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盛夏,高温多雨,蚊虫孳生繁殖和活动进入高峰期,由伊蚊引发的基孔肯雅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蚊虫(以白纹伊蚊为主,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如果怀疑被感染了应该怎么办?我们又应该如何有效防蚊?
为此,笔者向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庄银安了解相关情况。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庄银安医生介绍,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潜伏期2—12天,通常为3—7天。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
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
庄银安介绍,基孔肯雅热发病时往往来势汹汹。患者常表现有突起发热、寒战,伴有肌肉痛和严重的关节疼痛(可伴关节肿胀)。发热通常突然起病,体温可达39℃。
其次是关节痛,这是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也是常见的首发症状。一般持续4天,多个关节和脊柱可能出现疼痛、肿胀,可伴有全身性肌痛。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关节疼痛多为游走性,通常从手脚的小关节开始,如手指、手腕、脚踝等部位往往首当其冲。关节疼痛会随着运动加剧,导致出现关节僵硬。主要累及小关节,如手、腕、踝和趾关节等,也可影响到膝盖和肩膀等大关节。
基孔肯雅热其他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后2—5天出现皮疹,持续3天左右。为斑疹、丘疹或紫癜,常分布在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部分伴有瘙痒,数天后消退,有些患者还会有轻微脱屑。
部分患者可有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的结膜炎表现,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
如何治疗基孔肯雅热
庄银安介绍,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基孔肯雅热的药物,临床治疗主要采取缓解症状和支持性治疗为主。国内的基孔肯雅热患者多为轻症,而作为一种自限性疾病,通过支持性治疗,充分休息、补充液体以及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部分症状。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在一周内都会逐渐好转,所以大家没必要过分恐慌。
个人和家庭要注意防蚊灭蚊
庄银安介绍,积水是蚊虫孳生的“温床”,“无积水就无蚊虫”,个人和家庭都要注意做好防蚊灭蚊措施。
1.做好个人防护,出门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必要时使用驱蚊液、驱蚊贴等产品。室内可安装纱门纱窗,夜间睡眠时使用蚊帐。
2.及时清理室内积水,水培植物如富贵竹应每3—5天彻底换水,同时冲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也可投放灭蚊幼剂或采用物理隔断方式防蚊。定期检查饮水机水槽、冰箱底部水盘等隐蔽处防止积水。
3.天台、阳台及门前屋后积水管理。屋顶反墚、排水槽等应定期疏通,避免堵塞积水。阳台、天台、庭院内的花盆、泡沫箱、废弃瓶罐等容器应及时清理,闲置容器应倒扣放置,储水容器如水缸应加盖,废弃容器彻底清除。竹筒、树洞应进行封堵或改造,莲花池养鱼防蚊。空调冷凝水应及时排净,废弃轮胎在底部打孔或避免露天放置。
4.及时开展室内灭蚊,在室内可以使用合格的杀虫气雾剂、蚊香液、盘香等减少蚊虫叮咬。如果发现室内蚊虫较多,可配合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灭蚊工具。
南方+记者 林露 通讯员 林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