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赋美乡村,许钦松携手师生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流溪河畔,青山夹翠。连片的稻田边,一堂特殊的美术课正在进行——
“同学们不要只顾着埋头作画,要注意观察远山的起伏层次……”年过七旬的许钦松弯着腰,在学生的画板上勾勒远山的轮廓,一旁的孩子看得入神……
许钦松亲自指导学生写生。
许钦松亲自指导学生写生。
10月11日,“艺美课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走进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米埗村。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主席、著名艺术家许钦松带领从化区良口镇善施学校的20多位师生,走进田间地头,共绘美丽乡村。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主办,从化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从化区教育局、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承办,从化区良口镇人民政府、从化区良口镇善施学校协办,是推动文艺赋美乡村、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又一深入实践。
许钦松与学生们合影。
许钦松与学生们合影。
把国画写生课
开在青山绿水稻田边
深秋的米埗,稻田翻涌着青绿,溪水潺潺流过,青山绿水与现代民宿相映成趣,构成了天然的“艺术课堂”。12岁的代博文跟同学们一起,搬来小板凳,捧着画板,围坐在田边,望着远处的美景陷入了沉思。第一次到户外写生的他,不知从何下笔。
学生们认真创作。
学生们认真创作。
“写生跟在课堂里临摹不一样。写生可以借景,你们仔细观察周围的景色,把周围的景物都‘借’入画中……”美术教师出身的从化区良口镇善施学校校长李晓艺很珍惜跟着国画大师学习的机会,为了上好这堂写生课,他早早做好准备。
“孩子们画了多久?”“都是多大的孩子?”“平时美术课怎么上?”一到写生课现场,许钦松就与李晓艺深入交流起教学心得。在许钦松看来,12岁是孩子培养理性思维的关键期。“12岁以前,孩子的绘画往往天马行空,这种感性的想象力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与自由生长。到了12岁之后,逻辑思维与归纳能力会迅速发展,美术教育应顺应这一成长规律,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引导与启发。”
良口镇善施学校校长李晓艺为学生们作示范。
良口镇善施学校校长李晓艺为学生们作示范。
许钦松一边叮嘱年轻教师,一边走到学生身旁,时而和孩子们一同观察景致分享构思,时而手握画笔耐心指导线条勾勒技巧。代博文听了许老师的点拨,立马灵感迸发,把远处的芭蕉树描摹了下来,成了画中的点睛之笔。
许钦松亲自指导学生写生。
许钦松亲自指导学生写生。
“同学们画得真是棒棒的!”看着眼前的青山绿水,被孩子们描绘成五彩斑斓的美丽图景,许钦松忍不住给孩子们竖起大拇指。“同学们整体的绘画基础扎实,我12岁的时候都没有你们画得好呢,我愿意跟你们一同成长!”许钦松的暖心鼓励让师生们绽放出自信的笑容。
许钦松点评学生们的写生作品。
许钦松点评学生们的写生作品。
“许老师的点拨不仅让孩子们学会如何用画笔捕捉身边的美,也给我们乡村美术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启发。”李晓艺在课后难掩激动。
师生们展示写生作品。
师生们展示写生作品。
走进“百千万”建设现场
用心描绘家乡之美
除了写生,师生们当天还走进米埗村村史馆,深入了解这条“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历史人文。
师生们参观米埗村村史馆。
师生们参观米埗村村史馆。
村干部告诉师生们,米埗村因曾是从化北部粮食交易码头而得名,如今是从化区“生态设计”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起点。这里坐拥流溪河,远眺五指山,从都国际会议中心、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等文旅地标近在咫尺。
近年来,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米埗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打造出“游船赏景—民宿体验—农耕研学”一体化旅游动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据统计,2019至2024年,米埗村村民年人均收入翻番至4.5万元,村集体收入同步倍增,还摘得“全国乡村旅游典型案例”等多项荣誉。
孩子们体验米埗村精心打造的稻喜湾小火车项目。
孩子们体验米埗村精心打造的稻喜湾小火车项目。
在从化区直机关工委、良口镇米埗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邱丽萍看来,“艺美课堂”将写生课设置在米埗村的旅游动线的核心区域,不仅把“百千万工程”带来的岭南新乡村风貌用师生们的画笔定格下来,描绘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更让孩子们仔细观察乡村风貌,用心体会自己的家乡之美,把对家乡的热爱具象化地表达出来。
乡村美术老师作现场写生示范。
乡村美术老师作现场写生示范。
此番沿着流溪河而下走访良口镇,许钦松对“百千万工程”推动下的乡村巨变深有感触。“几年不见,这里气象一新,文化的融入不仅提升了乡村整体审美气质,更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
乡村美术老师作现场写生示范。
乡村美术老师作现场写生示范。
在他看来,流溪河作为广州地区的“母亲河”,有着独特的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流溪河的景色带给我许多触动和启发。未来若有机会,我希望能从流溪河的源头启程,沿河采风创作,用画笔真切描绘它的风貌与精神。这既是文艺赋能乡村的生动实践,也是艺术与乡土深情对话的一种方式。”许钦松说道。
乡村美术老师作现场写生示范。
乡村美术老师作现场写生示范。
文艺赋美乡村
需要回归人的素质培育
上个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其中,提出包括“要求组织文艺工作者扎根乡村帮扶共建”“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工作”等系列要求。
许钦松认为,这一方案的出台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过去的美丽乡村建设可能侧重于让村子整洁一点,墙壁粉刷一下。而现在的‘赋美’,是回归到人的素质培育,是深入到人心灵深处激发对美的感知与创造。”
米埗村将附近的美丽风光画进了村里的墙壁上。
米埗村将附近的美丽风光画进了村里的墙壁上。
在他看来,“文艺赋美乡村”不仅仅是文艺形式的简单植入,而是要通过文艺的多元形态,唤醒乡村内在的文化活力,提升村民的审美素养和心灵境界。“这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主动深入乡村,与村民产生情感深处的互动,共同创作属于这片土地的文艺作品,推动乡村建设走向高质量发展。”
许钦松亲自指导孩子们写生。
许钦松亲自指导孩子们写生。
许钦松回忆自己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曾深入农村进行调研。他发现农村学校的美育工作还有很多提升空间,不同地区的乡村美术教师专业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为此,许钦松艺术基金会近年发起了“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组织高校与艺术界的专家学者、知名艺术家等社会各界力量志愿组成乡村美育事业的智库队伍,深入基层,对乡村教师进行系统辅导,助力提升乡村美育水平。“目前,这一计划已惠及全省二十多个县,未来许钦松艺术基金会将继续深耕和推进,力争数年内实现该计划在广东全省的全面覆盖。”
许钦松接受南方+独家专访。
许钦松接受南方+独家专访。
许钦松特别关注乡村美术教材的编写与创新。他认为,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文化设施相对薄弱,但广大的农村恰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富集地”。因此,基金会积极探索将非遗、民间文化等本土艺术资源融入课堂,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材。目前,基金会已成功举办两届乡村美术教学成果评选与展览,有效激发了乡村师生的创作热情。
“这项工作既需要专业的眼光,更需要真挚的热情,要脚踏实地,从根本上推动乡村美育的提升与质变。”许钦松说,在他心中,“文艺赋美乡村”的蓝图正在广袤田野间徐徐展开。
统筹:李贺 李培
策划/采写:南方+记者 毕嘉琪
脚本:南方+记者 王芳
摄像/摄影:南方+记者 仇敏业 陈文夏
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海报设计:林丹丹 邹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