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盛枢纽:大湾区青年科创生态与未来城市新范本

作者 任燚 2025-05-14 06:32

在广深港高铁庆盛站旁,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科创社区正在成型。作为南沙对接港澳的桥头堡,庆盛枢纽通过“南沙土地+香港经验”的独特模式,构建起以环港科大创新区为核心、多平台联动的科创生态系统,吸引港澳青年与科创企业加速聚集,推动一片“科创雨林”在南沙快速成型。

庆盛科创枢纽的“核心引擎”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港科大(广州)正在重构产学研边界。该校自2022年9月建成开学以来,迅速成为庆盛科创生态的“心脏”。依托其“融合学科”的教育模式,学校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硬科技领域,累计孵化师生创业项目超100个,注册公司70余家,其中36家扎根南沙,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机器人等高精尖领域。

创新能量的爆发离不开规划空间的支持。“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先行启动区”总规划面积约2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首期1万平方米已入驻超20个初创企业,包括年营收千万级的凯佳光学、获数千万元融资的固纳科技等标杆项目。预计到2025年,创新区计划引入30个创业项目,并完成二期交付,进一步扩容科创载体。

凯佳光学依托港科大光电子技术,攻克高精度光学显微成像系统、光操控系统以及工业模组化激发光源、光检测设备,在霍英东研究院孵化4年后,发展到了规模量产的阶段,现已成长为年营收破千万级的业内领先企业。固纳新材料由港科大(广州)高平教授及其博士生顾其傲创立,专业从事高性能聚乙烯薄膜研发、生产与销售,团队获得总融资额超9000万元,合计估值超5亿元人民币,正在快速成长为未来的独角兽企业。

核心优势:政校协同的“前店后厂”模式

如果说技术是种子,那么政策与资金就是滋养雨林的阳光雨露。2024年9月,广州市政府、南沙区政府与港科大(广州)三方共建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提供总规模1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及14亿元直投基金支持初创企业。

在这片“热带雨林”中,企业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共生共荣的生态群落。越秀iPARK粤港智谷作为核心载体,2025年开园首年营收突破120亿元,税收超10亿元,形成人工智能(蘑菇物联)、新能源(广汽能源)、生命健康(龙沙制药)三大产业集群。

人才机制的创新,让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实现“双向奔赴”。港科大(广州)推行“教授技术+学生产业化”模式,鼓励师生多头创业,教授专注技术研发,学生主导市场转化,成功孵化如未来动力(机器人教育)、智科自动化(激光制造)等项目。思想的碰撞在这里转化为生产力,定期举办的“庆盛夜话”论坛作为粤港澳科创要素对接搭建的高效对话平台,现已成功举办7期,聚焦科技转化,分享科技成果、课题研究、产业落地等产学研平台合作案例。

辐射效应:串联穗莞深的“创新走廊”

一条高铁线,正在改写大湾区科创资源的流动轨迹。广深港高铁已开通并设庆盛站,13分钟可达广州南站,20分钟内通达深圳、东莞等大湾区核心城市,42分钟可达香港西九龙站。2025年庆盛高铁站新增3趟南沙至香港班次,日均双向班次达12班,35分钟直达西九龙,日均服务超千名跨境创业者。

从实验室到产业链,创新区的磁场效应持续外溢。人工智能AI汇、产发科大谷等项目加速建设,推动“科研—孵化—产业化”全链条贯通。东莞、深圳的企业已敏锐捕捉到协同机遇。

深圳福海商会常务副会长陈梓铭在今年2月到访南沙时感叹深圳宝安与南沙两地之近、大湾区发展之快、南沙机遇空间之多。

配套升级:港式生活圈留住青年人才

要让人才“留下来”,首先要让他们“住下来”“玩起来”。庆盛站每日12班高铁直通香港,1小时覆盖大湾区主要城市,跨境通勤效率比肩广深。

而在站台之外,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活圈正在生长——图南港式街区已投入运营,推进建设“iPARK港汇坊”主题街区,打造年轻人喜爱的“烟火气”生活圈;庆盛先行启动区展示中心展览连连,近期推出的人工智能生命艺术展更是推出互动展品,打破“请勿触摸”的常规;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南华工贸技师学院提供全龄教育资源;完善人才服务站、“共享餐厅”、园区图书馆、快递驿站以及临时停车场等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便捷高效的园区生活服务体系,实现“创业—生活”无缝衔接。

政策红利进一步消解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南沙推出“图南之智”政策,为青年人才提供免费住宿、交通补贴及最高4000元/月生活补助,应届生可享“毕业即安家”的免租福利。2025年5月起,南沙人才服务站(庆盛先行启动区)特别推出人才服务日活动,为到访人员解答人才政策。

“这里既有香港的效率,又有广州的成本,还有国际化的创新氛围。”一名创业者感叹。

未来城市蓝图:智慧与低碳的先行者

根据《庆盛未来城市建设方案》,片区将围绕“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发展要求,贯彻“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理念,聚焦公建、公园、园区、住宅(社区)、基础设施五个领域,梳理一批实证项目,构建一个工作体系,形成一个工作制度,争取若干支持政策:

2025年前结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港式社区等建设项目探索创新的建筑标准;围绕“低碳园区、低碳市政、低碳住宅”等实施项目及粤港融合创新特色,策划一批、建成一批实证项目,推动项目滚动入库,开展未来城市技术应用场景研究,促进技术应用场景落地,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2030年前庆盛枢纽片区未来城市示范区建设初显成效,一批未来城市实证项目进入运营管理阶段。绿色低碳运行模式初步形成,以技术应用集成为抓手、场景试验构建为核心的未来城市实证模式基本确立,形成未来城市的“示范样板”。归纳总结未来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工作经验,迭代一批未来城市相关技术标准、导则、指引等,形成地方标准。

2035年前庆盛枢纽片区未来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数字基础设施广泛建成,未来城市空间场景开发应用日臻完善,城市运转更为智能高效,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未来城市实践经验和模式。

《庆盛未来城市建设方案》还提出,积极对接南沙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方案,结合港式社区、科创产业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需求密集布局低空物流配送点;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智能物联网设备学科技术人才,通过产品研发、技术攻关、联合实验室建设、技术咨询等政企合作方式探索无人体系领域技术突破与多场景应用。

从科创雨林到未来之城,庆盛枢纽正以“香港基因+湾区速度”重塑青年创业生态。这里不仅是硬科技的试验场,更是生活与梦想交织的活力之城。当图南街区的霓虹点亮夜空,港科大实验室的灯光仍未熄灭,庆盛的故事,注定由无数青年续写为湾区创新的史诗。

相关阅读

3万大奖等你拿!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启动LOGO征集

南方+记者 任燚

通讯员 南沙产业园管理局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