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获全球权威认证!深圳这片会呼吸的森林引全球关注

作者 唐孜孜 2025-07-28 12:44

昨日(7月27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OP15)上,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摘得全球“湿地中心星级奖单项奖”Star Wetland Centre for People。

据了解,全球仅16家机构获此殊荣,福田红树林是中国入选的三家机构之一。深圳湿地保护再获国际认可,“生态名片”绽放世界舞台,彰显中国在湿地保护与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

国际湿地教育网络(WLI)颁发的“湿地中心星级奖”,是全球唯一专注于湿地教育与公众吸引力的质量认证体系,旨在表彰全球在湿地保护、环境教育及公众参与方面表现卓越的机构。“Star Wetland Centre for People”奖项则特别嘉奖湿地中心教育团队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优异表现。

189位志愿者累计服务超5.1万人次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21.64公顷,由内伶仃岛和福田红树林两片区组成。其中,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占地约368公顷,不仅是我国唯一位于城市中心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面积最小的。它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一水相连,共同守护着深圳湾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被誉为“深圳湾畔的绿色长城”。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补给站与越冬地,该保护区在生态安全、文化传承及社会服务方面意义重大。

南方+获悉,自2015年起,福田保护区管理局与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重点在科普教育、志愿者培训与管理领域深度合作。近十年来,已组建起一支189人的专业志愿者队伍,累计服务公众超过5.1万人次。

生态资源亮眼,黑脸琵鹭占全球总量的4.6%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生态资源数据亮眼,保护区内维管植物种类达353种。其中,红树林面积约100公顷,生长着白骨壤、桐花树、秋茄等近20种原生红树植物(含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形成茂密的“海岸森林”。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是鸟类栖息重镇。保护区内记录鸟类273种,含国家重点保护鸟类60种。作为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的关键越冬地,2025年最新监测记录到328只,数量约占全球总量的4.6%。近年还频现豹猫、小灵猫等珍稀兽类,成为生态持续向好的直观印证。

23个摄像头+31台红外相机守护候鸟之家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科技浓度”同样引人关注。一套融合“天(卫星)地(红外)空(无人机)”一体化智能监测、三维可视化等技术的生态管理系统正高效运转。布设的23个高清摄像头和31台红外相机精准追踪区内水鸟动态,全国首创的智能水闸则为候鸟打造了精细化管理的栖息环境。

以“深圳湾滨海红树林湿地修复工程”为代表,保护区通过人工种植红树林、清除外来入侵种、改造基围鱼塘、营造鸟类滩涂及打通生物通道等综合措施,有效恢复了滨海湿地生态。

该项目2019年入选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2021年更进一步跻身国家级《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成为中国十大案例之一。

此外,自然教育“红树讲堂”更是凭借趣味性、创新性频频出圈。自2019年启动以来,“红树讲堂”打破传统模式,首创“双师课堂+云课堂”,现已覆盖深圳300余所中小学,惠及学生超60万人次 。其创新实践获得生态环境部“环境教育与生态文化”主题典型案例及中国林学会  梁希科普奖等多项权威肯定  。

据悉,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林业局)指导下,保护区将深耕自然教育与红树林研究修复,探索更广泛、更创新的公众参与机制,持续为全球湿地保护贡献“深圳方案”。

撰文:唐孜孜


编辑 张秉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