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新校区远离城区,何以成为大城市建设新起点?|茂名大道

作者 刘栋铭;叶洁 2025-09-27 14:00

9月26日,茂名市委党校新校区正式启用。新校区坐落于高州市分界镇,紧邻根子镇柏桥村,与柏桥荔博园多个地标建筑交相辉映。

从地理位置看,新校区远离市区,似与城市核心区域保持了一定距离。然而,若将其置于茂名“两轴—两个圈层”的城市发展格局中审视,党校的迁建与启用,恰恰标志着茂名迈出了建设大城市的关键一步。

这一判断,源自新校区的“开学第一课”。当天上午,茂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庄悦群走进新校区报告厅,以《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为题,为2025年茂名市县处级领导干部任职进修班及第十五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员带来一堂立意深远的专题党课。

这堂课从茂名城乡关系的历史脉络切入,系统阐释了大城市建设的布局与逻辑。新校区所在片区承担何种功能?建设大城市又为何成为茂名必须肩负的时代使命?《茂名大道》为您解读。

柏桥荔博园迎来新地标

白墙青瓦,碧波相映。茂名市委党校新校区临水而立,呈现出一幅“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的山水画卷。

这座占地约341亩、建筑面积约5.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设施齐全、环境宜人,与周边自然生态和谐共生,成为柏桥荔博园建筑群中一颗璀璨的新明珠。

新校区及柏桥荔博园建筑群风光。柯淦文 摄

新校区及柏桥荔博园建筑群风光。柯淦文 摄

新校区并非孤立存在,它融入了柏桥荔博园的整体肌理。它与柏桥服务区、中国荔枝博览馆等连片发展,共同串联起一条融合理论宣讲、产业振兴、文化体验与民生服务的“共富链”,展现出片区协同发展的整体效能。

这一切,离不开“要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的殷切嘱托。两年多来,茂名推动柏桥村从传统种植迈向文旅融合,村集体收入在两年间从178万元跃升至448万元,“美荔经济”正成为富民增收的生动实践。

茂名推动柏桥村从传统种植迈向文旅融合,村集体收入在两年间从178万元跃升至448万元。

茂名推动柏桥村从传统种植迈向文旅融合,村集体收入在两年间从178万元跃升至448万元。

伴随着产业升级,柏桥荔博园建设持续深化。2024年5月,该区域被规划为荔枝文化与红色文化交融的产业示范区,明确学习、产业、服务三大功能区。今年5月,全省首个荔枝主题服务区“美荔天地”投入运营,迅速成为交农文旅商融合的“爆款”地标。截至9月21日,已吸引车流76.4万车次、游客314.9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亿元。

夜幕中的美荔天地。梁培信 摄

夜幕中的美荔天地。梁培信 摄

金秋时节,茂名市委党校新校区与柏桥讲堂、美荔天地彼此映衬,形成了一个功能互补、价值共创的发展共同体,标志着柏桥片区从特色产业示范点,迈向一个多元功能叠加、发展能级全面提升的综合示范区

“建设大城市”使命在肩

今年5月,省委主要领导在茂名调研时要求,坚持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城市、联动大区域,努力为全省作出更多贡献。这一要求,是从全省“一盘棋”的高度为茂名确立的新定位。

对茂名而言,“建设大城市”不仅是城市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更是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大局的使命担当,将成为支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

茂名修复油页岩工矿遗址形成露天矿生态公园,采矿留下的“伤疤”被碧蓝色的好心湖取代。冯洁云 摄

茂名修复油页岩工矿遗址形成露天矿生态公园,采矿留下的“伤疤”被碧蓝色的好心湖取代。冯洁云 摄

工业是茂名最鲜明的城市基因。回溯六十余载,茂名因油而兴,依托露天矿崛起为一座工矿型城市。其发展脉络,是一部城市持续东进、向南靠海的演进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至80年代):荒原起新城。依托油页岩开采,河西地区崛起为工业商业中心,城市从无到有,人口由26万增至41万,奠定了工矿城市的基本格局。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向东向海拓空间。地级市体制确立与市管县改革拓展了腹地,城市中心逐步向河东转移,建成开放了水东港,向海而兴迈出坚实一步。户籍人口从1983年的447万增至2010年的747万,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框架初步拉开。

第三阶段(2010至2022年):组团布局成形。随着三大平台设立与区划调整,中心城区、水东湾新城、共青河新城、博贺湾新城四大组团共同构筑起城市新骨架,但也面临空间分散、联动不足的挑战。

第四阶段(2022年起):融合提质新阶段。茂名市委提出“两轴—两个圈层”布局,以高铁片区为枢纽,以“圈”“带”联动的格局,推动城市组团融合发展,建设精明紧凑的现代化城市。

2021至2024年,茂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45%提升至48%,增幅连续四年稳居全省首位。当前,广湛高铁开通与省运会举办带来历史性机遇,茂名新城建设迎来关键窗口期。未来10至15年,“两轴—两个圈层”将加速成型、释放效能。

大城市图景愈发清晰

城乡关系正经历深刻变革,而城市发展的核心始终是人。

茂名市委从2022年提出构建“两轴—两个圈层”城市布局到2024年提出建设“茂名新城”,再到2025年提出建设城市“三大内核”,逐步深化了对紧凑型、精明增长城市发展路径的认识,持续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让建设成果惠及市民。

市民在茂名新城城市展厅观看城市“三大内核”空间规划。刘栋铭 摄

市民在茂名新城城市展厅观看城市“三大内核”空间规划。刘栋铭 摄

对“两轴—两个圈层”的理解,也随着像党校新校区这样的关键落子而变得清晰、具体。

先看关键节点。新校区所在的柏桥片区,正是“两轴—两个圈层”中的八大重要节点之一。其他节点还包括高铁片区、共青河片区、茂东片区、水东湾片区、西城片区、城北片区、金石产业带。

再看“两轴”。一条是以茂名大道为主动脉的南北中央发展轴,另一条是以滨海旅游公路为主动脉的东西滨海发展轴,勾勒出茂名的大城市骨架。

还看“两个圈层”。第一圈层以高铁站为枢纽,辐射水东湾、西城、城北等片区;第二圈层则延伸至周边30公里范围,覆盖滨海新区、化州城区和高州城区。

茂名市“两轴—两个圈层”规划布局。

茂名市“两轴—两个圈层”规划布局。

围绕这一布局,茂名正稳步推进“向南连通南海岛、向北融合高州城区、向西融合化州城区”的大城市建设——

向南,茂名大道快速化改造将实现市区至南海岛28公里无红绿灯畅行,串联三大组团。

向北,依托阳光100彩世界、金石产业带、柏桥服务区等重点项目,以及潘州大道北延线等交通工程,推动高州城区向南融合。

向西,通过书房岭森林社区、野生动物园、茂吴高速等项目,同步规划市民大道、复兴大道西延线,力争5—10年内实现与化州城区连片发展。

作为城市拓展的重中之重,茂名新城注重产城融合,避免“摊大饼”。目前,35项公服设施加快落地,多所优质学校已开学,茂名一中新城校区、中央水体公园等项目相继开工,一座宜居宜业、精明紧凑的高品质城市正稳步从蓝图走向现实。

征程万里风正劲。置身这片发展热土,党校新校区的学员们更需深刻领悟建设大城市背后的底层逻辑。于认知上“学出格局”,深化对茂名城乡关系演变和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于信念上“学出坚守”,以系统观念、大局意识看待茂名城市发展战略;于行动上“学出动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干担当,主动融入“两轴—两个圈层”建设大局,为茂名建设人民满意的大城市贡献智慧与力量。

推荐阅读:

现场视频来了!茂名市委党校新校区正式启用

揭开面纱!高清大图一览茂名市委党校新校区

撰文:刘栋铭 叶洁

通讯员 陈文钊 段玉昆

编辑 李阳诗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