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讲好广东生态文明故事,助推美丽广东建设,“广东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联合《环境》杂志开设【行走美丽广东】专栏,以“行走者”的全新视角,走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美丽基地……与读者共同感受广东生态之美,一起探寻各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彩故事。
敬请垂注,欢迎各地各单位及时报料、踊跃投稿。
联系电话:020-83064956
投稿邮箱:gdstshxc@163.com
站在海拔1210米的天堂顶远眺,清晨的南昆山,薄雾如纱般笼罩着万亩翠林。风起时,树叶沙沙起舞,响起涛声一片;密林中,山泉叮咚,宛若碎玉落盘,清响空谷。作为北回归线上的重要生态节点,南昆山以其96.6%的森林覆盖率,孕育着桫椤、伯乐树等珍稀植物,庇护着穿山甲、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保护动物,堪称岭南地区“生物基因库”。
南昆山登顶远眺
自然馈赠的生态瑰宝
南昆山的四季皆可入画。春时,杜鹃漫野,灼灼其华,将万顷苍翠浸染成流动的锦缎;夏至,飞瀑悬空,碎玉倾珠,在嶙峋石壁间涤荡出沁骨的清凉;秋深,枫香燃火,乌桕鎏金,槭叶翻绯,与常绿林海交织成斑斓的油画;冬临,温泉吐雾,氤氲如纱,于霜霭迷蒙中勾勒出暖融的写意。
南昆山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高达11万个/cm³,水质常年保持Ⅰ类标准,独特的山地气候形成“天然空调”效应,让南昆山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珍贵的“生态绿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造就了南昆山这片“离尘不离城”的养生净土,是都市人回归自然、疗愈身心的生态康养之地。
同生共荣的山林智慧
在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内,一座别致的蜻蜓主题科普馆格外引人注目。馆内,导师蹲下身来指着展柜一只通体碧蓝、翅膀泛着金属光泽的蜻蜓标本,向参加生态研学活动的孩子们介绍说:“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华艳色蟌,它们对生活环境要求可高了,只有在水质特别好的地方才能生存。”孩子们纷纷凑近观察,清澈的眼眸中倒映着蜻蜓美丽的倩影。
惠州市龙门县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蜻蜓馆
据了解,南昆山是名副其实的“蜻蜓天堂”,目前已发现的蜻蜓种类就有156种,占全国蜻蜓种类的四分之一。据最新调查,南昆山还孕育着1980种维管束植物和336种野生动物,其中59种属于珍稀濒危物种。在完善保护体系的守护下,这里的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溪流都成为开展科学研究、自然教育和生态探索的绝佳课堂。
而山脚下的客家村落里,村民们依旧遵循着“砍一栽十”的古训,发展出林下石斛种植、生态竹笋采收等绿色产业。在中坪尾村,有80%的村民参与生态旅游服务,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真正实现了“守着风景吃上生态饭”。
匠心守护的生态新篇
为守护这片净土,龙门县多措并举构筑生态保护屏障,打造“天地空”立体防护体系:卫星遥感实时监测植被变化,无人机巡航精准追踪盗伐痕迹,红外相机完整记录野生动物活动轨迹;半山腰建成的污水处理站,则有效平衡了南昆山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下,南昆山近五年来森林蓄积量提升8.2%,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实现明显增长。
惠州市龙门县南昆山污水处理厂
如今,“环两山”政策将南昆山从单体保护推向区域协同发展,通过生态联保、产业联动、制度创新,使其生态价值加速转化为民生福祉,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实践。当城市霓虹与山林萤火交相辉映,南昆山正以它生生不息的生态律动,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诗篇。
图片、视频来源:广东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来源/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作者:张晓芒
整理/广东生态环境微信编辑小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