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岭南的风裹挟着国乐与国潮,跨越山海、吹到江南,一场跨越时空的园林“对话”就此开启。
5月9日—10日,东莞原创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全国巡演首站登陆苏州,在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为观众带来一场岭南美学视听盛宴。
《可园可源》走进苏州。
《可园可源》走进苏州。
《可园可源》是这两年东莞倾力打造的第三部原创剧目,主要班底来自东莞市文化馆下属东莞民族乐团、东莞舞蹈团等非职业的专业文艺团队。
开启全国巡演之旅的《可园可源》,不仅展示了岭南文化的悠久唯美,更诉说着“新大众文艺”在东莞的无限可能。
江南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互动
本土题材、本土演员,由东莞市文化馆出品的《可园可源》是一部原汁原味的莞产舞台艺术精品。
这部实验作品以东莞可园为切入点,生动讲述莞人张敬修戎马一生“三起三落”期间回乡修辟“可园”,邀岭南画派启蒙祖师居巢、居廉寓居其中,在传统水墨画基础上,创新以“撞水撞粉”写生技法,奠定岭南画派雏形的动人故事。
《可园可源》走进苏州。
《可园可源》走进苏州。
全国巡演首站选在苏州,只因“有缘可园”。苏州与东莞,皆有可园,且颇有渊源。苏州可园,是苏州现存唯一的书院园林,简约而不失雅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东莞可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以“小巧玲珑、疏密有致”著称,融汇岭南的务实与开放,是岭南画派的重要策源地。
《可园可源》舞台设计巧妙呼应两座可园的精髓——舞者以“青绿腰”身姿定格,既似岭南山崖的险峻,又如江南水墨的留白,诠释“人如山岳,刚柔并济”的东方智慧。
“希望通过两座可园的对话,通过《可园可源》苏州巡演,让更多人了解岭南园林的营造美学、‘岭南画派’的发展脉络,从中领略到岭南人文之美、底蕴之深、活力之强,读懂东莞这座城市海纳百川、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人文精神。”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说。
“从可园出发”图文展。
“从可园出发”图文展。
演出期间,东莞在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同步推出《“从可园出发”图文展》《东莞城市影像展》两个专题展览,以东莞可园、东莞城市为主线,全面推介东莞。
当舞台大幕缓缓落下,文化的回响仍在悠悠流转。这场跨越千里的“双园对话”,是两地文化“美美与共”的新起点。属于东莞与苏州的双城故事,将以更丰富的笔触、更动人的篇章,在时代长卷上铺展续写。
东莞“新大众文艺”走向全国舞台
《可园可源》是东莞“新大众文艺”的样本之一。
剧目集音乐、舞蹈、绘画、科技等多种元素于一体,以国乐演奏为主、舞蹈情景表演为辅,并配以现代科技和机械舞美,大量运用激光成像技术,力求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剧体验,让观众从全新的角度领略岭南文化之美,读懂东莞这座城市崇文尚艺的人文精神。
此外,主创团队由东莞民族乐团、东莞舞蹈团等非职业的专业文艺团队组成。
《可园可源》主创团队。
《可园可源》主创团队。
其中,东莞舞蹈团诞生于2014年。那一年,为了召集、聚拢东莞高素质的舞蹈表演人才,打造一支能表演有一定艺术难度的舞蹈作品、能在大型文艺活动中展现东莞群文风采的舞蹈团队,东莞市文化馆组建了这个团队。
十年来,东莞舞蹈团从最初的10多人成长为拥有骨干80余人,越来越多舞蹈爱好者在团队中实现自我价值。
2015年,东莞舞蹈团第一支原创作品岭南女子群舞《莞香》诞生,后获多个专业奖项,舞团凭此参演了国家、省、市级大型演出近百场并广受好评。2018年,《莞香》荣获广东省岭南舞蹈花会表演金奖、最佳作曲奖、创作金奖、作品金奖大满贯。
《可园可源》走进苏州。
《可园可源》走进苏州。
一群非职业人士打磨出一部足以全国巡演的精品,足以见东莞“新大众文艺”土壤的丰沃。不止《可园可源》,在东莞,“素人写作”的兴起、本土男声组合品牌的打造,让“新大众文艺”在多个领域开花结果。
采写:南方+记者 章倩倩
莞宣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