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银发经济,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福祉。当前,江门市户籍60周岁及以上人口近百万人,随着老年群体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江门发展银发经济具有独特优势和潜力。
江门养老事业基础扎实,养老产业初见雏形。截至今年1月,全市正在运营的养老机构共有83家,提供床位14096张,其中新会区养老中心成功参与“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成为香港老人回内地养老的新选择。江门市新会区入选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随着银湖湾银发经济产业基地的正式启动,江门打造广东省银发经济标杆园区、智慧养老示范基地夯实了基础。
然而,我国各地银发经济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面临养老产品和服务供应的数量、质量、种类等滞后于市场需求,企业参与积极性高但商业模式尚不成熟,服务和产品的标准体系还不健全,相关专业人员稀缺等问题。江门应当立足需求,从政策扶持、产品设计、创新实践等方面综合发力,精准谋划发展银发经济。
一是加大扶持、支持转型,实现养老就近不离家。过去10年,江门培育了优质的社会服务机构,解决了困难人群的照顾难题,并取得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提升,非营利机构需要在政策的支持下转型。建议由政府提供场地空间和一次性补贴,交由非营利机构运营,探索低偿的收费项目,如认知障碍症的日间照料服务,为社区内的认知症老人提供认知症康复训练、营养膳食、接送、洗浴等服务,实现养老就近不离家。在探索阶段,建议政府可参考“消费券”的形式发放给家属支持该类型服务的发展。
二是康养融合、功能完善,把准品质康养发展方向。深化“医养结合”在居家服务中体现,探索由护理团队主导的“护理站”在社区落地,降低上门服务的成本,解决居家老人的护理难题。引入“养老管家”概念,赋能现有物业管理服务,将物业管理服务与康养服务结合,将“陪诊、助浴、日间照料、精神慰藉、家居收纳、康复理疗”等现代服务业延伸到社区。同时,发展专业性强的特色康养品牌服务,目前江门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特色为“医养结合”或“优质的护理”,但针对“老年病学”研发的服务专业性不够。如针对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专业的“安宁疗护服务”,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老年人的照护服务,建议组织高校和实际提供服务的机构达成“产学研”基地,引导社科联科研项目支持“老年病学”的服务研究,发展这些以“老年病学”为基础的品牌服务。
三是品质养老、公益互动,助力老年人价值再造。据不完全统计,江门市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为12万人,70岁以上为47万人,未来将有大量的老年人口迈入高龄行列。实际上,目前全市的养老床位数为14096张,但入住率仅为58%,大量乡镇的养老院出现空置床位的现象,而优质的养老床位却“一位难求”。建议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优质养老床位,加快建设优质养老床位,提高养老品质。发挥全市83家养老机构、649个养老服务站点以及老年大学的作用,让老年人能从多种途径认识到老年产品的作用,将好的老年产品推广到老年人家庭,探索乐享生活新模式,着力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减轻家人的照顾压力。
(作者系江门市老年学学会会长、五邑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讲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