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宣讲队讲述“百千万”故事,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南方+  2025-07-18 08:00

近年来,广东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全省各地积极开展以“百千万工程”为主题的宣讲活动,鼓舞群众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笔记本电脑下田,村里大爷笑话说‘年轻人,这电脑能种出什么来呀?’。”此前,梅州市天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子欣在“百千万工程”主题宣讲活动上,分享了自己刚回到梅州时的一则趣事。这让她意识到科技只有沾着“泥土味”,才能真正扎根乡土。去年夏天,她们的物联网虫情灯提前预警斜纹夜蛾爆发;在大埔县的柚子园,土壤传感器帮助果农系统计算出精准灌溉方案;苗情可视化系统帮助水稻种植大户通过精准追肥,成功挽回亩产200斤,黄子欣团队收获了喜人的成果。

当前,一批批“新农人”从实验室走向田野、从都市回归乡土,扎根基层一线,带动经济发展,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广东组建“新农人”宣讲队,从中选拔优秀宣讲员,并持续发掘人才扩大队伍,通过交流和宣讲,把接地气、冒热气、动真情的话说到农民心尖上。

从一名普通的农业电商从业者成长为“卖荔枝的广州靓仔”,再到“广东省劳动模范”,在茂名市举办的“荔枝季·我与荔枝的故事”专场宣讲活动上,广州市从化荔枝营销工作者曾发超分享了从化荔枝从田间走向全国的秘诀。他的团队联合从化9所高校,发起“高校+农产品”计划,免费培训学生主播,教他们如何设计话术、运营账号。如今,这些学生中有人成了独立主播,有人回乡创业,真正实现了“带强一个产业,带动一方致富”。

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这些产业深深扎根于乡土,蕴含着各地独特的自然、人文与历史资源。如何用好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广东注重让“新农人”分享自身奋斗故事,既让人深刻感受到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意义,更从中学习到更多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先进经验。如在东莞市举办的一场宣讲活动中,宣讲员袁万来便分享了自己作为东莞麻涌土生土长的农民,创立农业生态园,通过不断摸索,成功引种蓝莓,创建了东莞的“蓝莓王国”,为创造本地就业岗位、发展文旅休闲农业经济的创业故事。

宣讲要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各地还注重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事例,结合农村产业发展、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等群众身边发生的事,让惠农好政策更顺畅地抵达基层、深入人心。如韶关市新丰县将省委、市委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工作部署和新丰县落实举措编排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音乐群口快板《全民奋进“百千万” 建设美丽县镇村》,向群众生动解读了“百千万工程”的内涵意义,展现新丰县推动“百千万工程”的进展成效、喜人变化,推动“百千万工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一场场深入人心的宣讲,也让现场聆听的基层群众深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要立足自身岗位,发挥实干精神,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南方+记者 汪棹桴

编辑 朱丹
校对 张芳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