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湴湄村简介】
湴湄村位于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西北部,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故里。湴湄村辖区内共有16个村民组,总户数1034户,人口2999人,总面积340公顷,耕地面积2200亩。湴湄村凭借红色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乡村环境,先后获得“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广州市巾帼头雁村”“南沙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南沙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南沙区‘四可六好’村(社区)党组织擂台决赛金奖”等荣誉。
【建设成效】
振兴产业
湴湄村最负盛名的便是香云纱。“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湴湄村利用非遗文化赋能产业振兴,通过引进国家非遗香云纱项目“湴湄云纱星韵(非遗)香云纱产业园”,发展香云纱布匹染晒、成衣设计、成衣销售及香云纱非遗研学,共开展11门香云纱非物质文化研学课程;
此外,推进湴湄村207亩农用地集约使用,引入省农业龙头企业生生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600万元,由广东省盆景协会专家领衔打造大湾区高端岭南盆景展销基地;集约640亩鱼塘引进了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国家级水产养殖基地。谋划发展水产品深加工、休闲渔业、人文渔业等业态;集约200亩连片基本农田引入“南沙耕山小寨”农旅综合体项目。依托星海故里红色文化与沙田水乡自然优势,打造都市生态农业综合体,涵盖红色文化、音乐、种植、观光、游乐等多种业态,共有30余项特色项目。
如今,湴湄村已形成以星海红色文化为核心,香云纱文化研学产业轴、岭南盆景文化观赏体验轴为主要特色的“一核、两轴、多节点”的产业空间布局。
焕新面貌
作为“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湴湄村始终持续优化乡村面貌,通过对村内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等三线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出存在的线路低垂、乱拉乱接、线杆倾斜、线路老旧等安全隐患及影响美观等问题点,并指定熟悉村内线路分布情况的人员跟踪负责,对接施工单位,记录全村范围内的三线问题,建立问题台账,做好后续整治维护工作,同时,联合供电、通信等相关部门,按照统一规划、规范有序的原则,对三线进行集中整治,重新规划线路走向、捆扎杂乱线路、拆除废弃线缆等改善了三线混乱的状况。
三线整治前。
三线整治前。
三线整治后。
三线整治后。
以“三线”整治为切入点,湴湄村通过河涌整治、污水网管建设、交通路网提升优化等举措,焕新乡村面貌,营造干净、整洁、美好的乡村环境,打造宜居家园。
强化红色服务
湴湄村持续完善星海故里历史文化中心建设。2022年以来,共有约5.6万名学生、党员群众参观学习。同时拓展红色教育方式,打破传统学习教育模式,在湴湄星海公园打造“红色教育,绿色体验”大榕树红色讲坛,组织各级基层党组织开展红色文化宣讲7场次、党群志愿服务活动7场次,参与党员400多人次、服务群众5100多人次,切实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此外,2022年以来湴湄村共表决通过重大事项66项,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重大事项研究讨论机制更加健全,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更加畅通规范。
2023年至今,基层党组织开展11次党建共建主题党日活动,累计参与人数2500余人,进一步提升党员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助力美丽村庄高质量发展。
改革创新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湴湄村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利用优势资源禀赋,集成式打造农文旅发展的“榄核样板”。
2023年湴湄云纱星韵(非遗)香云纱产业园被评为国家3A旅游景区、广州市第三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4年评为广州市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并入选广州市教育研学平台,吸引周边众多学校慕名而来,开展研学活动。
2024年开展的大湾区盆景艺术文化节暨广东省盆景协会会员精品展,展示了近千家盆景企业的400余件盆景精品,其间,场内盆景交易超过2000万元,实现了文化魅力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南沙耕山小寨”农旅综合体园区于2025年1月底正式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共吸引约14万人次。
此外,湴湄村谋划发展水产品深加工、休闲渔业、人文渔业等业态。通过耕地整备试点集约连片基本农田200亩,打造农业+文化+研学的综合体。
凝聚力量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湴湄村凝聚各界广大力量,握指成拳,奋发向上。一是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二是完善多方协同治理机制。吸纳云纱星韵党支部负责人及辖区民警为村“大党委”兼职委员,与多单位联合共建。三是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机制。依托镇党校、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同时,修订完善《湴湄村村规民约》,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时代新风和移风易俗、改善人居环境和乡村治理积分制等写入自治章程,推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整理:余妍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