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欣:振兴鹤山茶,“00后”侨二代闯出茶旅融合路|百千万·新农人

作者 黄烨倩 2025-08-18 12:56

晨曦微露,鹤山市双合镇侨茶区茶园已是一片忙碌景象。林正欣头戴草帽,穿梭在茶垄间,指导工人们采摘夏茶。她的衣襟被露水浸湿,可眼眸里满是专注与热忱。

“夏茶的采摘和加工可是个精细活儿,得趁早摘,不然太阳一晒,茶叶品质就大打折扣。”这位“00后”新农人奔波在茶园与工厂之间,甚至来不及拭去额尖的汗水。她深知,夏茶虽产量大,但若不抓紧时机、精心制作,也难成好茶。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清晨,林正欣开启了她忙碌的一天。而这样的日子,自她2024年4月辞职返乡继承父业,接过侨益康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经营重任后,已成为常态。计划将直播间搬到茶园,讲述越南归侨的奋斗史;逐步完善电商销售网络,策划推出限量版侨红1979纪念茶……林正欣以新一代归侨侨眷的身份回归,让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侨茶故事在新时代的农文旅融合浪潮中得以延续。

“爷爷开垦的茶园,父亲改良的工艺,每一寸土壤、每一片茶叶都沉淀着父辈祖辈的汗水。我们希望讲好侨茶故事,让鹤山红茶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有温度的传承。”她说。

林正欣以新一代归侨侨眷的身份回归,让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侨茶故事在新时代的农文旅融合浪潮中得以延续。受访者供图

林正欣以新一代归侨侨眷的身份回归,让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侨茶故事在新时代的农文旅融合浪潮中得以延续。受访者供图

“进军”茶产业,助力侨茶扬名出海

侨益康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史是一部关于侨民安置和茶产业发展的交响曲。上个世纪70年代末,约3000名越南侨民在国家的安排下来到了双合镇侨茶区侨山村,建起了合成华侨农场。靠着越南归侨一双双勤劳的手,双合镇开垦出当时广东最大的茶园,面积约有6000亩。鼎盛时期,广东出产的茶叶一半以上来自双合镇。

“‘未有鹤山县,先有鹤山茶’,红茶是鹤山的一张特色名片,其中双合镇生产的‘双石’牌红茶更是声名远扬、畅销各地。那时候,我爷爷及其他家人从越南回来,加入了双合茶叶规模化种植转型大潮,主攻出口创汇,农场经济一跃而上,成为大家安居乐业的‘铁饭碗’。”林正欣将家族发展史娓娓道来。

熬过上世纪90年代外贸体制改革的低潮期,林正欣的父亲林亚养抓住双合红茶品牌振兴崛起的机遇,回家接过家族产业经营大棒,成立了合作社,开启了“以茶为媒,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爷爷的勤朴、父亲的坚守,让林正欣看到了传承的力量与责任。在鹤山重点打造“鹤字号”红茶品牌,鹤山红茶再次走出国门之际,在外从事外贸行业的她,看到了家族产业转型“出海”背后的用人之需,决定辞职返乡,回到那个从小就飘着茶香的故土。当时,侨益康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干茶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8000公斤。

看到了家族产业转型“出海”背后的用人之需,林正欣辞职返乡,回到那个从小就飘着茶香的故土。受访者供图

看到了家族产业转型“出海”背后的用人之需,林正欣辞职返乡,回到那个从小就飘着茶香的故土。受访者供图

“当时,我们合作社除了自家的茶园,也收购了其他归侨茶农的鲜叶进行加工制作,干茶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8000公斤。当务之急,是要开拓更好的销售渠道,电商、‘出海’都是不错的选择,我的工作经验正好能补上。”林正欣跃跃欲试,一回家便重新规划品牌建设,并推动了自家核心产品“侨红小圆罐”收获江门市茶叶协会首届评茶活动的金奖。

“过去,父亲专注于埋头苦干,一心一意做好茶叶品质;如今,我会将重心更多地放在讲好品牌故事与优化销售网络上,让更多人了解侨茶文化的历史与魅力,也将侨益康茶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她说。

讲好归侨故事,探索茶旅融合路

如今,双合镇已形成连片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产业格局,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在深厚的产业发展基础上,双合镇以茶产业衍生发展主题旅游项目,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新路。

今年5月,团江门市委联合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市人才工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多部门举办首届兴乡青年创业大赛,超百项涉农创业项目报名参赛,林正欣带着一份着眼茶旅融合发展的“侨茶复兴计划”在决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乡村运营组三等奖。她直言,这是一次全新挑战,也是一次个人成长的飞跃。

“正是有了这次参赛经历,我才开始仔细琢磨关于侨茶、关于合作社的未来。”林正欣细细梳理了一番,在那份“侨茶复兴计划”里向评委展示了下一步的茶旅融合发展之路:面向越南亲友、东南亚华侨回乡探访等人群,推出限量版“侨红1979”纪念茶;策划茶旅精品路线,开展研学体验活动,针对学生和亲子群体,提供采茶制茶、茶艺课堂、侨乡文化讲解等服务;举办中越茶文化节,打造归侨故事角,邀请归侨长者口述分享“回国种植茶叶的记忆”,让越侨茶文化在交流与分享中焕发新生机。

依托侨益康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林正欣以年轻人的创新思维,融合传统制茶技艺与现代品牌理念,推动侨乡茶文化焕发新生。

依托合作社,林正欣以年轻人的创新思维,融合传统制茶技艺与现代品牌理念,振兴鹤山红茶。受访者供图

依托合作社,林正欣以年轻人的创新思维,融合传统制茶技艺与现代品牌理念,振兴鹤山红茶。受访者供图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复兴侨茶产业,让更多归侨茶农增收致富,也让越侨茶品牌走得更远、畅销海外,越侨茶文化为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她说。带着清晰的“计划书”,林正欣希望将“侨益康”打造成鹤山红茶的标杆品牌之一,同时以双合侨点为核心,推动文旅产业与其他乡镇的联动发展,在“百千万工程”的建设发展中勾勒乡村发展的新图景。

在林正欣看来,茶旅融合发展是未来茶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文化虽无形,却能真实传承。就像江门的蔡李佛拳、佛山的醒狮文化,它们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茶文化亦是如此,在忙碌生活之余,能让人于闲暇时静下心来,享受片刻宁静。”

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越南归侨的奋斗记忆。从林亚养到林正欣,两代人从观念碰撞到默契配合,既守住了传统茶文化的根,又闯出了鹤山红茶的产业振兴路。


【编者按】曾经,他们奔赴远方,在世界的坐标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今,他们把目光转回故乡,把脚步踏进田野阡陌。新会的柑园、开平的碉楼、台山的蚝田、鹤山的茶园、恩平的簕菜地……这些曾被时光遗忘的土地,成为返乡的他们重新播种梦想的热土。从远行的游子,到归巢的雁阵,他们带着新思维、新技术、新创意,在五邑大地上写下“百千万工程”最滚烫的青春注脚。

8月11日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江门分社、团江门市委联合推出《百千万·新农人——江门青年投身“百千万工程”兴乡实践》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20位兴乡青年,见证他们用青春之笔、奋斗之姿,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的关于选择、勇气、热爱与责任的故事。

南方+记者 黄烨倩 通讯员 吴中垚 梁凌致

编辑 钟惠琳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