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下,广东正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加快推进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不断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岭南人民的情感与记忆,更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例证。近日,南方新闻网联合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推出“粤剧薪火 共话传承”系列人物专访,旨在传承发展粤剧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强,让粤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今日推出系列报道第三篇《深圳市粤剧团文慧:从戏园小观众到舞台女主,从艺21载初心如磐》。
“粤剧对我来说不仅有魅力,还有魔力。”文慧是深圳市粤剧团的主要演员之一,专攻花旦、刀马旦等行当,师承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曹秀琴,曾获广东省第十届、十一届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金奖”、广东戏曲行当展演“十佳青衣”“十佳武旦”称号、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年度新秀”称号等荣誉。
五六岁的时候,文慧跟随奶奶走进戏园看戏。舞台上粤剧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头戴精美的配饰,一举一动间尽显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精彩绝伦的表演,在她心里埋下了对传统艺术好奇与向往的种子。13岁的年纪,文慧就已经能跟着收音机轻轻哼唱戏曲。2004年,文慧正式踏上粤剧学艺道路追逐心中的梦想。多年来,她始终怀揣着对粤剧的赤诚初心,从未动摇。这份初心,滋润着她在粤剧舞台上执着坚守的每一个日夜。无论面临何种困难与挑战,她都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将自己对粤剧的深情厚谊化作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让粤剧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光彩。
文慧曾主演《风流才子》《珍珠塔》《龙凤争挂帅》《情侠闹璇宫》《巾帼红玉》《宝弓奇缘》等剧,对如何呈现粤剧旦行中的经典角色类型颇有体会。“花旦与刀马旦这两个行当截然不同,一个偏向于静态展现,一个则注重动态表现。”文慧介绍,花旦以灵动俏皮见长,妆容明艳,身段轻盈,唱念间尽显闺阁少女的娇憨天真;刀马旦则以英姿飒爽著称,唱念中透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二者一柔一刚,共同演绎着戏曲舞台上的阴柔与阳刚之美。为了演好不同的角色,每当文慧接到新的剧本,首要任务就是明确角色所属的行当,并深入思考如何采用最适合的方式来塑造角色,在舞台上实现“我就是她”的完美融合。
在粤剧《穆桂英之洪州解围》中,文慧身背“大靠”,一身红色戎装,饰演有勇有谋、英姿飒爽的穆桂英。这是她第一次尝试刀马旦的表演,也是她印象最深的一个角色。“以前我主要演文戏,来到深圳市粤剧团后,为了多方面发展,开始学习武戏。转刀、枪花等高难度的动作,都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付出很多努力。”提起从文戏到武戏的探索,文慧有感而发。
“在表演中,我会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和一些话剧语气的口白,使内容的表达更生动。”谈及如何在传统粤剧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特色,文慧表示,自己较为擅长运用肢体语言,表现角色的特点。她还巧妙地将话剧中的语气表达技巧融入粤剧的口白之中。这种跨界的尝试,不仅让台词的传达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感染力,也让观众在欣赏传统粤剧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新鲜而独特的艺术体验。文慧认为,在传统粤剧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特色,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自我艺术追求的深刻实践。因此,在每一场演出中,她都不遗余力地琢磨、尝试,力求在保留粤剧精髓的同时,注入自己的理解与情感,让这门古老的艺术更接地气。
“为了弘扬、传承好粤剧,深圳市粤剧团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戏迷互动等活动,还通过网络等渠道,传播粤剧文化,让年轻观众知道粤剧不仅流行,还很时尚。”文慧表示,作为青年一代的粤剧文艺工作者,不仅肩负着弘扬传承粤剧文化的使命,更需要深入研究、探索如何以当代视角解构粤剧精髓,把当今的流行变成未来的经典。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吴明宇
摄制 梁就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