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揭东区新亨镇硕联小学的教室里,东莞莞城中心小学教师卢健坤指着投影幕上的流程图,分享着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建立个人知识库,为当地教师们提供了全新的知识管理思路。
台下30多位当地教师频频举起手机拍摄课件,将操作逻辑详细记录在本子上。这堂《生成式AI:转动教育新维度》的人工智能技术培训讲座的开办源于硕联小学教师对AI技术学习的迫切需求。
“送教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揭阳点题、东莞作答的双向奔赴。”东莞市莞城派驻揭东区支教团队组长姚东深表示,这种基于真实诉求的资源输送,正在突破传统的帮扶逻辑。
2024年,随着东莞向揭阳派驻的109名支教教师调整为重点攻坚的75人团队,帮扶学校从90所减至30所,教育帮扶的精准实施更需智慧与深度,“少而精”的变化背后是莞揭教育帮扶从“量”到“质”的跨越。
如何在支教队伍规模缩减三分之一的情况下,让帮扶效能不降反增?莞揭指挥部的答案是:从“散点帮扶”到“集优突破”,以需求为导向,将东莞的“输血”转化为本土“造血”。通过创新“双向赋能”机制,两地构建起教研联动、课程共创与人才共育的生态圈,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协作提供了“莞揭样本”。
需求导向精准匹配
揭阳市揭西县纪达中学的心理游园活动现场,学生张淇在“跨越雷区”游戏中完成挑战后,向其他同学分享通关秘诀。张淇兴奋地说:“以前从没想过心理课能这么有趣,不仅收获了知识,还让我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
东莞市大岭山新风中学的支教教师曾美兴(右三)和学生们在揭阳市揭西县纪达中学的心理游园活动上。
东莞市大岭山新风中学的支教教师曾美兴(右三)和学生们在揭阳市揭西县纪达中学的心理游园活动上。
这场融合东江纵队抗战背景设计的活动,正是莞揭教育“需求-资源”精准对接的缩影。2024年,揭阳受援校主动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劳动课程开发等42项结对需求,构建起“揭阳提需求-东莞配资源-双方共实施”的协作闭环。
“过去是我们给什么揭阳接什么,现在是揭阳需要什么我们就匹配什么。”东莞驻揭西教育帮扶组长赵炳权介绍,普宁二中与东莞中学共建科技创新实验室、揭东一小引入松山湖学校项目式学习等案例,均源于当地学校的主动求变。
心理教师曾美兴的帮扶实践印证了这种变革。
面对当地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缺失问题,这位来自东莞市大岭山新风中学的支教教师不仅在校内开设青春期心理课程,更在半年内联动揭西教育帮扶小组开展6场性教育和心理方面讲座,覆盖揭西县多所乡村学校。
“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必须要通过科学的课程和案例破除认知壁垒,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曾美兴说。为了让心理教育覆盖更多学生,她推动所在支教中学开展班主任心理课程培训,希望通过提升班主任的心理教育能力,更好地关注学生。
为了让心理教育覆盖更多学生,曾美兴推动所在支教中学开展班主任心理课程培训。
为了让心理教育覆盖更多学生,曾美兴推动所在支教中学开展班主任心理课程培训。
据悉,莞揭支教团队在团长谭宏杰带领下,自2024年9月起即通过三种路径选派“莞邑良师团队”到揭阳实现资源对接:针对揭阳提出的新教材实践需求,东莞选派学科专家驻点指导;根据中考备考等阶段性重点,提供180个全学段讲座“菜单”供自主选择;匹配揭阳学校实际,推广东莞2025年13项优质科研成果。
这种“按需定制”的帮扶模式,使东莞的优质资源与揭阳的实际需求实现了精准吻合。
聚焦核心的“组团作战”
“帮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帮扶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赵炳权说。这位三年走访揭西县200余所学校的教育“侦察兵”,见证着莞揭教育帮扶模式从“分散帮扶”到“集群攻坚”的策略转变——曾经分散在90所学校的109名支教教师,优化为75人重点支援30所核心校,构建“市——区(县)——校”的三级教育帮扶体系。
“过去教师单兵作战,影响面有限。现在团队进驻重点校,形成教研教学联动网。”赵炳权解释着莞揭教育帮扶的关键:“我们不追求全面开花,而是在中等规模学校‘破局’,用可见成效引发连锁反应,让当地教育者知道‘原来可以这样做’。”
在揭西县河婆街道河山小学,“山河文化”品牌正在成型。这所曾经的乡镇小学,通过大岭山中学教育集团跨市集团化办学,如今已成为阅读特色示范校,课桌舞比赛、劳动实践基地等创新活动频现。
“帮扶组为我们打造‘山河育人’品牌,帮我们找到‘生长点’。”河山小学校长张永茂感慨:“他们不仅带来课程,更重塑学校文化基因。”
东莞驻揭西教育帮扶队帮助河山小学打造“山河文化”品牌。
东莞驻揭西教育帮扶队帮助河山小学打造“山河文化”品牌。
这种改变得益于揭西县打造的“1+3+N”体系:通过“1个教育集团跨市集团化办学输送资源,带动3所种子学校孵化经验,辐射N所乡村学校”的立体化帮扶体系,让教研力量形成聚合效应,带动全域教育生态升级。
走进揭西县棉湖镇,东莞推动的“片区大教研”模式正改变传统教研形态。通过将县域两种方言17个乡镇划分为4个教研片区和“县局统筹规划——片区协作教研——街镇主体落实——学校自主实施”的四级教研网络,采用“莞揭联合教研”模式,让东莞教师带教研员驻校3天,随堂诊课、集体研课、同台竞课全流程示范。
河山小学在东莞驻揭西教育帮扶队支持下,举办第三届“劳动教育周”活动。
河山小学在东莞驻揭西教育帮扶队支持下,举办第三届“劳动教育周”活动。
这种转变依托“三动”机制层层推进:东莞教师挂职受援校管理层推动制度革新、组建13个学科工作坊带动跨区教研、打造“一校一品”驱动特色发展。
随着莞揭教育帮扶走向纵深,“集群式帮扶”带来的化学反应正在释放:2024年,教育帮扶团队指导受援校教师获市级以上奖项87项,辅导学生获奖453人次,助力24所学校获评市级荣誉。
双向赋能激发内生动力
截至2024年底,莞揭两地教师已联合申报13项教研课题、开发21门校本课程,莞揭教育帮扶进入价值共创阶段。背后,是教育理念从“帮扶输血”到“共生造血”的质变。
这种“共生造血”在教师培养端尤为明显。通过“青蓝工程”结成的师徒中,揭西教师庄思影、刘俊娜在东莞导师指导下斩获市级教学竞赛一等奖,而东莞支教教师也在乡村教育实践中重构教育认知。
在河山小学,东莞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吴丹丹与四年级数学教师陈珊茹的“师徒档”被视为“青蓝工程”的结对范本。从随堂听课时发现“课堂缺乏思维引导”,到逐字打磨教学设计、示范教学语言,吴丹丹带领陈珊茹实现教学能力的跨越。
“我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一位‘好教师’是什么样的。”陈珊茹介绍,“现在每备一节课,我都会利用从吴老师身上学来的方法,思考如何让知识‘活起来’。”三年间,这样的“青蓝结对”在揭西缔造130对,培育本土骨干教师超230人。
东莞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吴丹丹(右二)与河山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陈珊茹(右一)在“青蓝工程”中结成师徒。
东莞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吴丹丹(右二)与河山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陈珊茹(右一)在“青蓝工程”中结成师徒。
教育帮扶的深层价值,还在两地教师的相互照亮中显现。
揭西县支教组与揭西县第二华侨中学合作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在水稻产业园研学机械插秧、数字灌溉;东莞支教教师为促进劳动教育课程的本土化撰写的《基于劳动教育的乡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登上核心期刊。曾美兴更从帮扶支教中突破“教学瓶颈”,重构青少年心理教育认知:“来到这里后,我有了更多的时间跟学生接触,每一次讲座,都是一次共同的碰撞与成长。”
这种“共生效应”正突破地域界限。东莞名师工作室线上线下接收揭阳学员238名,跨市教研形成的“整体教学法”“问题解决策略”等成果在两市同步推广;组织“名师揭阳行”活动11场,邀请653位专家送教送培;在搭建的线上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上,两地教师开展线上教学研讨、课程资源共享等活动。“以前支教教师离开,教学效果就下降了,现在通过工作坊和校本化培养,形成可持续的教研网络。”赵炳权说。
从“帮扶输血”到“共生造血”,不仅破解了“师走品消”的帮扶困境,更诠释着大湾区教育资源流动的新可能。当东莞的“鱼”转化为揭阳的“渔”,东莞支教教师带来的教学改革正与当地文化交融生长。
统筹:戴双城
撰文:林海金 官小群 戴双城
图片:邓浩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