积存些钱寄家乡。”他们会把钱寄回家乡给亲人用,以及建大房子。如今的客家地区可以见到不少中西合璧的老房子,里面都藏着一段华侨在海外打拼的奋斗故事。
客家人心系故乡、重视教育,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家乡有需要,他们都会竭尽所能出资出力。丘志豪回乡还发现村里有曾祖父出资修建的学校。“学校叫梅林学校,村里的老人告诉我,当时我们丘氏在学校读书都是不用钱。”
当年,丘志豪搀扶着年迈的爷爷在村里走走看看,通过跟族人聊天惊喜地发现原来爷爷还有一个堂弟。“一直以来我阿公都以为他们家在这里没有亲人了,那次回来找到了亲人,他非常开心!”
第一次回到家乡梅州,这里的人让丘志豪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这里的饭菜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至今忘不了第一次吃到梅州的白米饭,很香,很软糯,平时吃一碗饭的我那顿吃了两碗,配着梅菜扣肉。”丘志豪笑着说,那是他吃过最好吃的白米饭。
2011年,丘志豪找到了回家乡的路,从那以后,他几乎每年都会回梅州,与乡亲们联络感情,参与家乡的建设。
今年6月,梅州遭遇特大暴雨洪灾,听到消息的丘志豪和所属的马来西亚嘉应属会联合会的同仁马上行动起来,组成访问团,带着筹集到的善款回到梅州,支援灾后重建工作,并走访了平远县、梅县区、蕉岭县,实地了解受灾地区道路桥梁损毁、房屋受损以及灾后复耕复产等情况。
像曾祖父那样,听到家乡有需要,丘志豪二话不说就出钱出力,那是刻在基因里的对家乡的热爱。
连续10年带百人探亲团回乡
98年前,丘志豪的曾祖父漂洋过海抵达马来西亚,白手起家,开枝散叶,最大的心愿就是重回故乡。如今,他的曾孙循着他的足迹,一步一步回到了家乡,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
在马来西亚,丘志豪从事财会工作,有自己的事业。同时,他也积极参加社团工作,为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我是马来西亚嘉应属会联合会的贷学金主任,雪隆嘉应会馆的总务,还是吉隆坡陆佑路中国学校的副董事长,这些社团都致力于团结海外客家人,抱团发展,弘扬中华文化。”丘志豪说。
雪隆嘉应会馆成立于1898年,是马来西亚具有浓厚客家底蕴且历史悠久的地缘性华人社团。
“我们有会员5000人,其中20%是青年人。针对老年人,我们会定期举行生日会、出游等活动;针对青年人,我们帮他们整合资源,搭建桥梁,帮助他们发展事业。”丘志豪说,以前社团的主要功能在于华侨华人联情联谊,而现在的社团致力于帮助年轻人发展事业。
周末,坐落于吉隆坡苏丹街63号的雪隆嘉应会馆总是热闹非凡,老人来这里参加聚会,还有一群年轻人来这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舞狮。随着阵阵鼓声,狮子时而昂扬时而低首,时而一跃而起抬起前爪,看其步法与架势便知平时训练有素。
“舞狮队传承了四代人了,每逢重要节日他们都会表演。我们会在中国学校庆祝中国传统节日,例如在新年舞狮,中秋吃月饼、猜灯谜等,学生们玩得很开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中华文化植根在他们的心里。”丘志豪说。
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回故乡看看,丘志豪理解他们的心情,也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近年来,他积极组织会馆会员回梅州探亲。
“有些老人跟我说,他们年纪大了,回一次算一次。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待,所以每次都尽量满足他们的心愿。本来一开始我们打算组织40人的团回乡,后来报了100人。这是我们带乡亲们回乡的第10年,每次报名都是靠抢的名额。”丘志豪说,这个活动他们会一直举办下去,带更多的乡亲回家。
在家乡短暂停留了几天后,10月4日傍晚,在夕阳的映照下,丘志豪又登上了飞往马来西亚的飞机,下一次,他将带着百人探亲团回梅州。
相关>>从外企高管到村民理事会长,这位美籍华人完成了身份的多重转变|客侨与梅州①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 陈萍
通讯员 邓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