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社区的温度,如何共同缔造?

作者 崔洪铭 2025-09-26 14:32

9月25日凌晨5时,台风“桦加沙”渐渐远离云浮。当日11时,全市防汛应急响应降为Ⅳ级,新兴县新城镇侍郎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方炜杰松了一口气,转身又往居民楼——还有几户老人,得再去看看。

四天前,云浮启动防风防汛应急响应,整座城市进入了临战状态,方炜杰和许多党员一样,迅速奔赴一线。走访、排查、宣传、联络……脚步没停过。

不过,他早已习惯。社区工作十年,方炜杰越来越明白,“人情味”才是连心的桥,“共同缔造”才是社区的温度。

人情味社区

侍郎社区的巷子不宽,但很暖。方炜杰每日走访,总有人和他打招呼。不论是老住户还是新租客,都愿意和他聊几句。这位年轻书记,耐心、没架子。

社区得名于明代刑部侍郎陈鼎。他为官清正,朝廷曾立“书锦牌坊”。如今牌坊复原,一面刻“侍郎”,一面刻“清德”,成了游客打卡点。

老城区焕新,人也更多了。怎样服务好本地人和外来者?方炜杰一直在思考。

前两年入户走访时,他碰到一户困难家庭。孩子总揉眼睛,一开始以为是近视,查出来竟是先天性白内障,手术费要好几万元。一家人急得掉眼泪,找到社区时,方炜杰立刻起身:“这事我来帮着跑。”

社区里,孩子们的手工作品。 通讯员供图

社区里,孩子们的手工作品。 通讯员供图

方炜杰和同事们联系了眼科医院,又找了十多位热心人帮忙,最后孩子顺利手术,费用全免。孩子重见光明那天,家长拉着他的手,话都说不利索。

这事之后,方炜杰更上心社区里的孩子。

社区有几个孤独症孩子,以前见了人总躲。他就组织活动,拉着孩子们做手工、唱歌,还特意留出让他们发言的时间。“别怕,大声说,大家都听着呢!”

一年多过去,变化悄悄来。有孩子见了他,会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小家伙还分不清人,却记挂着:“什么时候再搞活动呀?”

方炜杰听着,心里暖暖的,这给了他很大的工作动力。不止一个孩子这样,好几个都开朗了,敢说话、愿交朋友了。

这些温暖反馈,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前几年刚当选社区干部时,他常犯难:压力大,经验又不足,有时真想歇一歇。可走着走着,总有人笑着跟他打招呼,给他鼓励。居民的热乎气,成了他的动力。

文化味社区

如今走进侍郎社区,牌坊静立,街巷安宁。风雨过后,这里不仅恢复了秩序,更保留了一份熨帖的温情。

人心暖了,社区就活了。方炜杰开始琢磨“侍郎故事”,想打造一种团结、互助的社区文化。

在方炜杰眼里,社区不是“管出来”的,是“服务出来”的。借着“百千万工程”,他把党支部、志愿者、企业、群众拧成一股绳,连商家都主动来做公益。

台风“桦加沙”来临前,社区工作人员走访域内住户。 通讯员供图

台风“桦加沙”来临前,社区工作人员走访域内住户。 通讯员供图

如今的侍郎社区,越来越热闹:中秋节做艾糍,重阳节蒸糕点,儿童节送手工礼物,冬至包饺子……一开始只有20多人参加,现在每次都能聚起80人。

不少子女专门送老人回来参加活动,连周边社区的居民、外来务工者也加入进来。方炜杰还推动商家参与公益,借鉴“社区合伙人”模式,让服务资源流动起来。

“以前觉得‘社区工作’有距离感,其实早就不是了。我们要让居民感受到的是服务,不是管理。”他说。作为省十四届人大代表,方炜杰在工作中同时履行职责,把来自乡村振兴一线的经验带到省人大会议上,还把他所见所想带回一线。

这几年,社区集体经济稳步增长,想干事的年轻人回来了,活动也更丰富了。方炜杰还有新计划,成立教育激励基金:“崇文尚学,才配得上‘侍郎’的名字。”

南方+记者 崔洪铭

编辑 何嘉琪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