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国庆胖10斤?这道菜成“网红”,不少人在做!三步搞定健康又好吃→

广东最生活 2025-10-03 10:55

国庆假期,相信大家都吃了家里不少好吃的吧!

近日,浙江温州的洪女士,回家以后吃妈妈做的菜,半个月胖了十斤,进厨房发现,妈妈做一道菜竟然倒半桶油!

洪女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妈妈做的菜很好吃,回家一段时间,她觉得自己胖了不少,没找出来原因,后来越想越不对劲,无意中跟进厨房,发现妈妈做饭放好多油,炒菜堪比炸菜。她说,现在妈妈也听劝,油放少了很多。

对此,网友纷纷表示:“妈妈的爱是沉甸甸的油量表。”“油放多了确实容易胖!”

而同时,近期“油浸小番茄”这道菜也在社交媒体上很火。除此之外,油浸蘑菇、油浸秋刀鱼也同样受欢迎,油浸系列成了“网红料理”

然而专家提醒:这类油浸食品虽然美味但其中的安全与健康隐患却不容小觑。

01

油浸小番茄何以爆火?

在社交平台搜索“油浸小番茄”,发现至少有百余条相关分享笔记。

教程更是随处可见:小番茄烤干水分,浇上煸香迷迭香的橄榄油,密封冷藏就能吃。除此之外,油浸蘑菇、油浸秋刀鱼也同样受宠。

“油浸”的烹饪方法在我国自古有之,如我国云南地区有将肉块煎干然后用油浸泡保存的传统,油浸对食物营养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能保留脂溶性营养素。小番茄的核心营养番茄红素是脂溶性的,生吃吸收率不足10%,与油脂结合后能提升到30%以上。而且油浸温度比油炸低,不易破坏不饱和脂肪酸等不耐高温的营养素。

使香味物质更易溶出。油脂本身作为溶剂能使配料中的香味物质更易溶出。同时偏高的油温也能更好激发食材本身以及葱姜蒜等香料中的香味物质。

02

好吃的油浸菜藏着3大健康陷阱

油浸美味既比清蒸多了脂肪带来的柔润口感,又不像油炸那样容易导致食材过分干燥和油腻。“油香、食材鲜香、配料香”三种香味交叠,更容易让人上瘾。

但是,油浸如果不注意处理方式,食用频次和食用量,也可能对身体带来健康方面的负面影响。

陷阱一:当心脂肪与热量超标!

经常性、高频次食用油浸食物很容易增加脂肪与热量摄入。

油浸食物“吸油量”虽然比油炸少,但油脂含量依然比较高,吃太多必然会引起脂肪和热量摄入增加。

社交平台上很多“油浸教程”声称“每天食用都无妨”,但这样的推荐其实并不靠谱。

陷阱二:当心反式脂肪酸找上门!

油浸美食加热料理过程中还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和油脂过氧化问题。

虽然料理油浸美食时的温度通常不超过200度,且加热时间较短。

但由于油浸的油通常是植物油,均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在高温下仍可能产生一定量反式脂肪酸。

陷阱三:当心产生异味或变质!

冷藏虽能抑制微生物活动,但无法完全阻断氧化反应。

瓶装油浸美食如密封不严,或因为经常取食,很容易导致氧气接触,持续引发自由基链式反应,最终分解出氢过氧化物并产生哈喇味‌。

同时,油浸前食材未充分干燥,水分也会促进水解酸败,导致食物产生游离脂肪酸和异味‌。冷藏容器如玻璃瓶透明,光敏反应也会加速食物氧化‌。

因此,油浸小番茄等油浸美食,即使冷藏,也不建议超过一周。‌

(图片由AI生成)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油脂在高温、接触氧气或反复用油等情况下,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也会生成过氧化物。因此,浸泡过食材的剩余香草油等油脂也不建议继续泡。

03

专家支招:

三步搞定安全版油浸美食

如果贪恋油浸小番茄、油浸鱼的好味道,又担心健康安全可能受影响,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留心:

选对油:

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越不稳定,越容易在加热时产生反式脂肪酸。所以,建议优先选用橄榄油。

花生油、玉米油,这两种油价格比橄榄油实惠,也比较适合制作油浸鱼等用油量较大的美食。

但像亚麻籽油、葵花籽油、菜籽油,就不适合拿来油浸。

亚麻籽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温度高时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葵花籽油、菜籽油在高温下也会生成较多反式脂肪酸。

控好温:

尽量降低加热油温、缩短加热时间,都有助于减少反式脂肪酸的产生。

如能将温度控制在160摄氏度以下,则会大幅度降低产生反式脂肪酸的风险。由于热油保温性较好,油浸时明火加热时间无需太长。

(图片由AI生成)

(图片由AI生成)

像小番茄本身可以生吃,因此油浸时没有明火加热过程,只需待油温降下来后放入冰箱冷藏;油浸鱼的整体加热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以保持鱼肉鲜嫩。

科学搭配:

油浸美食的脂肪量较大,因此应注意科学搭配,控制同餐其他食物的脂肪含量摄入。

如油浸小番茄可以搭配煮鸡蛋、生菜以及馒头片、全麦吐司等。

油浸鱼可以搭配凉拌菜、蒸菜等其他少油菜肴,避免总热量超标。

此外,油浸美食冷藏后表面的油脂会凝固,吃的时候尽量只取下层的食材,少取油脂,也可以减少脂肪摄入。

04

不想胖不吃油可以吗

有人说,“油脂吃多了容易胖,不吃油行不行?”

食用油为人体提供的必需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和α-亚麻酸。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但人体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日常吃油,建议留意这4点:

优先选植物油,时常换着吃

杭师大附院代谢病中心提醒,经常换着吃不同名字或不同品牌的油是很多人对吃油多样化的理解,事实上许多油虽然名字不同,但脂肪酸构成差不多。

比如,大豆油、玉米油、小麦胚芽油和葵花籽油类似;花生油和米糠油类似;茶籽油、杏仁油和橄榄油类似;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类似等。所谓不同油脂的替换,应该按照脂肪酸构成不同的品种来换,否则所得到的脂肪酸基本一样,相当于没有替换。

平时炒菜多,优先精炼植物油

平时炒菜和油炸较多,优先精炼植物油,烟点较高;平时凉拌较多,可选用初榨、初级冷榨、特级初植物油。

河南省南阳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宋颖2025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食用油质量等级标准按精炼程度划分,由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级越高,精炼程度越高,有害成分的含量就会减少,但同时也会流失一部分营养物质与风味。

一级和二级食用油,精炼程度较高,炒菜油烟少,比较适合高温烹调,如炒菜等,但也不建议长时间煎炸;三级和四级食用油,精炼程度不高,烟点较低,营养保留较多,适合炖汤、蒸菜等。

控制摄入量,成人每日不超30克

植物油虽好,但也是油脂,不建议过量食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人每日烹调油摄入量为25-30克。

比如,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超重肥胖等患者,食用油的摄入量可以再少一些。

密封好避光保存,尽量买小包装

专家提醒,因为紫外线会加速油脂氧化变质,家庭用油不能摆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应存放在阴凉处,避免靠近暖气管道和高温电器等地方。

购买的大桶油可以分装到小型、密封性好的容器中,倒油后要及时拧紧盖子、不要留有空隙。食用油存放的地方应该有良好的通风,以防因受潮而酸败变质。

你在国庆期间胖了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一下

睡觉需要两个枕头?原来这么多年我们都睡错了!国庆假期用这2招就能睡个好觉→

新台风+冷空气?或在国庆中秋长假中后期影响广东!假期内这份专家健康指南快收好→

国庆去哪好玩?推荐广东高铁200元内直达的这6个城市,还有烟花秀和花灯会别错过哦→

编辑:Selex

图文来源:广州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东最生活出品,转载请联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