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艳辉
当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外贸第一大省如何应变求变?
近日,广东举行电商平台助力内外贸一体化座谈会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活动,唯品会、永辉超市、上海得物、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美团、抖音、快手、小红书、深圳优合、广东新宝电器、影石创新科技等电商平台或外贸企业代表都来了。
这次座谈会主题非常明确,即共同谋划做好内外贸一体化工作,全力稳外贸扩消费。
(一)
内贸与外贸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纽带,也是联通国内与国际的关键环节。
多年来,我国很多外贸企业虽具备国内国际市场销售能力,但由于产品在标准、质量及功能性等方面存在差异,难以实现“无缝衔接”,无法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开展内外贸一体化经营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拓展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
究竟何为内外贸一体化?
即鼓励企业同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推动企业实现“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支持外贸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实现产品内销;另一方面,引导内贸企业大胆进军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
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搭建共性平台、优化公共服务,提升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能力,让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间顺滑切换,正是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工作目标所在。
以第137届广交会为例,其间启动的“外贸优品中华行”广州站活动成效显著。京东、淘天集团、唯品会、广百股份、正佳集团等国内知名零售平台及企业积极参与,当天就达成意向成交总金额超6.8亿元,充分展现了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二)
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是重要的大后方,是外贸企业的坚强后盾。然而,现实中不少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切换时还面临一些障碍,“重外轻内”的问题仍然存在。
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转内销成本负担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商品标准、检验检疫、监管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是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难点。企业为满足不同市场要求,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时间和资金进行标准对接与认证,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转内销的动力。
二是一体化渠道建设难。无论是内贸企业“走出去”,还是外贸企业“转内销”,都需要搭建好的渠道和平台。内外贸市场“转换难”,很大程度上是渠道“对接难”。
三是统一大市场有堵点。当前,国内市场仍存在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现象,而且多以隐形方式存在,阻碍了很多优质企业在更好、更大的市场内来配置生产的行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工作,相继出台《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上海、广东等9地入选试点地区,逐步构建起政策支持、试点先行、经验推广的工作体系,推动内外贸规模质量持续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8.7万家已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经营,同比增长6.3%。
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足见这一部署在我国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三)
广东是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外向型特征显著,外贸体量长期占全国五分之一左右,已经连续39年居全国首位。
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之下,外贸依存度高达64%的广东如何助力企业自如切换、稳健发展?这次座谈会从五个方面作出部署——
助力企业加快产品改造,出台更有力度的专项政策举措,帮助企业抓好即卖产品简便易行改造,实现快转快销,实施更好服务内销的技改数转,推出更多畅销国内的优品名品。
助力企业转型发展,广泛开展产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重构产品研发、生产组织、市场推广、品牌建设、用户维护等生产经营各环节,加快形成技术优势、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尽快适应和切入国内市场。
助力企业畅通渠道,创造更好环境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打造更多更高能级、更加专业化的电商平台,更好支持外贸企业打开国内销路。
助力企业拓展市场,发挥好中央及省促消费系列政策撬动效应,把更多外贸优品纳入以旧换新政策支持范围,努力创设更多消费和应用场景,多措并举扩大外贸优品市场容量。
助力企业放心顺畅转内销,进一步放宽内销市场准入,推动内外标准认证衔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物流体系建设,打造更好促进内外贸一体化的软环境和硬设施。
“五个助力”,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实打实支持外贸企业打开国内销路,释放出一个鲜明信号:把外贸优品转内销、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不仅是短期对冲之策,更是长远转型之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