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开麦,志愿者们|博物馆日Talk
一个凉爽的夏日午后,在广东省博物馆(下简称“粤博”)志愿者活动室门口,卢莎莉略显紧张地等待拍摄。当摄影师说“准备开拍”时,她郑重地摆正了胸前的“金牌志愿者”徽章。
卢莎莉曾是粤博最年长的讲解员,从事志愿讲解11年。
卢莎莉曾是粤博最年长的讲解员,从事志愿讲解11年。
身穿复古波点长裙,梳着一头棕色波浪卷发,很难想象眼前打扮时髦的卢莎莉今年已经73岁了。她曾是粤博最年长的讲解员,从事志愿讲解11年,大家亲切地叫她“莎莉阿姨”。
每当莎莉阿姨开讲时,身旁总是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一些观众得知她的志愿服务排班后,专门慕名前来听她讲解展览。
去年底,卢莎莉正式从粤博志愿者队伍中荣休,但她的志愿服务精神还将由414名在册志愿者继续传递。2010年5月18日,粤博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迄今为止共提供服务总时长28.5万小时,讲解场次4万多场。
卢莎莉正在进行志愿讲解工作
卢莎莉正在进行志愿讲解工作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也是粤博志愿者队成立15周年,我们一起听听志愿者们的声音。
在博物馆开启“第二人生”
“在粤博拍摄的这两年,镜头让我重新‘活’了过来。”杨杉,今年45岁,新闻组志愿者,主要负责馆内展览、活动的摄影工作。拍摄采访前,记者在粤博不同的楼层里数次偶遇她,只见她行色匆匆,背着相机穿梭在各个展览间。
新闻组志愿者杨杉正在进行活动拍摄
新闻组志愿者杨杉正在进行活动拍摄
曾经的她,是长期生活在德国的一名自由职业摄影师。2011年回国后,随着孩子的降生,她放弃了热爱的摄影工作,成为一名全职妈妈,一做就是12年。
“其实我很忐忑,40多岁的我,还有竞争力吗?”杨杉还清楚地记得两年前面试粤博志愿者的场景,当时周围都是年轻人,当她向面试官介绍自己的摄影作品时,她感觉“曾经被家庭琐事消磨掉的激情又重新燃烧起来了”。
在博物馆做志愿服务的日子里,杨杉在“全职妈妈”这个身份之外,再次清晰地听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回响。像杨杉这样在粤博开启“第二人生”的志愿者并不在少数。
45岁的陈倩晖,是现任粤博志愿者队队长。工作日里,她是一名执法公务员,到了周末,身上的执法工作服换成了志愿者马甲,“在博物馆里,我换了一种方式生活。”
粤博志愿者队队长陈倩晖正在进行志愿讲解工作
粤博志愿者队队长陈倩晖正在进行志愿讲解工作
从英语专业毕业的陈倩晖,曾经和英文打了8年交道,她当过英语老师,在企业从事过涉外工作,转行成公务员后与英语的交集少了许多。在粤博她重拾自己的“老本行”,进行外语志愿讲解工作和展览翻译。
2020年,粤博展出的重磅画展《从伦勃朗到莫奈——欧洲绘画500年》让陈倩晖印象深刻。她所在的外文组负责完成了整个展览的展板翻译(英译中),“我们的翻译、审校过的内容出现在展板上、图录里,这些处理过的语言会被保留、传播和流转,这很有意义。”
资料组志愿者李俊宏,也在志愿服务中找到了生活的“AB面”。这个27岁的腼腆大男孩,本职工作是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的专业技术人员,他把自己的志愿工作形容为“粤博的大管家”,除了在粤博活动中角色扮演古装人物、搀扶引导视障观众参观展览等,“我们还掌管着博物馆的活动物料。”
资料组志愿者李俊宏引导观众参观展览
资料组志愿者李俊宏引导观众参观展览
最近他正在努力备考粤博木雕组的讲解员考试,李俊宏说:“在博物馆里做志愿者,就像是一次‘二次成长’,我结识了很多‘同频’的伙伴,获得许多珍贵的收获。”
那些被“击中”的瞬间
今年3月,粤博“听见文物·相‘手’粤博”无障碍文化共融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实践案例”,其中送审案例的照片由杨杉拍摄。
一年多来,杨杉一直跟拍粤博的无障碍系列活动,她曾多次被视障听障儿童毫不设防的纯真笑容打动,“他们顽强地把握着任何一个可以感受历史文化、感受世界的机会。”
新闻组志愿者杨杉长期跟拍粤博无障碍系列活动
新闻组志愿者杨杉长期跟拍粤博无障碍系列活动
跟拍久了,杨杉逐渐发现自己每次从取景框前抬起头来,都是微笑着的,“我想这些场景先打动了我自己,照片才可能打动别人。”参与视障观众导览时,李俊宏也有类似的感受:“当特殊群体走进博物馆,在触摸与聆听中,我好像看到文化的光照亮了他们的世界。”
许多志愿者们都有过被观众“击中”的瞬间,陈倩晖曾经在讲解时遇到一名外国观众,他是中山大学的教授,带着自己的两个学生站在一件马坝人的头骨前,观察研究了一个多小时,“你真的想象不到观众能有多专业。”
粤博志愿者队队长陈倩晖正在进行志愿讲解工作
粤博志愿者队队长陈倩晖正在进行志愿讲解工作
而令卢莎莉印象深刻的则是两件革命文物。这是两封革命烈士的遗书,其中一封出自一名16岁的小战士,“遗书上写着‘我们是肥料,用鲜血灌溉我们未来的乐园’,这是一封很感人的遗书,围观观众基本都会热泪盈眶。”谈及此时,卢莎莉也忍不住哽咽落泪。
卢莎莉正在进行志愿讲解工作
卢莎莉正在进行志愿讲解工作
当志愿者们为观众、文物而感动时,人事组志愿者章慧却在他们的志愿服务日常中,发现不平凡的故事。
章慧回忆,去年有一位志愿者,刚被粤博录取,随即就被公司派遣到北京出差半年。据介绍,志愿者入职后需要经历为期半年的见习实习期考察,要按规定完成一定要求的志愿服务工作。
“后来他每周末坐‘红眼航班’往返北京广州回粤博做志愿服务。我记得去年的雨季很漫长,飞机航班不稳定,好几次他都是半夜三四点才到白云机场。”
人事组志愿者章慧工作现场
人事组志愿者章慧工作现场
但在这半年间,这位志愿者没有落下一场培训,志愿服务要求全部按规完成,顺利通过了考核,章慧说:“我们很多志愿者都是‘为爱发电’,一些定居在国外的志愿者每半年还会回国生活一段时间,期间特意回馆进行志愿服务,完成年度考核要求。”
近年来,博物馆热度“狂飙”,从昔日的“门可罗雀”走向“门庭若市”,以往“抓”人讲解的志愿者们现在被公众“追”着讲解。章慧统计数据时发现,“每年志愿者服务时长和场次都在增加”,据统计去年粤博志愿者团队服务了43696小时,讲解了5812场活动。
这些看似普通的数字,构筑起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知识桥梁。而在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他们如涓涓细流般的志愿服务,最终汇聚成大江大河。
统筹:毕嘉琪
采写:南方+记者 赵媛媛
脚本:南方+记者 黄堃媛
摄影:南方+记者 仇敏业 陈文夏
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通讯员 粤博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