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梦想的城市,在45年的风雨征程中,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将金融业从 “几乎一张白纸” 的初创状态,精心雕琢成支撑经济腾飞的 “金色引擎”,书写了中国金融改革史上的壮丽篇章。
而这份 “从无到有” 的跨越,正是由一系列改写中国金融史的 “全国第一” 所铸就。作为改革开放的 “试验田”,深圳在金融领域的探索从未停歇: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这些破冰之举不仅为深圳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更以 “先行先试” 的实践,为中国金融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财富。1
破冰之举:改革基因铸就金融底色
深圳金融业的改革密码,深植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系列石破天惊的创举之中。1982年,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获批设立,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境外银行分支机构,这一突破,率先将国际金融服务标准引入国内,为封闭已久的中国金融市场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
改革的步伐并未停歇,1987年,深圳迎来金融改革的“双响炮”。这一年,招商银行在蛇口诞生,成为我国第一家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首创的“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打破了传统银行体制桎梏,为金融机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全新范式。同年,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作为新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从理论走向实践。
时间来到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敲响开市铜锣,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里程碑事件。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末,深交所上市公司数量达2873家,总市值约36.72万亿元,培育出比亚迪等一批世界级企业。更具突破性的是,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股票无纸化交易、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创新举措,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提供了“试验田”。
金融基础设施的创新,同样为深圳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经验更逐步辐射全国。1991年,深圳率先推出贷款证制度,通过记录企业资信、监控贷款流向,有效防范多头套贷风险,这一经验后来不断优化,演变为覆盖全国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1995年。深圳金融电子结算中心成立,建成全国首个同城实时全额支付系统,大幅提升了资金结算效率,为中国现代化支付体系奠定了基础。
这一系列“破冰之举”背后,是深圳“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基因。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金融业的每一次探索,不仅为自身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能,更成为全国金融改革的 “样本库”,持续为中国金融业的创新发展贡献 “深圳经验”。
蝶变之美:规模与质量的双重跨越
历经45年深耕,深圳金融业已形成“参天大树”般的生态体系。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深圳金融行业总市值达3.26万亿元,较特区成立初期实现指数级增长;金融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305.68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4710.48亿元,占GDP比重达15.2%,税收贡献超22%,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信贷作为滋养实体经济的 “活水”,其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更直观地体现了深圳金融业的成长与担当。2016年9月,深圳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仅3.39万亿元;到2025年6月末,这一数字已强势突破9.85万亿元,增长近3倍,其中,科技贷款余额2.1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近2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1.3万亿元,数字经济产业贷款余额1.3万亿元。这些重点领域的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精准对接了实体经济的核心需求。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6月,深圳金融机构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85%,同比下降0.52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为促消费、扩投资创造有利的利率环境。
市场主体的 “枝繁叶茂”,则进一步丰富了深圳金融生态的内涵。目前,深圳拥有招商银行、中国平安等8家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总市值超3万亿元。其中,招商银行从1亿元资本金、1个营业网点、34名员工起步,成长为总资产超12万亿元、员工近12万人、按一级资本排名全球第八位的国际化银行集团,成为深圳的一张亮丽名片;中国平安从蛇口一家区域性保险公司,成长为融保险、银行、投资于一体的综合金融集团。
除了金融机构自身的壮大,深圳资本市场的活力同样令人瞩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22日,深圳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已达582家,A 股总市值超12万亿元,资本市场活力持续稳居全国前列,为企业融资、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
崛起之力:从科技赋能到全球金融中心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 “破冰” 奠定了深圳金融的根基,那么进入新时代后,“科技赋能” 则成为深圳金融业实现弯道超车、跻身全球金融中心行列的核心动力。这一转型,这让这座城市在全球金融版图中的地位持续跃升。2025年3月,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第3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7)》显示,在119个金融中心城市中,深圳金融科技专项排名蝉联全国第一、全球第三,仅次于纽约和伦敦,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域不可忽视的 “中国力量”。
亮眼排名的背后,是深圳金融科技在实体经济中的深度渗透。深圳金融监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贷款突破2万亿,为科技企业研发创新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科技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8.8亿元,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近3.12万亿,有效化解了科技研发中的不确定性风险。
深圳金融科技能取得这般亮眼成绩,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近年来全市在该领域的系统性布局与精准政策引领。《深圳市扶持金融科技发展若干措施》《深圳市金融科技专项发展规划(2023—2025 年)》等政策相继出台,构建起 “技术研发 + 场景运用 + 成果转化 + 人才支撑 + 标准建设” 的全过程产业链支持体系,为金融科技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不仅如此,深圳还创新举措频出:成立全国首个金融科技企业出海联盟,助力本土企业拓展全球市场;支持微众银行赴港设立全国首个民营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探索跨境金融科技合作新模式;全国首发落地数字人民币可视硬钱包,推动法定数字货币场景创新……每一项举措,都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政策的“东风”之外,头部企业的集聚与引领,更是深圳金融科技生态蓬勃生长的关键支撑。目前,深圳已经全面汇聚了平安科技、招商金科、腾讯金融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以及华锐技术、微言科技等极具潜力的新兴势力。在2024年《福布斯》中国金融科技影响力企业TOP50榜单中,微众银行、金蝶信科等13家深圳企业强势入围;同时,毕马威中国金融科技双50榜单也收录了金证股份、中保车服等24家深圳本土企业,涵盖了普惠金融、保险科技、AI大模型等多个前沿领域。
更值得骄傲的是,在《财富》亚洲金融科技创新者评选中,深圳企业位居前列。其中,微众银行领跑数字银行领域,平安保险问鼎保险科技领域,腾讯控股则稳居支付领域次席。这些荣誉的获得,充分展示了深圳金融科技企业在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强大实力。
融合之境:大湾区金融引擎的担当
在深耕科技赋能的同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深圳也在跨境金融领域持续发力,逐步成为联通内地与全球市场的“超级枢纽”——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深圳正不断打破跨境金融壁垒,为大湾区金融一体化贡献力量。
一方面,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提质扩围,为企业跨境经营提供了更多便利。截至今年6月末,深圳辖内已有超1700家企业参与试点,业务规模超1700亿美元。另一方面,深圳持续提升贸易新业态业务便利化水平。截至2025年6月末,支持外综服企业代办跨境电商出口收汇,累计服务23.7万家企业,业务规模570.9亿美元;支持银行凭交易电子信息办理跨境电商外汇业务,累计服务商户1.4万家,业务规模13.3亿美元,居全国前列;支持外贸新业态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结算金额达1.3万亿元。这些举措,让外贸企业的跨境资金流动更高效、更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跨境金融创新中,“跨境理财通” 的推进尤为亮眼。2021年,该业务率先在大湾区启动试点,而深圳凭借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独特政策优势,迅速成为业务量最大的城市。2024年2月,“跨境理财通”升级至2.0版,个人投资者单笔投资额从100万元提升至300万元,进一步满足了居民跨境理财需求。与此同时,深圳金融监管部门持续推动业务试点增量扩面:“跨境理财通”2.0落地以来,深圳银行新增个人投资者约3万名,跨境收付金额合计472亿元,收付金额占大湾区比重近五成,成为大湾区居民跨境理财的 “首选地”。
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增长,同样印证了深圳跨境金融的活力。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深圳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为27632.8亿元,同比增长24.3%,其中货物贸易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为5512.8亿元,同比增长12.5%。更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深圳新增跨境人民币一般货物贸易“首办户”815户,相关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44.3亿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享受人民币跨境使用带来的便利。
站在深圳特区建立45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深圳金融业已构建起与实体经济深度共生、同频共振的生态体系——从“破冰”到“蝶变”,从“科技赋能”到“跨境融合”,每一步都踩准了时代的节奏。
面向未来,深圳金融业的创新故事仍在续写。在绿色金融领域,深圳正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碳交易市场,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创新;在金融开放方面,前海正试点更高水平的跨境金融监管沙盒,为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提供“试验窗口”;在金融科技领域,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正与支付、风控、投顾等场景深度融合,催生新的金融业态。
“45载潮头立,45岁仍少年。”下一个45年,当全球目光再次聚焦这座城市,相信这里的金融故事,仍将饱含“春天的气息”,为世界金融改革发展贡献更多“深圳答案”。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执行统筹:卢亮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罗曼瑜 卢亮
视频:叶浩程
相关专题链接:奋进45载,金融筑梦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