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默到呐喊,中国女性文学都经历了什么?

南方人物周刊 2025-05-11 17:53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向137位当代中国作家发起“我们时代的性别观调查”,其中有90后新锐,也有70后中坚力量,包括铁凝、迟子建、毕飞宇、贾平凹、阿来、苏童等。

这被认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针对作家发起的性别观调查,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影响。

2019年,她启动编选“中国女性文学年选”,期望能为当下的女性写作现场留下记录。迄今,年选已编纂5年,为普通女性尤其是年轻一代女性提供了从自由写作到走向文学殿堂的更多可能性。

张莉说:“女性文学研究追求的是平等,我希望更多的普通女性拿起笔写作。”

事实上,从二十多年前,张莉便开始研究女性文学。她的硕士、博士论文都关注的是女性文学。通过女性文学研究,她也获得了自我教养和自我成长的机会。

以下是她的自述。

大家好,我是张莉。

我七八岁的时候,在农村的奶奶家住。那里有一种宣传画,一个女性梳着辫子,围着白围脖,很阳光,在开拖拉机。

那种劳动女性的笑容,我直到现在都忘不了,因为她当时给我的启蒙是,女孩子开拖拉机是很酷的。虽然它只是一个愿景,但是它会告诉你作为女性的可能性。

我的少年时代,读过很多“闲书”,回过头来看,女作家作品居多。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中学生时代因为读到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去买“安然衫”的经历。

从那时候开始,我想象一种率性自在的女青年形象,希望自己未来能长成小说人物的样子。书本里的那些女性在某一个时刻都曾经引领过我个人的成长。

我认为,文学作品一直都在为女性解放提供助力。

如果我们把百年文学史上的经典女性形象排列在一起,就会看到女性逐渐变得独立、现代、自由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现实生活中女性际遇的改变而发生的。

01

当我们谈论女性文学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古代文学史中,大部分的作家是男性,偶尔也会看到一两个女性作家的身影,比如李清照。

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看不到集体涌现的女诗人、女词人、女小说家、女戏剧家,如果有也是屈指可数。世界文学史也多是如此。

原因当然很多。首先,女性受教育的历史相比于男性是短的,在漫长的时间里,女性的受教育权是被剥夺的,这就直接导致了女性没有书写的能力。

而另外的原因则在于我们长久以来对女性价值的理解,在传统的价值观里,女性价值是在家内体现的。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这是女性的义务与价值所在,而所谓贤妻良母,则是在家庭内部对女性价值的褒奖。

因此,女性写作并不被鼓励,也不被支持。事实上,在古代中国,女性的自称是愚奴、妾,她们写的文字也都是出现在家书里,而几乎不能流传在外。

100年前,事情发生了变化,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了体现对女性的尊重,我们的先驱创造了女字的“她”字。“她”诞生于现代,和那个男字“他”是平等的。

大部分中国女人开始有机会和男人一样受高等教育,拿起笔写自己的故事。比如冰心和庐隐。

然而她们的写作,在最初表达的时候并不连贯和流畅,她们喜欢写别人的故事,而不敢写自己,因为她们需要时间去寻找自己的声音。

如果不像鲁迅、周作人那样写,应当怎么写呢?

直到丁玲、萧红、张爱玲的作品发表,我们才发现女性写作与男性的立场、所使用的腔调、所使用的视角如此不同。她们实实在在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而写作成就又是可以和男性比肩的。

讨论女性文学是在平等的前提下尊重差异。

一直以来,我们对好作品的判断有一个潜在的标准,比如,如果你对一位女作家说,“你写的一点也不像女人写的”,一般情况下,它会被当作一种褒奖,夸奖者和被夸奖者都默认。

可是几乎很少有人会对一位男作家说,“你写的一点也不像男人写的”,因为大家明白,这个评价并非夸奖,这就是我们习焉不察的文学事实。

所以,当我们强调这个世界上的写作没有男女之别时,是不是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在忽视女性的处境?是不是为了达到一种普遍的、一致的、整齐划一的标准,而无视那些本来的不同?

在女性声音和女性处境被忽略的情况下,关注女性、强调女性应该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常识。

这就是我想讲的为什么会有女性文学。

深度剖析20位女作家,32部经典作品

领略百年中国女性文学的独特魅力

文学x性别视角 带来全新阅读视野

21节线上视频课 总时长300+分钟

现在仅需89元!

已更新完毕,可无限回听

点击下方按钮,订阅课程

02

当女性不再沉默,

拿起笔开始自我言说。

在女性文学创作领域,言说主体是非常重要的标志,它标志着女性结束了自身的历史沉默,由被他人言说而变成了自我言说。

所以我特别关注,最早的那批现代女作家是怎样冲破重重障碍,开始自我言说的。

现代女性写作的诞生要感谢两场运动,一场是晚清把妇女们从家内解放到家外的,对抗“贤妻良母”的这样的一场战争。让女性进入公共领域,为女性写作提供了客观条件。

另外一场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它对“妇女是人——有着独立自由意志的人”的这种认识,对于女性运动发展至关重要,这是对女性价值的重新发现。

它提供了一批具有现代主体意识的女性。她们是勇于用“我”说话,勇于发表对社会的看法,勇于表达爱情,勇于内心审视,也勇于向传统发出挑战的新青年。

所以从今天的角度看,五四时期关于女性价值的讨论就变得特别有意义。当时讨论的一个共识是,一个女性是属于社会的,她是独立的个人。即使她不是妻子,不是母亲,她依然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她的生命存在依然是有意义的。

100年后的我们每一位女性的生活,其实都受益于当年的讨论。正是具有鲜明女性立场的这种社会讨论,才最终改变了中国女性的命运。

回到历史现场,会发现女性解放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并不是靠女性自身完成的。回到历史现场,看女性写作的发生,就会了解具体的历史语境,会看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如何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对女性解放起到微妙而意义重大的作用。

拿着这支火把,如果我们去看当时的文学史,我们也会慢慢认识到,人的意识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使中国女性成为了现代女性,也使她们中的一部分人拿起笔,以书写照亮自己,也以书写照亮姐妹们暗哑的生活。

深度剖析20位女作家,32部经典作品

领略百年中国女性文学的独特魅力

文学x性别视角 带来全新阅读视野

21节线上视频课 总时长300+分钟

现在仅需89元!

已更新完毕,可无限回听

点击下方按钮,订阅课程

03

回顾中国百年女性文学史,

与20位女作家“对话”。

建立女性文学传统,强调女性视角和女性立场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一位真正优秀的女作家,即使不借用性别的火把,也依然能够在文学史上刻下自己的标记。因为女性文学从来不是女人文学,她所关注的是所有边缘的和弱势的生存。

真正优秀的女作家的艺术专注力,并不是个人的和单一维度的,她的作品最终要有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更少的对个人生活的沉溺。

而事实上,在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学史上,丁玲、萧红、张爱玲、铁凝、王安忆、林白、迟子建等等,也早已经摆脱那只性别的火把。

当我们浏览1919年以后的文学路标的时候,会很容易看到他们的身影,因为他们早已经成为火把或者路标本身。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女性文学?因为这里有被普遍忽略的女性视角、女性感受和女性立场。

所以这门女性文学课上,我要带领大家阅读,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史上的经典女性文学作品。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我选择了20个女作家和她们的代表作。

其中既有小说,也有散文、诗歌和非虚构作品。我和大家一起回顾中国女性文学的百年发展史,从第一批现代女作家的出现,到三四十年代丁玲、萧红、张爱玲的横空出世,再到最近几年的素人写作,实际上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展现出了众生喧哗,杂花生树的样貌。

我希望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和朋友们一起讨论文学中的女性生活、女性情感、女性生存样态,一起领略女性文学的魅力。

后记

2018年起,张莉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给00后开设“女性文学课程”,每学期都爆满,她还被评为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2022年,张莉将她的课堂搬上了荧幕,在B站与更广泛的女性文学爱好者们一起,讨论当下热门的性别问题,并从经典的文学、影视形象中,解答他们的困惑。

自从入驻B站以来,张莉老师就开启了被催更的日子。

大家的催更源于对文学的热爱,更源于张莉老师每次视角独特的文学分享,都能接通现实与文学的电流,直达我们内心深处,带来全新的感悟。

然而,张莉老师不更则矣,一旦更新,就要给大家大大的惊喜——“北师大张莉的女性文学课”上线了!

不更新的日子,张莉老师也没有停止自己的步伐,而是精心打磨了这套文学课,分享给一直以来热切关注“文学x性别”领域的朋友们。

在这堂现当代文学课上,张莉老师聚焦20位女作家、32部经典文学作品,囊括小说、散文、诗歌、非虚构,从专业作家到素人写作,和大家一起领略中国女性文学的众声喧哗,讨论文学中的女性生存样态,感受女性文学的独特魅力。

△点击观看课程先导片

无论你是男生还是女生,如果你对文学抱有热情,对性别议题抱有困惑,想拿起笔书写自己的故事,欢迎和我们一起走进这趟干货满满的文学课。

深度剖析20位女作家,32部经典作品

领略百年中国女性文学的独特魅力

文学x性别视角 带来全新阅读视野

21节线上视频课 总时长300+分钟

现在仅需89元!

已更新完毕,可无限回听

点击下方按钮,订阅课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