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非遗唤醒迷途青春,街头行窃少年成了英歌舞热爱者

作者 董志豪 2025-05-22 12:55

鼓点激昂,路面上,17岁的小杰(化名)紧握英歌槌,踏着“七星步”腾挪翻转,汗珠顺着绘有精美脸谱的额头滑落。谁能想到,这个沉浸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魅力少年,曾是街头行窃的迷途羔羊。如今,他正以非遗韵律为笔,重新书写人生篇章。而这蝶变的契机,源于潮州市湘桥区检察院创新推出的“非遗艺术矫正”。

小杰的迷途始于交友不慎。初中辍学后,他不顾家人劝阻外出打工,却因学历低、无技能屡遭挫折,最终在“朋友”引诱下走上盗窃之路。案件移送至湘桥区检察院后,未检检察官经审查认为,小杰系初犯、偶犯,且悔罪态度诚恳、家庭监护条件完备,依法对其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并量身定制了6个月的帮教方案。

“非遗技艺蕴含独特育人价值,不同技艺能培养不同意志品质。我们将辖区特色非遗引入帮教,助力涉案未成年人认知自我、矫正不良行为。”未检检察官道出“非遗艺术矫正”的初衷。在附条件不起诉帮教期内,检察官通过讲述英歌舞传承人“一生一事”的坚守故事,向小杰传递“忠勇”“团结”的精神内核。这些为传承非遗数十年如一日苦练的事迹,深深触动了小杰的内心。在检察官鼓励下,他毅然报名加入校园英歌队。

小杰坦言,训练之初,高难度动作与高强度训练让他萌生退意,可检察官“一旦选择,就不能轻易放弃”的话语在耳畔回响,支撑他咬牙坚持。随着练习深入,小杰逐渐领悟英歌舞诸多动作背后的深意:“双槌交叉”象征冲破困境的决心,“马步沉腰”彰显潮汕人踏实肯干的品格,“旋风转体”恰似挣脱过往枷锁,“腾空劈槌”则将“忠勇”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一招一式间,小杰磨砺了心志,丰盈了内心,在传承英歌舞文化的过程中,为回归社会积攒力量。

当小杰第一次登上英歌舞表演舞台,翻飞的衣衫与有力的槌影交织成光。现场掌声雷动、欢呼声不断。“学习英歌舞很辛苦,但我还是想继续学习,它的鼓点像在敲打我的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和坚持。”小杰的变化,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帮教成效的有效印证。

湘桥区检察院表示,探索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治教育”帮教新模式,既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对罪错未成年人开展的帮教矫治,又是“未爱湘护”品牌内涵的具象化实践表达。未来,湘桥区检察院将持续完善这一模式,让更多迷途少年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重获新生,拥抱光明未来。

撰文:董志豪


编辑 余丹萍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