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播三颗种子,厚植育人沃土!雷州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三个习惯”养成教育

作者 陈文 2025-05-13 20:31

“要凝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多维度共同推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成学生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运动习惯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三个习惯”养成教育,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是促进湛江市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助力湛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习惯养成教育实为综合素质教育,包含多元教育及多元生活理念。近期以来,雷州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三个习惯”养成教育,如同播下三颗种子,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运动习惯的培育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链条,构建起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立体化育人体系。这一举措旨在通过系统化、生活化的教育实践,为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行为基石。

“雷州一中好青年”表彰。受访者供图

“雷州一中好青年”表彰。受访者供图

三个习惯协同推进

全面激发素质教育新活力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其中学习、生活、运动作为三大基础维度,如同稳固的三角支架,共同支撑着其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为实现习惯养成教育,树立一学年成效明显、二学年基本养成、三学年逐渐规范的近期目标。市教育局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雷州市中小学生“三个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案》。

“我们通过‘学习之星’‘生活能手’‘运动小将’系列活动,实施课程教学改革。”雷州市教育局德育股股长林江波向笔者介绍‌‌,雷州各大学校全力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并开展美育浸润行动,建设一批美育示范学校、艺术工作坊。

此外,还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校共育,帮助学生养成“乐学善学、探索创新”的学习习惯,“崇德尚美、勤劳笃行”的生活习惯,“爱护身体、坚持锻炼”的运动习惯,帮助学生掌握1—2项生活技能、1—2项运动技能,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日前,市教育局召开“三个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推进会。局党组成员和各股室负责人、各学校党组书记、校长参加会议。共同探索“三个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实践路径与创新举措。

雷高镇雷高初级中学举行跳绳比赛。何盈 摄

雷高镇雷高初级中学举行跳绳比赛。何盈 摄

构建高效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自主性深度思考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生涯的重要起点,这一阶段不仅是知识积累的开始,更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雷州市第十二小学老师在课堂上分享道。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天的学习就是在早读课的琅琅读书声中开启的。在市十二小,早读不仅是常规的读书,更是学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一环。

据雷州市第十二小学校长林如国介绍,在早间课堂,学校挑选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文言文,英语的单词、课文,或者一些经典的散文等内容带领学生们大声朗读。这些内容既有助于积累知识,又能培养语感,还能提高发音准确性,增强语感,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提升精神面貌。

雷州市第十二小学校学生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陈文 摄

雷州市第十二小学校学生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陈文 摄

同时,该学校在课堂教学优化方面尤为注重,不断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对话和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雷州市第十二小学党支部书记陈培经说。

为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该校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情况。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预习复习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成绩、学科竞赛成绩等进行。例如,每周评选“课堂表现之星”“作业优秀之星”,每月评选“学习习惯标兵”。

走进雷州市第一中学,校内环境温馨舒适,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无不体现着教育的引导与熏陶。

据了解,该学校抓好榜样教育,将“三个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推进学校办学质量整体提升,做好“多层级、强文化建设、多元家校共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每周星期日晚上8时前,各年级要公示本年级部上星期量化数据,并推荐5个量化先进班级,由政教处汇总,在升旗仪式上公布表扬。每个月各年级部要推荐1个标兵班,并提交相关的相片、文字给学校进行宣传。”雷州一中党委书记林清说。

此外,该校完善“校园之星”推荐制度,年级从各班每周之星中推荐一名学生参与学校评选。利用忠亨廊展出的知名校友和优秀毕业生讲好一中榜样人物的故事,举办“博士大讲堂”“名人大讲堂”“校友大讲堂”,邀请优秀人士到校做学术讲座或分享人生规划心路历程。让优秀人士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学习成功的“秘诀”和成长故事,拉近学生与榜样的距离,鞭策学生追求卓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课堂上推行高效课堂,实施‘先学后教、教后再学’的教学理念。”据林清介绍,学生们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自主学习,落实“课前预习—课中思考—课后巩固”的要求,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及时反馈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乐学善学、探索创新,提高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以高三年级为试验点,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导向,大胆创新课表设计,减少老师授课节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测试时间,促使教师少讲多练、精讲精练,力求让学生及时消化和巩固老师传授的知识,切实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从细节处播撒成长的种子

学生们整齐将书本、文具分类入包;校服叠得方正如“豆腐块”;校园宿舍内生活用品整齐摆放……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学生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犹如一座无形的灯塔,指引着青少年在成长道路上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综合素质。

“以前书包像‘乱麻堆’,现在我能让每样东西‘回家’!”雷州市第十二小学一(1)班的陈同学举着分类清晰的书包,眼睛笑成月牙。

在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上,雷州市第十二小学始终秉持着“崇雅尚正”的理念。将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转化为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契机,从学生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致力于营造一个处处皆教育、事事可育人的环境。

在文明礼仪方面,该校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并且学校还设立了“文明礼仪监督岗”,由学生担任监督员,对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和提醒。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还营造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学校还评选出“雅正少年”,开展文明班建设活动,推行“雅正”教育。

干净整洁的宿舍环境,有助于实现环境育人。环境育人是思政育人最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取得良好效果。

雷州市第一中学要求学生勤打扫宿舍,共同营造整洁、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此外,还要注意个人物品的整理和摆放,保持生活空间的整洁有序。大力培养学生“勤慎尚美”的生活观念。

推行宿舍卫生月活动,通过卫生评比、卫生检查等形式有效督促学生共创干净、整洁的宿舍环境。

“老师,您看看我煮的粥,厨艺怎么样?”“老师您尝尝,这是我自己种的生菜,可好吃了!”“叔叔,请尝一下我调制的龟苓膏。”在雷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举办的学生劳动成果展示会上,同学们满脸笑容地向前来光顾的客人“推销”自己的“产品”。

为激发学生劳动兴趣,体验劳动之美,该校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习得基础劳动技能,掌握简单劳动技术,从而为他们融入社会生活奠基,雷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教联动教育模式。

学校开辟了种植劳动基地、“芒果园”“希望园”,并分配到各班供学生开展种植实践体验。学生在参与蔬菜、水果等植物的种植和收获中学习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保持合理运动习惯

塑造强壮体魄健康成长

下课铃声一响,雷州市第四中学的学生们兴冲冲地跑向操场,跑步、打篮球、踢足球……寂静的校园顿时沸腾起来。

健康是美好人生的根基。当下,青少年中仍存在近视率偏高、超重肥胖率偏高、由不良学习姿势引起的脊柱侧弯等问题。学校教育是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应把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贯穿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如此方能不断提升学生健康水平。

“我们旨在让孩子们跑起来、能出汗,逐步锻炼出健康体魄。”据雷州市第四中学校长吴耀文介绍,校园内通过开展“我运动,我快乐”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升学生体质健康。

但是,如何避免体育“应试化”?两小时用哪些活动来填满?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怎么破?

让学生跑起来,让校园动起来,比赛是最好的“助推器”。吴耀文倡导以比赛激发运动热情。“比如,同一年级两个班同时上体育课时,我们鼓励以比赛形式进行。”目前,校内已经形成班班赛、校校赛、区级赛、市级赛的“四级联赛”体系,“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明星”。

雷州市第十二小学的课间,学生们在篮球场上“较量”。陈文 摄

雷州市第十二小学的课间,学生们在篮球场上“较量”。陈文 摄

在雷州市第十二小学的课间,学生们拿起篮球,如小鸟般“飞”向操场,要来一场15分钟的较量,孩子们在酣畅淋漓的运动中释放激情、放松身心、收获快乐。

课间活动过程要开心更要安心。“不光要让同学们走出去、跑起来,也要让他们安全返回教室,这就需要每一位老师加强对孩子们自由活动和安全指导的双重教育。”林如国说。

市十二小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师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意识,增强应对运动风险及紧急救护的能力。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精确了解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级教学,合理规划不同难度的练习内容及强度,确保运动前后进行充分的热身和放松活动,运动期间密切监控学生的健康状况,为趣味课间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

林如国告诉笔者,学校通过科学划分运动区域,构建起立体化课间活动体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仅实现了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与15分钟课间运动的有效衔接,更将每日运动打卡延伸到家里,着力培养每一位学生都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

“传得好!好球!”在杨家中学足球场上,少年们如矫健的雏鹰穿梭奔跑,足球在他们脚下划出银亮的弧线。进球后的欢呼声穿透云霄,汗水在烈阳下折射出晶莹的光芒,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了解,杨家中学在开展校园体育运动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快乐足球”为主题。校园修建了塑料草皮足球场,组织学生开展大课间活动,推行每周一节足球课,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关:

传统文化“顶流”进校园

行走的美育课堂浸润校园

“哈!哈!哈!”在沈塘镇孟山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通过一招一式的练习,感悟着“以德为先、以礼为范”的武术哲学。日前,岭南师范学院“破浪”社会实践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进了校园,面向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开设传统武术课程,旨在借武术为载体,以武育生之德,以武强生之智。

据了解,该课程主要教授的内容为五步拳。据开课老师陈鸿锦介绍,武术套路中,五步拳是基础的中国武术拳种之一,属于查拳入门拳套,带有长拳运动的风格,是学习武术的入门拳术套路,它包含了武术中最基本的弓、马、歇、仆、虚五种步型和拳、掌、勾三种手型。练习五步拳可以提升学生的速度、柔韧度、灵敏度及协调度,同时能够磨炼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耐性,为学生未来进一步学习武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汇聚了我国古代人民战斗智慧的运动项目,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五步拳的学习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对武术这一文化精髓有了新的认识,当我发觉自己的武术动作在坚持不懈的练习下越来越标准、有力、熟练时,我的自信心也被激发出来了。”学生黄寿洋说。

在雷州市第二中学操场上,锣鼓锵锵,水袖翻飞,一曲雷剧韵味犹存,优秀传统文化直击人心。雷剧作为雷州半岛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与汉剧、潮剧、粤剧并列为广东四大剧种。

雷剧作为积淀了数千年智慧与价值观的文化瑰宝,学校传统经典引入课堂教学,为学生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石。在表演期间,每一名雷歌雷剧表演者都大展身手,无论是献唱方言歌还是演绎现代雷剧小戏,均展示出专业英姿,散发出雷剧戏曲的独特魅力。

除了武术与雷剧,雷州市博物馆经过精心筹备,将雷州文化的“顶流”——雷州石狗,带进了雷州市东里中学与附城中学的校园中。通过雷州石狗文化图片展以及2025年雷州市“宋代十贤”历史文化科普讲座,为同学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探索之旅。

雷州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送到孩子们身边,让孩子们能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厚魅力和文化内涵。通过这种方式,使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孩子们能够走进艺术、了解艺术、感受艺术、学习艺术。”

撰文:陈文 通讯员 吴智敏

编辑 邓巧月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