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女性经商题材泛滥后,古偶剧又一窝蜂地开拍“女将军101”。
暑期档以来,《锦月如歌》《与晋长安》《一笑随歌》三部女将军题材剧的前后脚上新,将“女将军人设”推向了又一创作高潮。
但可惜的是,与题材热度相并行的,是不及格的口碑,《锦月如歌》豆瓣5.4,《与晋长安》豆瓣4.8,《一笑随歌》虽未开分,但因其“虐女”设定也招致了不少吐槽。
“女将军”热潮的出现,本质上是市场与观众双向选择的结果。尽管此类剧集的品质参差不齐,但它们却共同递出了一个信息——古偶剧女主正努力告别傻白甜,开始积极地搞事业。简言之,就是古偶女主人设变强了,也变爽了。
与此同时,该热潮的兴起也暴露出了当下古偶剧的一系列问题:内容同质化,“将军”身份流于表面,恋爱桥段强行增加苏点,甚至陷入“英雄救美”“女强男更强”的叙事窠臼。看似塑造女将军是为了拓展叙事格局、弘扬家国大义,实则只是给男女主换了个背景谈恋爱。
01
“女将军101”的一体多面
女将军这股风之所以会在今年兴起,离不开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对女主角邓婵玉的塑造。《封神演义》中的邓婵玉原本非常被动,被土行孙强行霸占,而电影却对邓婵玉进行改编,令其成为了一个更立体、更现代的女性角色。
邓婵玉的出现满足了很多人对女将军的想象,成为“老公姐”的直观体现。而创作者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股风向,令其在古偶剧中进一步蔓延。
暑期档播出的由千山茶客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锦月如歌》,正式打响了女将军古偶剧的第一枪。该剧云合评级S+,由周也、丞磊主演,无论IP还是演员均自带流量。而宋轶、丞磊主演的《与晋长安》和李沁、陈哲远主演的《一笑随歌》后面亦陆续开播,令“女将军”这把火越烧越旺。
三部剧对比来说,李沁版的女将军获得的认可度更高一些,正如网友所说“在女将军101里,李沁还是赢得太轻松了。”
而周也、宋轶版女将军则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吐槽,形象设定未能满足观众的心理预期。
她们备受争议的问题,主要在于演员的外在形象和性格特征与女将军身份的不符。
周也版女将军被质疑“过分娇憨”。尽管在《锦月如歌》里女主角禾晏是女扮男装回到军营,但她无论是肢体语言还是面部表情都显得太过小女儿情态,与军人的英姿飒爽做派不符。反倒是当她扮回女装舞剑时,看起来更贴合角色,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明媚感。
而宋轶版的女将军则更受诟病。《与晋长安》中的黎霜一出场,就因一身尽显曲线的黑色劲装被网友吐槽为“生怕敌军不知道腰子往哪里捅”。不仅如此,黎霜的全妆出镜也不符合角色的戎马生涯,从刘海弧度到耳饰齐备,均令观众气不打一处来,让人梦回服美役的“鞠门女将”(主演《花戎》的鞠婧祎)。
可见,在古偶的创作思维下,女将军剧多一味地追求女主的美感,却往往忽略了战场的真实感。这种人物塑造既有违战场环境的基本逻辑,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女将军应有的粗粝真实,令故事沦为儿戏,使观众难以入戏。
02
女强叙事
与“经商101”类似,“女将军101”的出发点也是女强。
古偶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人们早已对某些套路化设定产生免疫。与此同时,人们对浪漫关系的想象也发生了改变,变得更现实、更落地,也就是所谓的“谈恋爱不如搞钱”“靠男人不如靠自己”。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自主意识的增强,观众不再满足于观看那些依附于男性的女性形象,转而对女强人、大女主青睐有加,而期待看到更多真实反映女性生活状态、展现女性力量、剖析女性内心世界的女性叙事。
乘着这股东风,以女主搞事业为卖点的古偶剧才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一众女商人、女将军由此应运而生。
而且相较“女将军101”,“经商101”无论就作品数量还是就流量反馈来说,势头都明显更胜一筹——《梦华录》女主开酒楼,《惜花芷》女主从卖糖葫芦到开酒楼,《珠帘玉幕》女主从采珠女变珠宝商人,《柳舟记》女主开创瓷器品牌,《蜀锦人家》女主将家族的扎染事业发扬光大,《国色芳华》女主靠种牡丹创业成功……
在“反恋爱脑”的社会语境下,这种搞钱、搞事业的女主设定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政治正确。
而女将军的出现,则让女强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具象化体现,力求塑造出一批武力高强、智勇双全、运筹帷幄的女性角色。比如,《锦月如歌》中的禾晏被设定为战无不胜的飞鸿将军,《与晋长安》中的黎霜被设定为“第一女将军”,《一笑随歌》中的付一笑被设定为“锦绣国第一女射手”。
只不过,当下的这些女将军形象大多还停留在“性别置换”的初级阶段。创作者往往只是简单粗暴地将男将军的剧情框架直接套用在女性角色身上,再叠加“美强惨”的情感线作为调味料。其创作思路就本质来看,仍未脱离“用男性叙事逻辑讲女性故事”的叙事窠臼。
比如,《一笑随歌》里的付一笑就是“美强惨”的集大成者,刚为国争光便被冷箭射中跌落悬崖,接着又武功尽失、丧失记忆,落入敌国皇子之手,被对方百般虐待,而两人随之上演“相爱相杀”的戏码,前面虐得有多惨,后面爱得就有多深。
试问,一个正常女性真的会爱上用酷刑虐待自己的人?创作者真不是光凭想象力在讲故事?这些都让观众充满怀疑。
03
战场变情场
女将军剧集遭受诟病的另一原因,是被质疑“披着将军外衣谈恋爱”。将军身份不是女性角色的高光依托,而是增加恋爱苏点的浪漫设定。
“战场变情场”段落在剧中频频出现。男女主常常上一秒还打得好好的,下一秒就乱入MV式拍摄——慢镜头、浓情BGM,配合男女主上演爱的魔力转圈圈。
不仅如此,女主身边还常常围绕着多个优秀的男性角色,有深情款款的皇子、战功赫赫的将军,也有温润如玉的书生。这些男性都只对女主一往情深,不惜为她付出一切。
这种“多男爱一女”的人物关系,显然脱胎于近年来“一对多”的古偶大势。这种设定放在寻常古偶剧里或许还算妥帖,一旦放在女将军剧里,便会显得喧宾夺主,失去侧重,让本应被重点渲染的家国大义、战场拼杀沦为背景板,看上去如过家家般俗套。
而且大量玛丽苏情感线的置入,也会削弱女将军形象应有的独立性,仿佛她的成功和魅力并非靠实力所得,而需要通过男性的爱慕来证明。
此外,女将军剧还会重复出现“女强男更强”的人物设定。即便贵为女将军,女主们仍需要依附于男主而行动。无论是在激烈厮杀的战场上还是在艰苦受训的军营中,女主仍逃不开英雄救美的俗套段落。
比如,在《锦月如歌》里,禾晏与肖珏虽被称为“双强组合”,但肖珏实际上却扮演着实力更强、地位更高、更有权威的角色,多次在禾晏只身赴险时救她于水火。
再比如,在《与晋长安》里,即便黎霜被设定为文武双全、杀伐果断的太晋女将军,但男主晋安更是集多重身份于一身,拥有吊诡的神力,多次在女主身处险境时如神兵天降般的拯救对方。
本该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军,最后仍逃不脱“靠男人才能成功”的伪大女主之路。此类设定,都在一定程度上矮化了女将军,令剧中的“大女主”概念备受质疑。说白了,这种创作的底层逻辑其实仍是“傻白甜”的那一套——默认女性为弱势地位,进而通过凸显男友力来制造浪漫想象。
女将军很强,但在外征战沙场,仍需要更强的男主去守护;女将军很酷,但在外不苟言笑的她,却会在比她更酷的男主身边小鸟依人,浅笑嫣然。
这种创作逻辑与女将军的人设存在明显的割裂。也正因如此,“女将军101”虽密集上新,却并没有作品出圈,更未能打破古偶遇冷的整体疲态。
但回顾古早国产剧你会发现,观众记忆中从不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女将军角色。
从花木兰到穆桂英再到樊梨花,应有尽有,而袁咏仪版的《花木兰》、郑佩佩和李若彤等人主演的《杨门女将》、苗圃主演的《穆桂英挂帅》,更是伴着不少80后、90后成长了起来的。这些剧集中的女将军们,既有战场上的英姿飒爽、雷厉风行,也有直面内心的儿女情长。
对比当下的女将军古偶剧来说,这些古早剧集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妆造真实、动作真实、情感真实。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有些粗糙,但它们却是在实实在在地拍人,把女将军的方方面面落到实处。
剧里的女将们妆造简单,没有滤镜加持,不会过度涂脂抹粉,更没有配备与身份、情境不符的耳饰、头饰。她们身手干练,一言不合就开打,并伴随着一股血气十足的不服输的精气神,耍得了长枪、拉得动大弓,与当下看起来气血虚弱的流量花们有着本质区别。
更难得的是,剧中的打戏也经得起推敲。比如,《穆桂英挂帅》里有一场穆桂英与杨八妹之间的比武,对打之前,穆桂英做足功夫,从杨宗保处取经,了解到杨八妹“指左打右,指右打左”声东击西的枪法特点,将武艺比拼落到了实处。
此外,相较当下女将军古偶剧来看,《穆桂英挂帅》中女主的人物弧光也更加完整。
尽管男主杨宗保在武艺上比穆桂英更胜一筹,但并未出现英雄救美之类的俗套桥段,而是扎实写女主的心态变化:比武输给杨宗保后,穆桂英并未气馁,而是化失败为斗志,回去苦练功夫,提升武力和兵法素质,此后再战杨宗保,她便能与对方斗得有来有回,并靠兵法三擒对方。
如此,穆桂英才成了观众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帅才”,从一个山寨中走出的大小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大义的英雄。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如何跳出性缘关系,为女将军赋予应有的身体素质、精神素质,令角色更有说服力、更像是一个“人”,仍是当下古偶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即便“女将军101”风头再劲,“女性力量”的口号喊得再响,也远不如用角色说话,塑造出一个真实、立体、为自己存在而不是为了恋爱存在的“女将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