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松粿,让人想家|深汕奇妙游③

作者 陶清清 2025-10-08 06:31

表皮洁白如玉,中间一点红,切成方正小块,蒸熟食用,轻咬一口,香糯柔软微带韧性,米香混合着红糖的清甜在口中散开,这便是深汕地区有百年历史的传统糕点——松粿,承载着深汕人独特记忆与中秋佳节盼团圆的美好愿望。

午间,阵阵米香从赤石街道新城村巷中飘出,氤氲在空气中久久不散。吴清琴正附身案前,面前是标有刻度的木制模子,她娴熟地铺一层米粉、撒一层赤砂糖,抹平压实后以木为尺,测量切割,手起刀落间,方正的松粿已现雏形。

院里,爱人曹玉施将泡好的大米打磨成粉,又把新切的松粿码进灶上蒸笼里。40分钟后,妹妹从炊房里捧出蒸好的松粿,放在桌上点红,两块为一份分好,冷却后交由女儿包装。一家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再过几日便是“佛祖诞”,而中秋节也近在眼前,各家户要准备祭祖、拜月娘、走亲戚的吃食,这两天他们要制作近4000块松粿,全家齐上阵,为后天要交货的“大订单”冲刺。

深汕人过中秋,少不了松粿。松粿的原料是大米,浸泡一夜,脱水打成粉,再按比例混合白糖,反复搅拌搓揉至均匀。这种制法可追溯到南宋以前,那时深汕地区罕有小麦,于是当地人灵活取材,用盛产的稻谷制成粘米粉,过节时就制作米制品“松粿”来代替“月饼”庆团圆。久而久之,吃松粿就变成了当地的一项中秋习俗。在深汕,人们都有在中秋夜拜月娘的习俗。庭院设香案,上安“月神”牌位,并以时令瓜果和糕点为供品,祭毕全家围坐一起,叙话家常,食粿赏月。除了松粿,中秋应节糕饼还有肉糕、纸牌糕、印粿,肉糕口感绵密,油不肥舌,甜不腻口;纸牌糕形如其名,味道清甜,深受孩童喜爱。

工业自动化浪潮下,赤石传统小吃依然保有手作的温度,而这份温度还隐藏着小心思——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美好寄望。松粿的“松”,有轻松之意,在外打拼的孩子吃了松粿,往后一年都能轻松顺遂。对深汕的家庭而言,一盘米香四溢的松粿不但能唤醒味蕾,还有着超越小吃本身的意义。

赤石新街综合市场,粿品摊前人头攒动,五块钱一包的松粿最为畅销,有的客人一买就是几十包。佛祖诞、拜月娘、送礼,多重需求下,松粿总是供不应求。

曹玉琴回忆起这几年松粿订单的变化,以前外地订单多,外出务工的孩子需要用味道抚慰思乡心。近些年外地订单减少,本地村镇需求量增加,尤其是中秋节前夕,一家人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乡土记忆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密码,总能吸引走出去的人回家来。如今得益于深汕产业发展,远在他乡的游子能在家乡找到就业机会,家的味道唾手可得,不必再千里传送。

吴清琴的女儿曹美妹在赤石街道的“蔡开心”果汁店做店员,中午赶回来帮父母赶制松粿,这门手艺她从小就会,做起来动作格外娴熟。她告诉记者,早年在广州打拼挣钱,近几年才返乡,以前在深汕没什么出路。现在不同了,本地就有很多机会,回乡就业既赚钱还能顾家。

近几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势头迅猛,逐渐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比亚迪在此落地生根,为深汕注入了强大的产业动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开始布局,越来越多人才和企业在此安家落户,各类生活配套同步发展,本地消费结构升级,提升了就业吸纳能力。年轻人不再远走异乡,转而留在家门口找生计。

当比亚迪的厂房在深汕拔地而起,返乡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从前要托人寄到广州的甜糯松粿,如今转身就能吃到。这块承载了百年记忆的糕点,成了深汕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南方+记者 陶清清

通讯员 深汕宣

图片 新浪深圳


编辑 文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