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桌上居然有升降排插?电脑没电再也不用疯狂找插座了!”
“听不懂的知识点,课后直接回看老师讲解?这波操作也太香了吧!”
“中学还有百门选修课?每个老师的课堂都像开盲盒,创意多到装不下!”
7 月 23 日,“Young 帆起航,创见松湖”2025 全国高校校媒精英特训营进入第四天,25名来自全国高校的大学生一头扎进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校园里。从大学到中学,他们一路逛一路惊叹:原来这里的教育,早就把 “创新” 刻进了DNA!
高校圈“新顶流”让学员直呼“刷新认知”
今年夏天,松山湖的两所高校彻底火出圈——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成了高考考生眼里的 “香饽饽”。这俩学校的最低投档线比本科线高出180分,直接追平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投档线。
走进大湾区大学,学员们一下子就被“颜值”迷住了:现代化教学楼藏在山水里,实验室、图书馆、宿舍连在一起,像个巨型“学习乐园”。
学生参观大湾区大学实验室
学生参观大湾区大学实验室
“哪怕一个专业只有 1 个学生选,我们也开!”工作人员的话音刚落,现场就响起一片“哇”声。大湾区大学的学生,大一只顾打好基础,大二随便挑专业;每个学生还能领到 “双导师大礼包”——78 位国家级人才组成的导师团里,一位管学业,一位带企业实践,科研方向自己说了算。据了解,今年首届本科生的师生比为 3:1。“这简直是‘私人订制’级别的培养啊!”有学员忍不住掏出手机拍照。
学生通过沙盘了解大湾区大学
学生通过沙盘了解大湾区大学
在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学员们对学校扎根湾区需求的创新内核十分感兴趣。这所学校秉持“两校一质、教研合一、创新无限”的办学理念,将创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聚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等领域,首批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和7个硕士专业。学校尤其注重产学研联动,与众多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参访、实习、就业机会。
“不只是开几门课、跟企业合作几下,而是从理念到制度,连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透着创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黄依龙逛完直呼“刷新认知”。
学生走访参观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学生走访参观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从“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蓝图,到“创新无限”的教育理念;从高端科研平台深度协同,到本科生一人一导师的精准培养,年轻学子们通过实地走访教育改革的前沿样本,窥见了松山湖高校培养未来人才的密码。来自中山大学的黄诗淇直言:“很羡慕这两所学校的学子,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下,我觉得他们应该大多都具备良好的全球视野、本土关怀与创新能力。”
中学课堂秒变“创新实验室”,这波操作太圈粉了
“这哪是学校,分明是创新游乐场。” 在松山湖第一初级中学,学员们通过实地走访智慧教室、运动场所、多功能报告厅等地,了解学校“和创育美、同创共美、能创尚美”的办学理念,以及“文化立人,科技赋能”的建校思路,不少学员当场表示“不想走”。
松山湖第一初级中学鸟瞰图
松山湖第一初级中学鸟瞰图
“我们把整个校园都变成了学习空间。”松湖一中副校长王睿凯笑着揭秘,学校打造了“三园四格五境”学习空间,把创新基因融入每一个角落。他告诉学员,学校继承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融创未来”课程体系,着力构建“基础+拓展+优能”的课程体系,百门选修课覆盖科技与人文等多个领域;同时,学校还组建跨界师资队伍,70% 是“科班生”师范专业,30% 是身怀绝技的 “跨界高手”,教起课来脑洞大到收不住。
“这才是‘创业精神’最鲜活的样子啊!” 东北师范大学的陶新宇边拍边感慨,松山湖的校园里,连空气里都飘着“敢想敢干” 的劲儿。
从高校的“神仙配置”到中学的“创新日常”,松山湖用一场场教育实验证明:好的教育,既能扎根土地,又能飞向星空。这样的“松湖模式”,你爱了吗?
采写:南方+记者 韦基礼 马新杰
大学生记者曾楚航 余翠竹 赵浚懿
摄影:黄政正 麦晴怡
视频:麦晴怡 何绮莹 黄政正
统筹:张珊珊 陈启亮
策划:郭文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