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佛山宣布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为期一天半的顺德区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同时落下帷幕。
一个多月来,基孔肯雅热疫情突袭,顺德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场战役不只是对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集中检验,更以实战形式全面锤炼了基层治理效能、资源整合水平与村域发展韧性。
经此一役,顺德愈发清晰地认识到:人居环境整治是发展之基,资源盘活是动力之源,机制创新是活力之本,而这些认知与实践成果,恰好为村域经济发展铺就了坚实基石,更创造了难得的突破契机。
二次创业,为何瞄准村居?掘金村域经济,顺德动力何在?
顺德区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现场。张艳青 摄
顺德区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现场。张艳青 摄
跳出村域局限看村域经济
区、镇、村三级干部齐聚,用一天半时间深入学习省市农村工作与“百千万工程”部署,聆听14个单位的经验分享。这场高规格的会议,既传递出顺德对农村工作的重视,更暗含其在走出疫情风雨后,锚定村域作为首个发力点的深层逻辑。
在深入调研70多个村居后,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陈新文精准洞察村域发展的“两面性”:一方面,部分村居仍面临村域经济薄弱、资源盘活不充分、治理能力待提升等现实短板;另一方面,众多村居坐拥产业基础扎实、文化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优质等独特优势,潜藏着巨大发展潜力。
顺德的根基在农村,活力在农村。杏宣供图
顺德的根基在农村,活力在农村。杏宣供图
陈新文认为,顺德的根基在农村,活力在农村,村居对支撑全区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而发展村居必须牢牢抓住村域经济,村域经济强,则全区发展稳;村域经济活,则城乡融合深。
会议强调,看待村域经济,需跳出村域局限,站在历史全局与中国式现代化高度,将其置于顺德践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深化“百千万工程”、打造岭南文化精致小城的大局中谋划,作为关乎全区发展根基与群众福祉的战略任务推进。
从中央部署看,村域经济意义重大。中央长期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贯穿“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主线。广东“百千万工程”中,珠三角需重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村是政策落地“落脚点”,县级统筹、镇级联结功能最终要转化为村级发展实绩与村民获得感。
对顺德而言,振兴村域经济,既是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选择,是高质量发展的深化延伸。
回望历史,顺德敢于顶住非议冲破禁区的勇气,赚到市场经济的第一桶金,乃至在农田上建成一座工业城市,都源于农村。
从“村村点火”的县域经济1.0版,到“一镇一品”的镇域经济2.0版,顺德持续领跑。然而,如今顺德农村已是“都市里的村庄”,但村域经济实力远逊于南海、禅城。将经济单元下沉到村,打造3.0版村域经济,是顺德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变“半城半乡”现状、挺起村级组织“硬腰杆”赢民心、推动城乡产业环境“齐步走”、满足村民“腰包鼓、环境美、生活好”的期盼……换句话说,牢牢抓住村域经济这个“牛鼻子”,串联起资源、产业、民生等关键环节,能让村居从“短板区域”转化为“增长极”,提升岭南文化精致小城高质量发展成色。
破除路径依赖“危”中寻“机”
村域经济对顺德至关重要,可此前为何迟迟未能起势?表面看,有早年改革中土地大量出让、村级集体用地储备不足的现实困境。
但是深挖根源,症结更在于“路径依赖”与“动力缺失”的双重制约。不少村集体长期习惯“靠土地收租、靠物业分红”的“躺平式”发展,不愿跳出“收租度日”的舒适区,去探索村办产业、模式创新。
在佛山市87个亿元村中,顺德仅有3个且均为社区,租金收入占比超70%,无村办企业,收益有限且难扩张。事实上,按现有租金增长速度,部分村集体收入过亿需十年,且租金上涨还可能导致租户流失。
其次,部分村居陷入“存量分配”思维定式。有的村将集体收入多分光,留存发展资金少,致项目难推进;有的村因经济薄弱,村民为小利益引发信访。
顺德发展村域经济,要“创造增量谋发展”。图为节假日的位于三洲社区的长鹿旅游休博园。园区供图
顺德发展村域经济,要“创造增量谋发展”。图为节假日的位于三洲社区的长鹿旅游休博园。园区供图
会议强调,坚持回归常识、发现价值。常识就是共识,就是群众的共同诉求。发展村域经济的核心,不是“分蛋糕”,而是“做蛋糕”;不是“守着存量过日子”,而是“创造增量谋发展”,这也是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的共同诉求。
过度依赖收租不仅限制财富增长,还滋生食利躺平心态,消磨创业精神。此前房地产火热,部分村居征地分红催生“食利群体”,让一些年轻人产生躺平心态,削弱顺德创业基因。
1968年,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带领23位村民,筹集5000元开启创业路。凭借敢闯敢干的精神,在艰苦条件下创下世界500强基业。
如今顺德年轻人创业条件远胜往昔,村一级创业活力却不及从前,这正说明顺德村域经济路径存在重“招商引资”、轻“内生动力”培育的偏差。
二次创业,为何瞄准村域经济?答案在于“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今年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中,顺德推进环境整治、资源清理、群众动员,为破解村域经济“空间不足、环境不优、民心不齐”难题创造了机遇。顺德“半城半乡”的短板在农村人居环境,此次以“蚊媒孳生地清理”为突破口,解决了土地霸耕、垃圾乱堆等长期问题,为村域经济扫清障碍。
同时,借防疫攻坚,顺德清理出数千亩闲置地、近3万间闲置屋,将沉睡资产转化为增量资本,为村域经济与文旅发展提供空间。
更关键的是,防疫中区镇村干部一线付出赢得村民信任,党群关系更紧密;村民从“不支持”转向主动参与,形成“村居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共识;环境改善与资源盘活,也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域经济发展的热情。
“破”“活”“融”“人”激发内生动力
顺德发展村域经济,具体怎么做?
会议上给出了四个关键字:发展村域经济,核心在“破”,破除路径依赖;关键在“活”,盘活闲置资源、激活内生动力;路径在“融”,融入人文经济、融合新业态;保障在“人”,建强队伍、培育人才、依靠群众。
这场变革首要解决“谁来干”,旨在让村级组织与村民当“主角”,既“引外力”更“育内力”。
对本土青年创业,顺德秉持“只要项目不违法就鼓励”的理念,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提供清理后的闲置屋、厂房作为“免租空间”,设立村级创业扶持基金给予“启动资金”,还协助对接供应链、设计资源与销售渠道。
陈村“时光98街”由年轻团队低成本改造闲置资源而成“微文旅”打卡点,大墩村吸引60位艺术家进驻,印证“有人肯干、肯来,村居才有活力”。
同时,各村居需做强村级运营,破除“怕风险、怕麻烦”心态,通过分散投资、小额试投等科学设计,实现集体资产市场化运作,获取“租金+股金”双收益,并做好群众工作,转变“分光吃光”旧观念,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在“怎么干”上,顺德可借鉴黔东南乌东村“3511”模式(30%分红、50%再发展、10%社保、10%奖励),结合本地实际调整,注重可持续性与市场化。富裕村居可拿10%分红投资企业,薄弱村居先投万余元试推小项目。
会议明确“打样先行”,建议每个镇街选1-2个村试点,打造可复制样本,示范后再全面铺开。
发展村域经济,不能盲目跟风。顺德坚决摒弃“千村一面”,强调立足村居资源禀赋,激活人文经济新动能。
体验经济是顺德发展村域经济的重要方向。戴嘉信 摄
体验经济是顺德发展村域经济的重要方向。戴嘉信 摄
体验经济是重要发展方向。陈新文举例,仙涌村年桔产业需跳出“种树卖果”,拓展年桔文创、休闲农业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产业链至“微笑曲线”两端;黄连社区可将老房子改造为艺术区域,引入艺术家打造非遗体验基地,让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
培育创意集群,顺德期待涌现更多如陈村南涌NCC公园般的“小而美”场景,吸引青年创客、设计师入驻,发展轻餐饮、服务业等业态,聚人气、添烟火气、提环境品位。
此外,深耕社区服务,把“服务村民”转化为“盈利项目”,勒流江义村便是典范,其星级农贸市场年租金数百万,背后交易额过亿,村里成立强村公司整合散户需求,开展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从单纯收租方转变为价值创造者。该模式可复制到全区。
发展村域经济需全区同心。顺德以党建为引领,借村居换届选拔懂经济、想发展的干部,从村民与村发展利益出发扎实攻坚;各部门树立“一盘棋”思维统筹协同,针对村居“跨部门”难点,如缺土地、缺配套、缺资金等问题,制定专项政策“清单式”响应需求,杜绝“踢皮球”。区镇统筹村居差异化发展,助力找准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打造“一村一特色、一镇一集群”格局。
同时,坚持“群众唱主角”,通过村民议事会、积分制等载体,引导防疫中凝聚的群众力量参与村域经济,实现“大家的事大家管”,形成人人参与、共享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
从“脏乱差”到“绿富美”,靠等待永远不行,靠实干才能实现。会议强调,希望大家拿出“敢饮头啖汤”的闯劲,将会议部署的各项任务和交流形成的宝贵经验,切实转化为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行动和发展实效,让顺德的农村更富裕、更美丽、更幸福,为全省、全市贡献“顺德样板”!
撰文:蒋晓敏 张艳青 刘嘉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