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朗时,晚上站在山顶,月亮特别大特别亮,月光洒到云海上,不是洁白,也不是灰白,而是蓝白交融,一种说不清楚的色彩,比人间仙境还美。”这是高山雷达站一级上士颜涛所描述的无以言说的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战士们默默无闻的守望,也如这山川湖海的辽阔、日月星辰的璀璨、四季更迭的奇妙……从来不需要炫耀,不需要任何言语修饰。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颜涛和他的战友们就是其中的代表。在高山雷达站守望十六载的他,云淡风轻地说,“我是个没有故事的兵”。
没有故事的兵?!这质朴自白,恰如深谷回音,回荡着生命与使命相融的真谛:大美不言。
大美不言,是因为将青春汇入山川。
十六载春秋,颜涛和战友们如山岩扎根于这方寸之地,从汉中平原到云海之巅,青春的轨迹早已与山脉的走向深深重叠。他专业精湛,是站里的“万能砖”——指令标记、军械油料、文书、驾驶、电工,哪个岗位需要便无声地补位。这“全能”背后,是青春岁月被锻造成使命所需的各种形态,如同山间棱角分明的岩石,在风霜中不断塑形。在“白天兵看兵,晚上难见星”的孤寂里,他们生命中最炽热的年华,已如涓涓细流汇入边关,成为其苍莽底色的一部分,在寂静中完成最壮阔的融合。
大美不言,是因为将奋斗融入日常。
雷达站的生活,是“追赶阳光晾晒衣服”的精准掐算,是与无孔不入的潮湿对抗。营房翻修,木质门窗换成了不锈钢,瓦片需钢钉加固;狂风曾将卷帘门如风筝般撕扯而去,尺厚的挡风墙上布满风沙啃噬的“弹坑”。颜涛与战友们便在这风吼雾罩中,日复一日校准雷达的“眼睛”。奋斗在此并非轰轰烈烈的冲锋号角,而是如机器般单调恒常的嗡鸣,是日复一日与风沙“老友”为伴。使命的千钧之重,便在这枯燥循环的日常步履中被踏成了坚实大地,成为他们生命本身沉稳的脉动。
大美不言,是因为将吃苦视为寻常。
未入冬已裹紧棉衣,冷风依旧刺骨。山上“一年阳光不足两月”,湿雾弥漫,风力动不动就飙至8到10级,即便双层窗也挡不住那彻骨的寒凉。颜涛描述这些时,语气平和如叙家常,无半分怨怼。长年累月,苦寒已非需要克服的障碍,而成为生存本身的背景板,如同空气般寻常。那山顶挡风墙上累累的“风之伤疤”,正是他们与苦寒共处沉默的见证。当艰苦不值一提,忍耐化为日常,精神便如那钢钉加固的屋瓦,在狂风中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定力。
大美不言,是因为将使命归于平常。
老兵们千里迢迢带来的故土与桂花树苗,是他们对这座山、这个站刻骨铭心的眷恋。颜涛与战友们如呵护婴儿般为树苗搭建防护棚,树苗虽终未能活,这份倾注的心血却如无形的根须,深深扎进后来者的心田。雷达天线的每一次转动,都在寂静山巅扫描着祖国的长空,这扫描本身即是存在的意义。“守望”不再是一个需要时刻提醒的任务,它已沉淀为过日子一样的节奏。如同颜涛所言“没故事”,并非无事发生,而是守望已成自然,成为战士存在的本来状态。
大美不言,是因为将忠诚化作本能。
颜涛眼角眉梢荡漾的笑意,为那蓝白交融的月光云海而沉醉,这美的震撼源于何处?源于在“连星星都难得看到”的漫长孤寂坚守后,偶然得见天地大美的巨大心灵回响。六十多名鬓染霜雪的老兵重返故地,从家乡捧来泥土,这泥土承载的正是对这片守卫之地无声而炽热的忠诚。颜涛们精心呵护树苗,树虽枯死,但那份对前辈情谊的珍视、对脚下岗位的责任,早已超越言语。忠诚在此地无需慷慨激昂来证明,誓言无声,已内化为一种本能——如同山岩本能地屹立,如同草木本能地生长,在每一个追着太阳晾晒的动作里,在每一次迎风走向雷达阵地的脚步中,在日复一日的战斗号角声里,无声流淌。
“我是个没故事的兵”,这自白如山顶劲风,吹散了浮华的表象,裸露出生命与使命交融的纯粹本质。当青春融入山川,当奋斗化为日常,当吃苦成为寻常,当守望归于平常,当忠诚化为本能,一种无言的“大美”便在这沉默的土壤中悄然绽放。
山顶那蓝白交融的月光云海,是天地无言的大美;士兵们以生命熔铸的平凡岁月,是灯火人间的大美。此等大美,在“没故事”的沉默深处,在忠诚的本能脉动中,无声地照亮山河。
八一建军节之际,向所有在战位默默守望的官兵致敬!
主 办:南部战区空军政治工作部
刊 期:第2899期
主 编:彭 凯 赵国帆
责任编辑:李毅康
投稿邮箱:nbzqkj@163.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