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文化遇上青春热血,近日,广东科技学院“潮青探遗”突击队的大学生们奔赴汕头,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宝贵非遗注入年轻活力。
演出现场,英歌舞队队员们手持英歌槌,在激昂鼓点中展现了“猛虎下山”等传统阵型。表演中,女队员的加入尤为引人注目,最小的年龄仅12岁,她们在刚劲动作中融入细腻与柔美,打破了传统英歌表演的性别印象。
一位女队员分享了她的加入契机:“第一次在活动上看到英歌表演,刚劲有力的动作与激昂的鼓点瞬间吸引了我。”了解到队伍中女队员较少后,她希望能以女生的视角诠释英歌,用不一样的风格展现这项文化的多元与活力。
在交流学习环节,义胜兴英歌队队员对突击队成员进行了手把手教学。学习从握槌、夹槌等最基础的动作开始。尽管初学时肢体协调性不足,但通过持续训练,大家逐步掌握了动作要领,突击队成员们体会到英歌舞所需的力量、协调性以及其中蕴含的英雄气概、团结协作精神。
义胜兴英歌队队长郑润锐表示,每一场成功演出的背后,都是队员们忍着全身汗水练动作,老队员手把手教新队员,反复练习而来,这不止是敲英歌舞,是一代代人留下来的宝贵文化传承。
义胜兴英歌队创立于2024年,队员平均年龄仅15岁,所传承的是金浦南门金顺兴英歌队创立的“金浦七下槌”(金浦派系)槌法。队长郑润锐介绍,金浦七下槌最初节奏为中慢板,后经前辈不断改进演变为如今快板,体现了英歌舞的与时俱进性。
队伍为青年英歌爱好者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是潮汕非遗青年传承力量的代表。郑润锐说:“青年人要做好对英歌舞的传承与创新,应坚守核心基础动作与阵法,保持英歌舞内涵要义和阳刚本色,在动作和服饰道具等方面适度推陈出新,扩大普适性,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广东科技学院“潮青探遗”突击队此行不仅进行学习体验,更发挥青年专长,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义胜兴英歌队的表演、教学、访谈等进行了系统记录,为这项非遗的保存与研究积累宝贵素材。
从铿锵的鼓点和舞动的双槌中,这群东莞青年触摸到了潮汕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青年传承者的热情,更加坚定了运用青年智慧助力文化传承创新的决心。他们也注意到,随着英歌舞近年“爆火”,学习的年轻人增多,大家普遍关心“训练是否影响学习工作”“如何平衡好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这将是传承工作中需要持续关注和引导的实际问题。
南方+记者 张帆
通讯员 广东科技学院“潮青探遗”突击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