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策|从共享到共治,深圳普通人如何参与“水治理”?

作者 黄思华;朱洪波 2025-07-23 13:54

深圳正通过一场静水流深的文化变革,重塑人与水的关系。

有谁能想到,每天处理辖区145万人生活污水的设施竟“藏身”于足球场之下——半地下式的设计让水质净化厂上方成为市民运动的乐园。

听到工作人员讲解着多段式A²O工艺如何将污水变得清澈时,一位参观志愿者感慨:“原来我们踢球的绿茵场下,流淌着城市水循环的秘密。”

在南山区,园丁学校的学生们在双界河畔巡河时,手中的垃圾夹不仅清理了河道,更架起了一座连接心灵与河流的桥梁。

当孩子们通过水质检测仪器看到溶解氧数据达标时,欢呼声在河岸回荡——这一刻,科学数据转化为情感共鸣。

深圳的探索证明,多元打开“水治理”的大门,当专业术语转化为儿童剧,当污水处理厂上方建起足球场,当每一滴水的旅程都成为公共叙事,市民也从水资源的使用者转变为水文化的传承者。

从掩鼻而过的黑臭水体,到市民亲水戏水的公共空间;从神秘封闭的水务设施,到孩子们在净化厂顶绿茵场上奔跑的身影……公众角色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跃迁,无疑是深圳水环境治理最动人的篇章。

深圳的创新,是让“水务设施”从专业术语变为市民生活的温暖背景。

在福田水质净化厂上盖足球公园,将洪湖水质净化厂变身“荷花塔”网红打卡点,把埔地下水质净化厂打造空中花园……这些实践将水务设施从“邻避”变为“邻喜”,将功能空间转化为文化空间。

深圳的创新,还在于将专业水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体验活动。

在“南山寻清记”的活动现场,一排智能设备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全地形机器人、全满水机器人、胶囊机器人、大水牛排涝机器人等高科技设备集中亮相。工程师扶着孩童的手,在平板电脑上轻轻一点,一辆细长的小车便钻进了管道——这就是深圳治水的“智慧之眼”。

深圳环水集团布置700余个在线监测信号,构建实时精准的水务管理指挥系统。智慧水务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也为公众参与打开了新通道。

在坂田街道的水文化宣传活动上,工作人员推广着“深圳市水文旅地图”小程序。这款智慧导览小程序,将碧道、水库、污水处理厂等设施串联成线,市民不仅能一键导航亲水路线,还可参与水文化课程、预约赛艇体验,让治水成果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福祉……

当前,深圳的水环境治理正经历着从工程治水向文化兴水的深刻转型。当技术手段达到瓶颈时,文化的力量成为了撬动公众参与的杠杆。

当大沙河碧道成为市民跑步打卡的“网红地”,当渔民村的水韵故事被重新唤醒,当每个家庭都能通过智慧平台参与节水行动,城市治水便完成了从“政府独奏”到“全民合唱”的蜕变。

然而,当掌声响起,更需冷眼审视:公众参与的“广度”之下,“深度”与“韧性”是否足够?

过去,水务工作多由专业部门主导,公众如同远处的观望者,虽关心却缺乏深入参与的途径。而如今,深圳水务积极作为,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与创新举措,搭建起公众参与的广阔舞台。

从社区的节水宣传课堂,到河流治理的志愿者行动;从线上知识竞赛的热烈互动,到线下水利设施参观的直观体验,公众的热情被充分点燃,逐渐融入水文化建设的潮流之中。

但在这股积极态势之下,仍存在诸多值得深思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的公众参与,多以精心设计的开放日、科普活动、艺术工坊为主,形式新颖却易停留于“体验消费”层面。参与者带着好奇而来,收获感动而去。

当活动落幕,热情如何维系?如何将这种瞬间的触动转化为日常持续的护水行动?这需要超越“活动思维”,设计更具挑战性、责任感和赋权感的常态化参与渠道。

显然,一阵风式的参与热情难以持续推动水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深圳的实践,在“激活”层面堪称典范,但在“深化”与“固化”上,仍有长路要走。

有专家建议,让市民从“活动参与者”进阶为“问题发现者”甚至“协同解决者”。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是推动水文化建设优化升级的宝贵财富。但当下,公众反馈渠道的畅通性与反馈结果的处理效率仍有待提高。

比如,智慧水务构建了强大的后台系统,但其“公众界面”的开放度尚显不足。在“深圳市水文旅地图”小程序中,市民能便捷获取的,多是碧道地图、科普知识、活动预告。而对于更核心的水质实时数据、重点工程进展、污染源追踪信息、治理成效评估等,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如何实质性落地?

透明的数据是公众深度参与、理性监督的基石。数据开放若止于碧道地图,而缺乏深度的信息开放,公众参与便永远只是形式上的热闹。只有当水务部门根据公众反馈优化宣传内容,公众参与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当城市将河流纳入公共生活,每个人都是生态治理的“答题人”。深圳水务水文化建设,应是公众从旁观到参与、从参与到共治的跃升之路,唯有破除专业藩篱、构建长效机制,方能让水文化在市民心间扎根生长。

——观点——

水科普专家、中国水利学会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技术分会副会长李贵宝

护水、爱水,不仅是政府的责任

也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记者:目前,水文化宣传存在哪些问题?

李贵宝:在水治理,以及推进水科普的过程中,必须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在我国,涉及水的管理部门分得非常细,例如水利部门负责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水环境监测与水污染治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则关注城市节水、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农业部门关注农田水利,自然资源地矿部门侧重地下水管理,而交通运输部门则负责航道疏浚和水上交通安全等。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共同保障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环境的持续改善。但是在做科普时,各部门往往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很难覆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全局。

水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水科普更需要接地气。而且从节、洁、保、饮几个维度看,目前的水科普通常做得较简单、节水的居多,饮水科普则因为销售主体大多是企业,往往会受利益驱动影响,科普得不够客观实际。”

记者:智慧水务建设过程中,公众要如何参与其中?

贵宝:智慧水务已经成为水利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通过物联网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全面感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已经在很多地区普及使用的智慧水利水务平台,为水管理安装上了“天眼”。该平台集成了水质监测、水位监测、流量监测等多种功能,可以实时监控河湖的运行状态。平台还具备预警功能,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可以立即发出警报,通知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我国也在研究如何利用无人机(船)和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对大范围水域的高效监测。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水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与此同时,智慧水务平台也需嵌入“公众交互模块”,例如在供水管网GIS系统中增设投诉建议通道,使市民能直接参与基础设施问题反馈。同时,也建议将水厂能耗、水质达标率等关键指标通过社区电子屏公示,推动企业运营透明化。

南方+研究员 黄思华

摄影:朱洪波

编辑 文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