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过后,广州塱头村的荷花开了。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水城威尼斯,“贡多拉”搭载着塱头鱼灯在城市穿梭,向沿岸观众送上来自东方的祝福。
这条700岁的岭南古村,在威尼斯双年展C位亮相,展现如何以艺术实验演绎新的传奇。
在珠三角,这样的艺术活化故事不断上演:
坪山长守村的客家围屋因戏剧重生,顺德青田村的水乡风貌借艺术转身。
穿越时光的砖瓦间,藏着怎样独特的圈粉密码?
三座艺术古村,谁是你心中的No.1?(可多选) 花都塱头村:威尼斯展台上的乡建样本间 坪山长守村:围屋里的戏剧桃花源 顺德青田村:水乡里的时光画廊 提交
花都塱头村
威尼斯展台上的乡建样本间
在广府话中,“塱”意为水边高地。
700年前,黄氏先祖黄仕明南迁至此,被这片风水宝地吸引,就此扎根。
谁曾想,这个临水而居的小村落,竟在明清两代孕育出70余位举人,堪称古代版的“学霸摇篮”。
其中最为传奇的当属明代大儒黄皞,官至云南左参政的他不仅为官刚正,更创下“七子五登科”的佳话。
他归乡后修建的青云桥,取“平步青云”之意,如今已成为考生必打卡的“上岸锦鲤”。
历史的车轮驶入2021年,塱头村迎来涅槃重生。
在政府与企业的精心规划下,古村活化工程让这些沉睡的老建筑重焕生机。
漫步今日塱头,仿佛走进一座活态的岭南建筑博物馆:
三百余座明清宅院鳞次栉比,那些高耸的镬耳山墙曾是功名地位的象征;
二十余间祠堂书院临水而立,四百米的古建长廊气势恢宏;
十八条以《论语》命名的街巷,其“梳式布局”尽显古人营建智慧。
今年5月,塱头村更是火出国门。
其作为中国乡村改造典范,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C位出道。
漫步塱头古村,最引人驻足的是积墨楼与春阳台这对“古今CP”的时空对话。
积墨楼作为清代举人黄谷诒的故居,其名暗含“积墨成山”的治学之道。
楼内“太阳永照”主题展览通过八个院落的老物件,将百年家风娓娓道来。
登上二楼观景台,如画的镬耳山墙群构成绝佳取景框,将古村全景360°奉上。
而荷塘畔的春阳台则得名于岭南大儒陈献章的诗句。
这座“全球最佳建筑TOP100”得主,颜值与内涵并存。
其常设展“与道大适”得名于林则徐的对联,必打卡的“墨光宝盒”展区20分钟带你领略三千年书法史。
顶层“塱上荷园”的二十五方荷塘,夏日里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传统与现代的交响曲在这里日夜奏响:
三馀里古巷中,茶理宜世的鲜奶茶与茅台冰淇淋碰撞出新意,百年老宅里的KCOFFEE别具一格。
若要感受地道风味,肥妈饭店的牛蹄汤、古村美食的鱼酱和臭屁醋都值得一试。
3.7万㎡的塱那头草坪是放风筝、露营的绝佳去处。
而获评“黑松露奖”的和春住民宿则将21座明清老宅改造成诗意栖居地,小贵但是值得任性一把。
眼下正值“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节,塱头限定版荷花已悄然上线。
从青云桥的古老祝愿到威尼斯展台的现代亮相,塱头村正以最潮的方式讲述岭南故事。
坪山长守村
围屋里的戏剧桃花源
深圳坪山的长守村则演绎着另一种活化故事。
这座260余年的客家围屋,在张国立带领的龙马社团队入驻后焕发新生。
作为村落的建筑核心,江氏围屋完美呈现了客家民居的典型特征:
半月形风水塘、夯土砌筑的黄色外墙、精雕细琢的门楣装饰,每一处细节都有时光的印记。
2019年,坪山区政府启动古建筑修缮工程。
至2023年,随着张国立带领的龙马社戏剧团队入驻,这座古建筑真正实现了功能活化。
团队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围屋创造性改造为长守戏剧公社。
当戏剧注入灵魂,古村不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而化作流动的文化现场。
漫步村落,精心设计的改造处处可见:
原用于堆放杂物的废墟广场,如今摆放着仿古石凳,成为游客休憩的怀旧空间;
最具创新性的是将传统半月塘改造为“软广场”,水面铺设的弹性绳网成为儿童游乐的绝佳场所。
最令人称奇的是可容纳300人的小剧场,观众置身于百年历史的围屋中观剧,获得独特的沉浸式体验。
游客从长守戏剧谷内开放式的剧场里走出。
游客从长守戏剧谷内开放式的剧场里走出。
由张国立执导、邓婕等知名演员参演的《我爱桃花》成为驻场经典剧目。
展出的428件皮影艺术藏品则系统展现了传统戏剧的发展脉络。
由古宅改造的“龙马社·禧悦”民宿则让游客能够深度体验客家文化。
特别的是,这座客家古村与比亚迪全球总部仅一街之隔,传统与现代在此形成奇妙对话。
项目运营以来,古村已吸引超过12万人次到访,更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整体发展。
漫步其间,既能感受传统建筑魅力,又能体验创新艺术形式,是周末休闲的绝佳选择。
顺德青田村
水乡里的时光画廊
顺德青田村的活化之路同样精彩。
这座400余岁的岭南水乡,以“田螺”造型的独特格局闻名。
青田村由刘氏先祖开基,历经沧桑,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占地690亩的传统格局。
163户青砖民居沿河涌错落分布,形成“玉带环村、九龙吐珠”的独特空间肌理。
九条麻石巷如卧龙般纵贯南北,1800块麻石铺就的千石长街至今仍是村民活动的中心场所。
青田村的建筑智慧令人叹服。
村落整体呈田螺造型,环村河涌遵循潮汐规律设计暗堤水利系统。
现存的清代炮楼、关帝庙、青藜书舍等历史建筑,与十亩荷塘、百年古榕共同构成“青田八景”。
其中,列入顺德区非遗的中秋“烧奔塔”仪式,已成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2016年启动的“青田范式”乡建工程,为古村注入现代活力。
2021年落成的青田艺术区由旧厂房改造而来,4700平方米的空间内,艺术展览、创意市集等轮番上演。
村内已挂牌多个研学基地,游客可体验农事活动、参与艺术工坊,或在手冲咖啡摊小憩。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此设立调研基地,研究珠江三角洲乡村变迁。
如今的青田村,既保存着完整的水乡生活场景,又拥有丰富的文旅体验项目。
这座距逢简水乡仅10分钟车程的村落,正以其独特魅力,成为读懂岭南水乡文化的绝佳窗口。
这个夏天,不妨循着荷塘的暗香,来感受传统与当代的美妙和弦。
撰文:刘自如
统筹:黎詠芝
来源:南方+、中国广州发布、广州花都发布、花都文旅、i游深圳、坪山发布、顺德发布、水兴杏坛、小红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